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联重科CIFA

共有44152条相关内容信息

中联重科63米泵车刷新宁夏泵车臂架新高度

10月初,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63米全钢臂架泵车ZLJ5530THBK·63X-6RZ进驻宁夏中卫市胜金商品混凝土制造有限公司施工工地,优质的施工性能让使用客户赞不绝口。该泵车为目前宁夏最长臂架泵车。 中联重科63米泵车刷新宁夏泵车臂架新高度 自9月29日,宁夏中卫市胜金混凝土制造有限公司购买中联重科63米全钢臂架泵车以来,该泵车在施工过程中性能稳定,实现了零故障。该公司设备主管表示:“中联6

中联重科投向海外产品36X-5Z泵车成功下线

10月15日,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一款针对海外市场开发的36X-5Z泵车,在麓谷工业园CIFA厂中厂成功下线并完成强度、可靠性试验考核,即将发往海外供2013年德国宝马展主办方检验。该款泵车是在充分进行海外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借鉴CIFA设计理念,由中联重科及CIFA技术人员共同打造完成。臂架采用仿生5Z型臂架结构,紧凑合理,无布料盲区,操作更具柔性。与行业内同臂架长度产品相比,臂架伸展速度快,收

中联重科搅拌筒内焊缝焊接机器人投入使用

2012年10月24日上午,众多媒体记者、企业代表齐聚在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沅江工业园,见证了中联重科搅拌车搅拌筒内焊缝焊接机器人生产系统的正式启用。该系统的使用在国内混凝土机械行业尚属首次,它的投产集中体现了企业一流自动化生产能力和出众的制造技术实力。中联重科副总裁、混凝土机械公司总经理陈晓非,德国徕斯机器人有限公司Kroth博士、Emontz博士出席启动仪式并剪彩。 中联重科副总裁、混凝土机

中联重科又一碳纤维系列——63米泵车下线

  近日,继80米全球最长七节臂六桥碳纤维泵车成功下线后,中联重科融合CIFA最新欧洲技术自主研发的又一碳纤维系列——63米泵车在混凝土机械公司总装车间成功下线,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六节臂五桥碳纤维泵车,它的成功下线,再次创造了中联泵车的又一新突破。 9月29日上午,中联重科质量与日本金崛公司签订30台泵车采购意向书暨首台33米泵车发车仪式在长沙隆重举行。与此同时,中联重科质量宣布计划在

无畏“寒冬”,中联重科国际化战略初见成效

继内蒙古区域单笔200台ZE360E型挖掘机成功实现销售后,中联重科土方公司又传来400台挖掘机远销中东的喜讯。8月23日是阿拉伯世界开斋节假期后的第一天,中联重科土方公司中东片区如期收到一笔某集团客户支付的合同预付款,这标志着一个总台数超过400台,价值3亿元人民币的大单正式进入执行阶段,该笔订单的签订刷新了中东片区历史单笔最大销售记录,也标志着布局全球的中联重科国际化战略初见成效。 中联重科土

中联重科在意设合资公司 整合全球科技产业资源

10月9日,中联重科CIFA与意大利RIBA公司合资建立“高碳材料有限公司”(TOP Carbon srl)协议在意大利Faenza正式签署。该公司主营业务为针对工业建筑机械与设备的碳纤维等高强复合材料零部件的工业化研发制造及销售。公司将在2013年开始生产,初期投资为500万欧元,公司地点在意大利法恩扎。合资公司由RIBA持有51%、CIFA持有49%。目前以研发和制造用于混凝土泵车的碳纤维臂架

中联重科 20年装备制造“隐形冠军”之路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2012年9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这是指导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此前,1985年3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00年以前是经营机制的转换、市场与竞争手段的引入,2000—2012年是产权的重组、清晰与

詹纯新国家使命背后:中联重科20年股份化路径

 “几年下来,20个承包单位无一盈利,400多人仍然守着600万元的经费,‘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现在已是中联重科董事长兼CEO的詹纯新,这样回忆1985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他所在的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的员工们在改革初期靠“卖图纸”谋生的那段时光。    1992年,37岁的副院长詹纯新带着7名技术人员,借款50万元,成立中联重科,第二年即实现利润230万

