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风云人物 > 正文
热门: 挖掘机大全 产品疯狂促销 用户都在看什么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缔造增长的品质

www.d1cm.com2012/12/27 10:21来源:三湘都市报

创业之初,他不太希望董事会成员太多,更不希望执行层和决策层重叠太多。他说:议事的人太多,做事的必然会少。

行业寒冬之时,他淡定从容地说:其实春天与冬天是相对的。地球上有的人在过冬天,而有的人却在过夏天。行业也是如此。

他拥有最高的学历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他荣获中国和意大利两个国度的企业家最高荣誉——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和莱昂纳多国际奖。

在中国企业家行列,有人说他是柳传志和张瑞敏的结合体,他长于布道,对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造强企业影响力的同时,还强调企业的文化精神软实力。

他是詹纯新,中联重科董事长。在工程机械行业扮演类似教父的角色,同时在海外实施大体量并购扩张。

人物档案

詹纯新,1955年4月出生,博士,研究员,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在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20年中,詹纯新领导中联重科,使一个国家级研究院从行业技术的发源地,蜕变为中国工程机械领军企业、全球排名第六的工程机械跨国公司。

曾获评2012中国海外投资年度人物、2011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曾当选湖南新型工业化十大领军人物、改革开放30年湖南杰出贡献人物、中国优秀明星企业家、新世纪中国改革人物、全国机械工业明星企业家等。

精彩语录

“中联重科千亿企业看得见、摸得着”

5年前,打造千亿企业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梦想,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说,千亿企业看得见了,摸得着了,我们的目标已经放在了2000亿、3000亿。

“企业有所畏,才能走得更远”

企业家精神,除了要有学习精神、创新精神和执着精神以外,还要有敬畏精神,企业家必须敬畏法律、敬畏市场,这样企业才可能走得更远。

“越是本土化,就越是国际化”

中国企业要开拓海外市场,就要遵循国际规则、融入当地文化,做当地的企业。企业越本土化,就会越国际化。而这一过程考量的是我们融入世界的心态和姿态,“包容、共享和责任”是我们需掌握的三个关键词。

持续变革创新

——成就科研院所转制的典范之作

20年前,中联重科还是一个研究院,是国内主要从事建设机械科研开发和行业技术的归口院所,詹纯新任建机院副院长;20年后,中联重科实现了“从研究院到企业”、到“股份制上市公司”、再到“全球化公司”的跨越发展,詹纯新成为“中国工程机械”的脊梁。

蝶变的背后,是变革的力量;而变革的推手,是詹纯新。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制时代,建机院依赖国家每年400多万元的拨款艰难维持运转,逐步陷入“抱着金饭碗没饭吃”的困境。时任建机院副院长的詹纯新认识到,由于科技与市场严重脱节,导致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传统的科研院所体制,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要求。

于是,37岁的詹纯新带着7名技术人员,借款50万元,成立中联重科。他以“一院两制”的新模式,通过市场化生存发展的新路径,推出了首个适销对路的产品——混凝土输送泵。到1993年,改革初见成效,公司实现产值400万、利税230万元。

当研究院变成企业,又变成股份制公司,而后在千禧之年成功登陆深市主板时,詹纯新把自己关在酒店的房间里面,嚎啕大哭了一次。

哭过之后,变革的脚步依然铿锵。2005年,詹纯新引进了联想弘毅作为战略投资者,使中联重科形成了股权多元化、治理结构科学的跨国运营体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国家科技部两任部长朱丽兰、徐冠华曾评价中联重科:科研院所改革的成功样板,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典范。

其实,詹纯新的变革创新,不仅仅在体制上。在科研创新投入上,中联重科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7%用于前瞻性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依托于公司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多年知识产权强化能力建设,从2011年开始,中联重科知识产权工作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适时整合资源

——辩证统一“加法”与“乘法”

截至目前,詹纯新带领的中联重科共经历了9次跨地域、跨国界的并购整合,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中联快速完成市场的国际化布局。

“企业要外延式扩张和内源式增长并重,并概括为不断做‘加法’和‘乘法’”。每进行一次并购,詹纯新就得无数次重复这句话。久而久之,经常一起开会的同事,都能判断出他会在什么情形、用什么语气说出这句话来。

詹纯新解释说,做“加法”就是围绕主业重组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做“乘法”就是通过文化和机制,让企业迅速融合,效益成倍增长。

2001到2003年,詹纯新带领团队经过调研后,先后并购了英国保路捷公司、湖南机床厂、中标实业、浦沅集团;后又并购了陕西黄河工程机械集团、意大利CIFA公司、湖南车桥厂等公司,企业规模迅速扩大。

而2008年对意大利CIFA的收购,规模之大、整合之难为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史上所仅有。更值得一提的是,詹纯新通过人事大变更、意大利人强大的自我管理和成立跨国事业部、鼓励彼此员工在思想和文化上更快整合等一系列措施,让CIFA在欧美同行中,率先走出金融危机影响。

这次成功的并购整合,诠释了詹纯新做“乘法”的魅力,也令在重工业领域一向骄傲的欧洲人对中国制造消除了“门第之见”,为中国工程机械向欧洲及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开拓打下基石。

经过多次海外并购的经历,詹纯新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有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观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不是经济殖民、不是文化殖民,不是谁征服谁,也不是谁买下谁,中国企业要国际化,一定要本土化。也就是要遵循国际规则,融入目标市场本地文化和氛围中,利用本地化的人才、资源、运营模式等,在整个国际化推进中,获得共赢甚至多赢。

(责任编辑:Winnie)
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热线:010-64866846 E-mail:news@d1cm.com
热度排行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