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变身记:从科研院所到营收800亿
从科研院所,到营业收入过800亿、国内领先的工程机械企业——
一家走向市场的科研机构能释放多大能量?
从“断皇粮”后的挣扎窘境,到营业收入过800亿,利税120亿,位列全球同行竞争第一方阵……中联重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中央级科研机构改革发展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在1999年、2000年分两批转制的200多家中央级科研机构中,中联重科的产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上缴税金分别占到了这个群体总额的21%、29%、19%。
巨大的能量从何而来?记者近日走进中联重科,探寻它的“变身”之道。
“不能少了一个传统的科研院所,多了一个传统的国企”
1992年,詹纯新带着7名技术人员,借款50万元,成立了中联重科。第二年即实现利润230万元。
最初设计的中联重科完全市场化运作,研究院按事业单位运行的“一院两制”模式,逐渐凸显弊端——
人员论资排辈、人浮于事、因人设岗。旧体制下企业单位的老习气,在新生的中联弥漫。
1996年,詹纯新在职工大会上明确提出:“不能少了一个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国有科研院所,多了一个传统的国有企业。”“一院两制”,宣告终结。
通过机构精简,中联的管理部门由14个减为7个;“正式职工”的人事档案全部封存,实行全员竞聘上岗,以岗定酬;未能上岗的职工,不论原级别、资历,一边参加技能培训,一边继续寻找岗位,三年内可以享受基本工资和社会保险。
“脱胎换骨”后的中联,随之演绎出一条惊人的发展曲线——销售收入和利润十余年来均以50%的增速迅猛发展,到2011年,营业收入已达848亿元,利税近120亿元,位列全球工程机械第七。
做别人不敢做的前瞻性研究
2012年7月,全球最长的碳纤维臂架泵车在山西灵石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投入使用,泵车轻舒臂架,连续作业48小时,将混凝土源源不断送到19层以上的高楼。这台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当今全球唯一一款采用6桥通用汽车底盘、7节臂技术的最长碳纤维臂架泵车,正是中联重科的杰作。
脱胎于科研机构的中联重科,始终将科技创新视为自己的基因。
回顾其20年的发展之路,一个现象耐人寻味——别人不愿投入的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中联重科视之为行业技术持续进步的生命力;别人不敢问津的高端技术,中联重科不断攀登,为行业树立起一个个新坐标。
中联重科建立了行业唯一一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内首家城市公共装备技术研究院,对行业前瞻性、基础性的研发难题重点攻克。工程机械耐磨材料技术、高强度合金钢焊接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这些曾经的行业技术提升“拦路虎”,被一一攻破。
不久前刚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在工程机械行业整体利润下滑30%的环境中,中联重科收入、利润同比增长均超过20%,成为唯一一家收入、利润双增长的公司。
“不在中国争地位,而为中国争地位”
近年来,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快速发展,竞争激烈。在詹纯新看来,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当决胜千里之外,万里之外。“我们不在中国争地位,要为中国争地位。”
中联重科是行业内较早提出国际化战略的企业,也是最早付诸实践的企业。2008年9月,中联重科并购意大利CIFA公司。这家拥有80多年历史的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公司,从欧洲转入中国,被看成是全球工程机械产业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转移。
此后,中联重科“走出去”的脚步紧凑而稳健——H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超额融资150亿港元;买断德国JOST起重机械有限公司塔机全套技术,从此获得了进军欧美高端市场的准入证;与EM公司签约,在印度建立第一个海外合资工厂……
中联重科2012年最新中报数据显示,中联重科海外销售实现较快增长,同比增幅27.31%。2012年上半年,在南非、东南亚、拉美等海外新兴市场表现优秀,挖掘机、履带起重机出口同比增长超过100%,汽车起重机出口同比增长超过60%。
责任编辑:Eas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又得一冠!热烈祝贺湖南中联重科举重队罗诗芳在巴黎三破纪录加冕
北京时间8月8日晚,在巴黎奥运会女子举重59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湖南“中联重科”举重队罗诗芳连续打[详细]2024-08-09 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