    2012-10-09 08:59

中联重科20周年纪实:詹纯新的国家使命

“几年下来,20个承包单位无一盈利,400多人仍然守着600万元的经费,"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现在已是中联重科董事长兼CEO的詹纯新,这样回忆1985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他所在的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的员工们在改革初期靠“卖图纸”谋生的那段时光。 1992年,37岁的副院长詹纯新带着7名技术人员,借款50万元,成立中联重科,第二年即实现利润230万元。 然而,最初设计

中联重科:中国式管理应对“全球挑战”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上了国际舞台。在工程机械行业内,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徐工机械都纷纷把触角伸向海外,希望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收益。继 2008 年全资成功收购意大利 CIFA 之后,一个月前中联重科再度建立自己的第二个海外基地 --- 与印度 ELECTROMECH 公司合资建厂。中联在世界版图上不断扩大着自己的棋局,同时也在迎接着全球化的挑战。 有专家认为, 2008 年的经济危

柳传志:中联重科成为中国经济前行风向标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柳传志28日在长沙出席中联重科20周年庆典时说:“中联重科所代表的重型机械工业行业,已经帮助中国高端制造业实现了全球突破,成为中国经济前行的一个风向标。”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柳传志在中联重科20周年庆典上致辞 从原建设部所属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改制发展而来的中联重科,通过与市场对接、与资本对接、与国际对接,成功释放了科研机构的潜能,成为中国上世纪80年代启动的科研院所改制的

中联重科:重新诠释全球工程机械科技新高度

2012年9月28日,当展开高度达到101米、全球最长混凝土臂架泵车”成功下线时,全球工程机械行业行业为之瞩目! 二十年前,原长沙建机院的科研人员贷款五十万创办中联重科;二十年后,当年的决定催生了一家年销售额接近千亿的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巨头。过去的二十年内,中联重科一次次突破路径依赖,以雄厚科技实力,重新诠释了工程机械科技高度的真正含义:科技创造工程奇迹,建造美好未来,实现人类梦想。科技创新重塑“中

3款创世界纪录新品为中联重科20岁“庆生”

9月28日,中联重科20周年庆典仪式,俨然成了工程机械新品展示会:能起吊2000吨的全球最大轮式起重机,臂长为101米的7桥7节臂X6泵车,在中联重科麓谷工业园内傲然挺立;因场地原因不能现场展示的世界上工作幅度最长的塔式起重机,也在视频中尽显风采。3款创世界纪录新产品的发布,标志着中联重科再次树起了全球工程机械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此次发布的臂长为101米的7桥7节臂X6泵车,是在中联CIFA复合

中联重科:20年创新 撑起中国制造的脊梁

今年是邓小平“南巡讲话”的20周年纪念日,恰巧的是,今年9月28日,中联重科也将迎来其创立20周年纪念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所谓中国制造业“脊梁”的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几乎完全被国际厂商占领,国内厂商被指在“夹缝中生存”。而就是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时任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一个只有7个人团队和借来的50万元,于1992年创建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并在1993年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

中联重科:创新实现销售和利润“双增长”

20年前的9月28日,位于长沙桐梓坡路的长沙建筑机械研究院一块水泥坪上,中联重科公司挂牌成立。这家借款50万元创办的企业,身份是院办企业,没引起多少人注意。20年后,中联重科通过实现与市场、资本和国际化“三个对接”,快速发展成为混凝土机械领军企业。 今年,受宏观经济影响,工程机械行业处境维艰,中联重科却依靠科技创新的“底气”,实现销售额和利润“双增长”,成为工程机械行业瑟瑟寒风中的一抹亮色。 在

