海外施工如何构建本土化的设备体系
设备管理迎大考
以经营的理念运营管理境外施工设备
管理模式的突变
周馥隆:在海外施工,设备的采购,供应商的选择前面大家都进行了分析探讨。那么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在海外施工,设备管理和国内相比有哪些新问题?
徐玉青:现在各境外施工企业对设备的配备、运营管理基本是依托于某个工程项目,这种管理模式与国内当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施工企业对设备管理的模式很相似。这种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一、设备配置缺乏长远的市场定位,具有很明显的短视性。由于设备配置的最终目的是服务项目,设备配置只单纯着眼于某个项目的特点,只局限于短期内满足特定的项目需求,缺乏长远的市场定位。同时现在是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综合建设成本、利润独立考核,这也决定了设备配备不可能很好做到长远考虑。二、设备管理缺乏连续性。工程项目时间上是临时的,空间上地域是变化的,而且关键的管理人员也是不固定的。上个项目完工后、下个项目开工前,机械设备管理往往处于无人问津的真空状态。人员之间的交接也很混乱,对设备技术性能、状况没有必要的相互交底。设备在项目实施期间,所有的维修保养费用进项目成本,而一旦项目完工,维护保养费用就没有出处,这时候设备就成了人见人烦的累赘了。三、使用过程中重维修、轻维护,设备实际寿命周期被缩短。项目一旦进入实施阶段,整个项目班子的重心都将转移到项目的实施和进度上。机械设备往往都是满负荷工作,经常是人停机不停,甚至必要的日常保养时间都被占用。此外,项目上设备维护保养往往被看作是低技术活,设备维护保养人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而设备维修技术人员的价值也被体现在维修技术水平上,对维护保养工作也很难上心。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很难体现出工作业绩,而维修工作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中现象在被土木工程师主导的项目管理班子推波助澜。这些都造成了设备的过劳死。四、项目设备管理大锅饭,设备从业人员主观能动性差。在现有的设备管理模式下,项目部一般都是以向公司提交折旧的形式使用设备,同时承担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和维修费用。由于项目对设备管理没有有效考核机制,项目的盈亏在机械设备身上都得不到体现,设备管理人员为了避免因为设备故障维修不及时影响项目施工而受过,往往过量做设备配件计划,造成浪费。五、缺少有效的经济评估机制。现有的设备管理模式,项目受人力及专业水平等的限制,很少对每台设备的运营、维修、保养等成本进行独立成本统计和核算。没有有效的数据支撑,不能引起项目决策者对设备使用成本的重视。这样,该淘汰的设备还在继续低效、高耗运营的情况比比皆是。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淘汰,给设备管理者和项目带来很大的负担。这就是为什么施工企业对运营、管理设备越来越丧失信心和兴趣的原因之一。
朱建国:海外施工与国内相比,由于对设备的高度依赖,所以在施工上也突出对设备管理的高度重视。国内生产往往偏重施工进度要求而轻视设备保养,即便设备因此报废,但相比于进度上的追求,其价值是可以忽略的。记得曾经有项目经理如此评价:“保养就是耽误生产、贻误进度,而进度奖可以再买几台新的。”不可否认,国内在进度与设备的选择方面很现实,而且即便设备维修也是很快捷的。境外施工则完全不同,或许一个不起眼的配件损坏,就得为此停下生产,一两个月的等待是很正常的。据此就国外设备管理而言,首重保养:生产可以停,保养不能断。其次重视配件储备管理,由于从国内购买、配发需要很长周期,所以施工项目往往购买设备的同时会根据使用经验同时购买相对齐全的配件,并在后期做好配件补充。再有就是重视维修使用人员的综合培养,针对国外的情况,不能照搬国内维修模式。在人员选择方面,着眼于高、精、尖,重视全面全能型人才。要求使用人员具有一定的维修水平,维修人员具有单独解决一方面甚至多方面问题的能力。
雒红卫:在境外施工的设备管理,对于中国施工企业来说,仍然处在摸索阶段。由于施工地域和施工环境的影响,设备管理面临的问题也会不同,主要表现在:设备资源的供求关系不同,社会资源相对匮乏;设备租赁折旧的规定不同,规定与国内差异较大;操作人员主要依赖当地,不利于自有设备的持续使用;设备安全监控与国内不同,一般重结果、轻程序;可持续经营环境存在变数,对在建项目的依赖性强;项目完工后的处置困难,需求少、价格低。
版权声明:本稿件为《工程机械与维修》杂志独家向第一工程机械网供稿,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明原稿出处及作者,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Alle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