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刚才提到2013-2015年全轨建设可能是每年4000亿元的投资,反观2008年以来的铁路投资,这次投资和上一轮有很大的不同,上一轮银行可以很多地放贷,政府管制也比较宽松,但是2013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钱从哪里来?现在很多商业银行是不愿意放贷的,前段时间国家四部委也发了一个文件,如果商业银行不给贷款,肯定会有一部分要走信托的路子,通过中国信托以及其它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来筹钱,他们命令禁止这些企业给这些地方政府筹钱,如果是这样的话会不会无限制地拖延下去?
卫强:其实关于这个国家禁止某个地方政府提供信托,我也不知道这个信托是不是违规的,应该就事论事,要看你是什么项目。
《21世纪经济报道》:它不是针对单一的地方政府,是针对所有的。
卫强:对于这种国务院、发改委的国家层面项目,我不觉得银行不会支持,因为现在发改委和国务院明确表态,铁路投资属于国家投资行为,这是在去年的表态,当时银行也是不放贷的。
《21世纪经济报道》:我想问的是城市轨道当中的地铁。
卫强:刚才说到BT-Project这种形式将会越来越多地成为地方政府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解决城轨建设的办法,而且根据我们所了解的中国几大铁路建设公司的情况,他们获得的银行信贷是非常充足的,银行对他们的信贷是敞开的,也就意味着他们参与这些铁路BT项目的建设,因为地方政府没钱,就叫他们去建,建了之后以土地做抵押,如果还不出来就被这些铁路建设公司拿来做开发,他们是没有亏损的,肯定是会朝他们有利的方向发展。现在广东地区是主流,这种情况非常普遍。那么银行不贷款给政府,愿意贷款给铁路建设公司,这些央企获得了充足的建设额度,这是一种变相解决资金短缺的方式。我们对此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当初我们也很担心这些央企拿不到足够的信贷支持,但是他们的管理层是表过态的,他们有充足的心态额度从事BT项目的建设,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关、筛选那些有信用的地方政府项目,不是所有的地方政府都是有信用的,项目也并不都是有信用的,是由他们来筛选,所以我觉得还是一个很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