中联重科20周年庆 三款创世界纪录产品发布

科技成就中联 思想构筑未来【第一工程机械网 报道】2012年9月28日,在新兴工程机械之都长沙,世界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中联重科举行盛大庆典活动,喜迎20周年华诞。为了献礼20周年,同日,中联重科还发布了三款创世界纪录的产品,分别为X6泵车,D1250-80塔机和ZACB01轮式起重机。 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原国家科技部部长朱丽兰,中国企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光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

中联重科二十周年:历年之最回顾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1992年,中联重科创建元年。趁着小平“南巡讲话”的东风,中联重科怀抱“产业报国”的理想,大胆迈出了科研院所企业体制创新的第一步。这20年里,中国经济已迅速起跑,中联重科更是完成了从负债50万到总资产876亿的几何级数的飞跃:科技产品硕果累累,企业文化博厚悠远;股份制改造,“核裂变”战略;引领行业发展,谋求全球领先……2012年,ZOOMLION东方醒狮以“思想构筑未来

中联重科出海曲线:从首发美债到联合EM

近年来,中联成功发行美债,成为国内首家发售美债的重工企业;登陆H股,成为国内重工领域首家“A+H”上市公司;收购百年老店、意大利CIFA。 而对詹纯新来说,这一切才刚刚开始。詹纯新正以独有融合 “裂变”与“聚变”于一体的方式,为中联布局 “新国际化”战略:用国际资本撬动国际制造占领国际市场的。而其最终目标则是中联的 “中国式崛起”:将中联打造成总部在中国的全球化企业。从收购CIFA到联合EM:詹纯

中联重科20年:从科研院所到工程机械领军企业

一家走向市场的科研机构能释放多大能量? 从“断皇粮”后的挣扎窘境,到营业收入过800亿,利税120亿,位列全球同行竞争第一方阵……中联重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中央级科研机构改革发展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在1999年、2000年分两批转制的200多家中央级科研机构中,中联重科的产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上缴税金分别占到了这个群体总额的21%、29%、19%。 巨大的能量从何而来?记者近日走进中联重科

中联重科: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榜样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随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蓬勃发展和欧美区经济危机的持续,国内企业海外并购风生水起,经过这十年的国际化经验积累,中国企业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主要竞争者之一,而中联重科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以稳重、务实的作风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榜样。 中联重科意大利CIFA工业园 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报道 巨人的国际化脚印 事实上,中联重科国际化的步伐早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2001年11月,中联

中联重科20周年纪实:并购的中联模式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1993-2012对于中联重科是不可复制的20年。20年来,中联重科秉承砥砺奋进、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走出了一条属于中联重科的巅峰之路。20年的飞速发展中,中联重科的10次企业并购功不可没。虽然每次的并购在当时都会引起社会各方的猜测和质疑,但是站在今天回顾过去,我们会发现,这10次企业并购无疑都是成功的。 成功并购英国保路捷 合作获实质进展 2001年11月23日下午4

中联重科20年纪实:为中国工程机械产业而生

1992年,时为我国最大建设机械综合型科研机构的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简称建机院),时任副院长詹纯新带领7人、借款50万,创办了院属产业实体中联公司,实施“一院两制”,走科技产业化道路。当年9月28日,公司举行成立大会,詹纯新极富预见性地说:“现在这个公司是研究院的,将来这个研究院是这个公司的。” 今天,这话成为了现实。今天,这个为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而产生的企业,已经将研究院彻底融入了中联重科。企业

中联重科20周年:产品创新助力辉煌历程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中联重科20周年辉煌历程里,不可缺少产品技术的创新的支持,产品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支撑,让我们一起回顾中联重科20年来产品创新的一个个脚印。 混凝土机械 1968年 CIFA研发并生产了全球第一台混凝土泵车(16m)。1977年 建机院和原浦沅(现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事业部)设计并生产了中国第一台泵车。1994年 年初,中联第一代砼泵由于产品不尽完善,故障较多,中联重科痛

中联重科:技术创新成就工程机械世界标准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当今世界的产业竞争,谁拥有核心技术,谁就拥有话语权。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科技竞争的全球化,这决定了中国企业的使命不是对国际标准的仰望,而是要把中国的标准变成世界的标准。”——詹纯新 国际企业界盛传一种说法:“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由此可见,做行业标准的企业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也是行业的标竿和领头羊。 放眼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能够制定标准的一

