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20年:凸显创新时代的公司力量
内容摘要: 就这样,将研究院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再以产业养科技,科技又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在中联重科持续运转,不断凝聚、强化,释放出中联重科的创新力量。依托公司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多年知识产权强化能力建设,2011年,中联重科知识产权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专利申请量同比2010年增长10倍,增长率跃居行业第一。
坚定不移谋创新
2012年7月,山西灵石,一个县城普通的棚户区改造工程现场,记者看到了震撼的一幕:隆隆机鸣声中,一台80米碳纤维泵车正垂直展开它的凌云臂架,将C25混凝土源源泵送到19层以上的高楼,首次投入使用便完成连续作业48小时的施工创举。这个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当今全球唯一一款采用6桥通用汽车底盘、7节臂技术,并投入使用的最长碳纤维臂架泵车,就来自长沙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这款明星产品,用中联人的话表达,是公司“高位嫁接,二次创新”的完美结晶。产品最大亮点之一的“碳纤维复合臂架与轻量化技术”,由中联重科和其2008年并购的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意大利CIFA公司共同开发,具有重量轻(较传统高强臂架重量轻40%以上)、可设计性好、一体化成型、耐腐蚀和节能环保五大优势。截至目前,全球还没有一种新技术、新材料可替代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混凝土泵车臂架。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如此描述:科技成就中联。中联重科颇具特色的科技创新思维是,持续的技术变革,同时还着眼于对材料的变革。
这是现代企业全新的创新思维。
在中联重科20年里的每一阶段,中联人都能对当年他们为之骄傲的明星产品如数家珍,一一列举哪种是能代表着每一个时期我国乃至全球最先进工程机械技术的产品。
创新,驱动,发展。一次次的突破,一次次的世界纪录,在公司持续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中不断涌现。中联重科的技术创新神话,一直延续传奇到今天。
十字箴言:科技产业化 产业科技化
20年,中联重科始终实践着10个字: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老院长陈润余认为,中联重科对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对于科技创新理论,最大的贡献便是这十字箴言。
中联重科的前身,长沙建筑机械研究院,是国内唯一一家集建设机械科研开发和行业技术归口于一体的应用型研究院。1985年,建机院成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吃皇粮”的他们被迫“断粮”,只能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老本,“卖图纸”维持生计。几年过去,图纸卖得差不多了,研究院效益依然颇微,人才也开始“孔雀东南飞”。
1992年,履新研究院科研副院长的詹纯新,提出了他思考已久的一个问题:别人买我们的技术图纸生产产品,赚钱发财了,而我们还处于贫困的边缘,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做实体产业,从二线到一线,从后台到前台,走“科技产业化”之路?
当年,詹纯新率领7名科研人员,借款50万元,创办了研究院实体企业中联公司。创业3年,让建机院开始走出困境,人才也开始回流。老院长回忆,尔后数年的实践,中联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加深,科技只有产业化,才能走入国际市场,才有机会站在全球工程机械市场的最高点。尝到“科技产业化”甜头的詹纯新,又提出了“产业科技化”观念,公司必须不断加大产品科技含量,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这样,将研究院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再以产业养科技,科技又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在中联重科持续运转,不断凝聚、强化,释放出中联重科的创新力量。
责任编辑:Alle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又得一冠!热烈祝贺湖南中联重科举重队罗诗芳在巴黎三破纪录加冕
北京时间8月8日晚,在巴黎奥运会女子举重59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湖南“中联重科”举重队罗诗芳连续打[详细]2024-08-09 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