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面临四十不惑:经贸如何免战?
经济战开打?
虽然中国政府迄今并未在经济和贸易领域宣布任何对日制裁行动,但在一些日本经济界和企业界人士看来,中国针对日本的一些经济反制行动,事实上已悄然开始
如果没有近期的钓鱼岛事件,中日经贸关系虽有局部增减,但不会全面降温,更不会处于经贸战边缘。事实上,去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一度加速了日本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
去年4月,日本最大的汽车制动系统原厂供应商ADVICS株式会社即宣布,新成立ADVICS汽车制动系统中国研发中心。几乎同时,日本最大的通信机箱机柜制造商日东工业株式会社也宣布增资中国,将中国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从120万美元追加到1550万美元。
据介绍,日本地震后相继转移到中国的企业,大多是规模较小的高新科技制造业。它们原本并无迁址中国的规划,但面对被地震损坏的工厂,它们认为与其费时耗力再建一个,不如到逐步成熟的中国市场收购一家本土制造公司。于是,当时很多这类制造业的中小公司来到了中国。
不想仅一年后,突然升级的钓鱼岛事件和涉日活动,让这些初来乍到的日本企业不知所措,觉得“留也不是,撤也不是”,“刚来就撤成本太高,但不撤出,投资环境也令人恐惧”。
虽然中国政府迄今并未在经济和贸易领域宣布任何对日制裁行动,但在一些日本经济界和企业界人士看来,中国针对日本的一些经济反制行动,事实上已悄然开始,经贸战一触即发。
日本共同社9月24日援引日本企业人士消息称,中国个别大城市的海关向日本货运公司发出通知,将加强对运抵中国机场的日本航空运输货物的抽检力度;部分中国重要港口的海关,也在近期加强了对日本输入货物以及对日输出货物的常规检查。
在日本舆论看来,中国采取的类似经济反制手法,此前对菲律宾和挪威都曾使用过。比如在去年南海黄岩岛事件之后,中国海关就曾以检疫检验为名,阻滞菲律宾香蕉进口,最终以含有昆虫为由,禁止数百个集装箱的菲律宾香蕉进入中国,而在正常情况下,菲律宾香蕉总产量的30%会出口中国。因挪威与中国在诺贝尔和平奖问题上出现争议,挪威三文鱼对华出口受到更加严格的检疫检验。2011年挪威对华三文鱼出口缩减60%左右。
日本媒体这些怀疑,从未被中国有关部门所证实。但外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庞大的国内市场,的确可以成为中国在处理国际政治和外交问题时的一个重要优势因素,最佳下手点往往是对中国的出口大项,且存在一定竞争的行业,这样既可以增加对对方经济的压力,亦可以减少对本国经济的损伤。
例如,在中国和欧洲出现政治或外交领域的争议时,中国往往会推迟空中客车公司的飞机订单,而空中客车的对手波音公司,则可能此消彼长地获得新订单。对此,中美欧各方心知肚明。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金柏松称,中国汽车产业目前竞争过度,因此若有日本汽车公司在华减产甚至退出中国,则对相关企业和中国合作伙伴的影响较大,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影响也不能算是致命的,但这对日本汽车产业的打击将更大。金柏松表示,若不得不运用经济制裁手段,“一定要以本国经济损失最小化为目标”。
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三个方面的确积攒了较为突出的实力:其一为中国所持有的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二为中国持续增加的对外投资;其三为中国不断扩大的内部市场。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国发挥经济影响力的重要源泉。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以经济手段或制裁方式进行国际关系博弈,并不是最高明的做法,且其负面影响也是多重的,对中国经济自身更非好事,还是应当尽可能少用、慎用。近期,中国若强化对日本进口商品实施通关检查等手段,对中国的声誉也会造成损害,可能导致海外投资减少以及部分消费低迷,给进入下行通道的中国经济带来新的风险。
一些经济界人士呼吁:日本应尽快化解钓鱼岛危局,以免中日两国陷入贸易战的双输困局,从长远看,双方在产业投资领域还有巨大合作空间。
撤离者小步加速
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新劳动合同法、两税合并等政策因素,加上土地和租金因素,增加了部分日本企业将投资重心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的可能性
感受到两国关系凉意的部分日本企业,近期更加关注中日经贸面临的多重风险,一些企业选择了逃避。
日本佳能公司驻香港一位不愿具名的营销人士向记者表示,“平常担心的‘中国风险’(China Risk)以最具戏剧性的方式得到印证,无论如何,地理这么近的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出现这样的关系很糟糕。”
据悉,佳能公司短期内虽不会关停在中国大陆的工厂,但会考虑增加对中国台湾地区、缅甸及越南的投入,特别是缅甸最近的政治形势趋稳,其明显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让部分日本企业加快了产业转移和投资变动的步伐。事实上,“这些考虑在这次风波之前就有了”。上述佳能公司营销人士说。
包括佳能、松下等在内的一些日本大公司,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中国建厂。获得中国市场成长硕果的同时,这几年中国的人力及其他商业成本的逐步升高,也令这些企业开始谋划,是否将工厂迁出中国。熟悉这些日本企业的分析人士称,今年的钓鱼岛事件,或许会对部分日企计划中的工厂外迁起到加速的作用。
在日本经济和企业界,有关中国经济因素的讨论持续经年。近几年,中国的人力成本每年以15%-20%的速度攀升,令曾经历过类似劳动力成本上升阶段的日本企业极为敏感。“不调整在华发展模式就要搬迁走人。”津上表示。
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新劳动合同法、两税合并等政策因素,加上土地和租金因素,增加了部分日本企业将投资重心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的可能性。
日本民间机构的数据显示,日本对包括越南、印度等其他亚洲国家的投资额迅速上涨。今年前八个月日本对越投资43.3亿美元,占外商对越投资总额的51%。预计日本对越投资还会增加。
事实上,2011年越南和日本的双边贸易额达211.8亿美元,同比增长26.5%,今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达120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将达300亿美元,2020年将达400亿美元。在一些制造产业,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很可能部分替代中国成为日企外迁的首选。
中国社科院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白益民对记者分析指出,与东南亚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在制造业方面仍有综合成本优势,但如果因为一些非理性因素而对日本在华工厂的设备和人员的安全构成威胁,按照日本人的求稳心态,会考虑暂时停工乃至逐步撤离。
2009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同时房地产政策抽紧,基础设施建设和高铁项目等也一度收缩,对日本装备制造业的总体需求在减弱,若有经济制裁,对中国影响不大。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今年日本对俄罗斯、巴西、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投资逐步增加。日本甚至采取30年前对中国投资的方式,投资并提供低息贷款给菲律宾等国家购买日本大型机电,而让对方以石油等资源还贷。
在日本经济和企业界,最近几年来,随着非经济领域争端的不时出现,从 “靖国参拜”到“渔船冲撞”,从“南海争端”到钓鱼岛“国有化”,日本企业经历数次波折后,没有对日本政界施加积极影响,而只是采取有进有退的战术——将“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即“中国+1”方案,在中国投资的同时,投资印度、巴西、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分散风险。
《日本经济新闻》近期报道称,日资企业受中国工人工资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本已在商讨推行“中国+1”战略,即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今后考虑到日本对华投资的多重风险,日企可能加快类似转移动作。
在日资企业考虑收缩中国战线之际,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近日纷纷加大吸引日企投资的活动,试图从中国分一杯羹,这也让一些短视的日本企业感到庆幸。
责任编辑:Winnie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