中联重科20年:凸显创新时代的公司力量

内容摘要: 就这样,将研究院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再以产业养科技,科技又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在中联重科持续运转,不断凝聚、强化,释放出中联重科的创新力量。依托公司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多年知识产权强化能力建设,2011年,中联重科知识产权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专利申请量同比2010年增长10倍,增长率跃居行业第一。 坚定不移谋创新 2012年7月,山西灵石,一个县城普通的棚户区改造工程现场,记者看到了震撼

中联重科变身记:从科研院所到营收800亿

从科研院所,到营业收入过800亿、国内领先的工程机械企业—— 一家走向市场的科研机构能释放多大能量? 从“断皇粮”后的挣扎窘境,到营业收入过800亿,利税120亿,位列全球同行竞争第一方阵……中联重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中央级科研机构改革发展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在1999年、2000年分两批转制的200多家中央级科研机构中,中联重科的产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上缴税金分别占到了这个群体总额的21

中联重科成立20周年大事记

1992年中联重科企业大事记 9月28日,中联重科的前身——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原长沙建机院院长陈润余(左)、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中) 一把榔头,一把钳子,一把起子——制造第一台中联泵的车间场景。 #d1cm#page# 1993年中联重科企业大事记 公司以贸易带生产,以生产促贸易,以科技为中心,开发生产了第一代混凝土输送泵,第一台HBT40泵于7月1日下线,

中联重科20周年纪实:完美运用三种创新模式

中联重科的20年,是不断实现自主创新的过程。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中联重科尤其强调技术的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以此发挥科研院所促进行业科技进步的骨干中坚作用,引领行业与国际巨头的抗衡。 以原始性创新夯实自主创新的根基 在基础性原始性创新方面,中联重科加大液压、传动、耐磨、控制等基础学科共性技术应用研究的投入,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充分利用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建设共性技术研

两大战略助力中联重科夺回行业盈利桂冠

当潮水退却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此言此时用于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似乎颇为恰当。在今年工程机械整体不景气的背景下,中联重科盈利实现逆势增长,成为行业里唯一实现收入与利润正增长的公司。记者多方采访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该公司胜在“现金为王”战略及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上。 8月31日,A股7家工程机械上市公司2012年上半年业绩相继公布完毕,平均行业净利润同比下降31.7%;中联重科则上涨21.5%,成行业

中联重科管理模式三级跳 构建世界一流企业

寓意收获的9月刚刚来临,身在湖南长沙日理万机的詹纯新便从远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吉林长春听到了令人激动的企业“好声音”——中联重科以848亿元的销售收入荣登“2012中国企业500强”第127位和“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53位,分别较去年大幅上升了37位和26位,一跃成为8家上榜湘企的龙头。 事实上,“好声音”并不仅此一个,在8月公布的上市公司半年报中,中联重科净利润自2009年以来首次反超三一

中联重科位列第七位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

日前,《环球企业家》杂志和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联合推出2012“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榜单。其中,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中联重科名列第七,在工程机械行业企业中排第一。 中联重科近几年的海外扩张之路令世人瞩目。继2008年并购CIFA之后,中联重科于今年8月,与印度EM公司合资投建塔式起重机基地,成为中联重科第一个海外直接投资建厂的项目。中联重科“裂变+聚变”的发展战略,爆发出巨大能量,推动企业全球化进

中联重科谱写传奇:20年改革蝶变 12年资本运作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当为数不少的国有企业还在因体制不畅而挣扎于各种矛盾困境中时,有一家典型的国企早已娴熟得游走于资本与实业之间、通过锐意求变制度创新,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闯出一片天;当众多企业还在畅想IPO,为跻身A股市场而努力发展时,她早已开始着眼全球,跨国收购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试图改变世界工程机械市场格局;当一些企业还在醉心于在资本市场疯狂“圈钱”、将股民当做套现提款机时,她却

中联重科:国际化道路上的“中国样本”

2008年9月下旬,中联重科收购CIFA的第二天。意大利,米兰。 黄昏,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出CIFA大门。初来乍到,随从在旁轻声说:“下面我们要自己安排去哪里吃晚饭,CIFA没有安排,也没派人陪同。” 3年后的3月7日上午8:30(美国时间),詹纯新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到这件趣事。 “这在西方文化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中国,企业老板到下属公司考察,该下属公司的老总必定

中联重科破局的力量:“体制改革+创新基因”

时至今日,詹纯新仍能想起,20年前的今天,就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全社会掀起了“改革开放再动员”的热情,在国家号召科研院所进行改制的洪流中,詹纯新带着7个人、怀揣借来的50万,大胆走上了一条“体制改革”或言“下海”的未知路。 20年后的今天,相关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意见的草案,再次强化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强调“科研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

中联重科搅拌车销售破万台 行业龙头第一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9月11日上午,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2012年第10000台搅拌车销售发车仪式在益阳沅江工业园隆重举行。沅江市市委书记邓宗祥,沅江市市长肖胜利,中联重科副总裁、混凝土机械公司总经理陈晓非,中联重科副总裁、混凝土机械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培亮,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副总经理罗安平、曾刚、王运转、李青林等领导出席本次活动,共同见证中联重科2012年第10000台搅拌车的成功销售。 身

中联重科上榜2012“十佳成长上市公司”

8月24日,2012CCTV中国上市公司峰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央视财经50指数·2012年度样本股”也于当天正式发布。在入围的2000多家中国上市公司中,中联重科凭借其优异表现,二度荣膺“十佳成长公司”称号,并成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唯一一个两次入选该榜单的A股上市企业,中联重科上市12年来的持续成长能力获得社会各界权威的一致认可。同时荣获“十佳成长公司”的上市企业还有格力电器、青岛海尔、苏宁电器、云

中联重科二度荣膺“十佳成长上市公司”

8月24日,2012CCTV中国上市公司峰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央视财经50指数·2012年度样本股”也于当天正式发布。在入围的2000多家中国上市公司中,中联重科凭借其优异表现,二度荣膺“十佳成长公司”称号,并成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唯一一个两次入选该榜单的A股上市企业,中联重科上市12年来的持续成长能力获得社会各界权威的一致认可。同时荣获“十佳成长公司”的上市企业还有格力电器、青岛海尔、苏宁电器、云

中联重科高端混凝土泵车缔造泵车发展传奇

历时二十载,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已发展成为全球混凝土机械装备制造领军企业,旗下产品遍布世界各地,创新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缔造了世界泵车发展史上的传奇。而今,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凭借优秀的研发团队及其深厚的研发经验,创造出一系列新型业内领先技术:多节臂技术、减震技术、超高泵送技术、碳纤维系列泵车及其关键技术。与此同时,先后完成国家重大科研课题1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省

中联重科印度建厂:合资公司占股70%

8月21日,中联重科与印度Elec-troMech(下称“EM”)公司在长沙正式签署合资建厂协议。该工厂是中联重科第一个海外直接投资建厂的项目,主要生产塔式(建筑)起重机。这同时也是继2008年并购意大利CIFA后的第二个海外基地。中联重科占股70%;EM公司占30%。 本报获悉,中联重科早在两三年前就筹划在印度建厂,在确定携手EM之前,中联重科还考察了数家印度企业。 目前,中联重科的海外业务仅占

技术创新良性循环 助推中联重科迈向卓越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20年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20年则意味着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和大浪淘沙般的磨砺成长。20年,中联重科由一家传统的国家科研院所,转化为名列全球第七的工程机械巨擘,有如凤凰涅槃。国家科研院所的深厚底蕴与渊源,使中联重科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深深地烙上了科技的烙印,科技与创新,注定如同一腔热血,在中联重科的躯体内奔流不止。20年来,正是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成为中联重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高端访谈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