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20周年发展纪实:创新 科技之魂
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重科),是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下简称研究院)科研体制改革过程中孵化而来的上市公司,是由研究院的8名科技人员借款50万元在1992年创办的院属产业实体,并于2000年上市。通过14年的改革发展,中联重科从借款50万元起步,发展成为总资产44亿元、员工近7000人的科技型上市公司,并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机械工业100强和全球工程机械50强之列。更为重要的是,中联重科以引领行业进步为己任,紧紧抓住“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个重要环节,自主创新成效显著、硕果累累,相继研发了一大批我国施工领域急需而又领先世界水平的工程专用装备,不仅壮大了自身实力,而且打造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具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初步形成了与世界强势品牌一争短长的格局和实力。
中联重科创新发展的实践,真实地论证了那个著名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创新科研院所发展模式
探求科技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
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创新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不断创新的发展模式适应不同的发展阶段,才能保证持续领先。中联重科的改革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三个阶段,相继跨越了创业、聚能、核裂变三个台阶,以自身的科技、经济小循环逐步融入不同层次的经济大循环,不断探求科技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
一、产业化阶段:融入产业发展的大循环,以产业发展带动研究院改革创新
在此阶段,作为研究院院办产业实体,中联重科通过构建科技产业化平台,以科研成果转化作为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将科研融入产业发展大循环之中,实现科研支持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互动。
1、科研与产业实现大循环,促成产业大发展
1992年,在时任研究院科技副院长詹纯新同志的带领下,7名职工依靠50万元借款,创立了院办产业中联公司,选择混凝土泵送机械作为主导产品,开始科技产业化的尝试。
在研究院的技术支持下,科研融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巨大能量以中联公司为平台得以充分释放。自成立以来中联公司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年平均增长率均超过60%,目前的主导产品已涵盖10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并于2000年在深交所上市(中联重科,SZ000157),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力上市公司50强”,在上市公司综合绩效排名中位居前列,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骨干企业和湖南省工业化标志性企业。
2、科研与产业实现大循环,促进研究院体制机制创新
中联公司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了富于激励与约束的产权体系,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科技、经济的结合体;建立了“评聘分开,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的用人机制;建立了“薪随岗走,定岗定薪”为基础、绩效考核体系为标准的分配机制,充分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提升了中联重科整体实力,顺利完成企业化转制。
二、规模化阶段:融入国企改革大循环,以新机制激活传统国企改革创新
中联重科的持续壮大发展,尤如一个耀眼的辐射点,影响力在行业内迅速波及,继而作为创新的原点,依托技术、资本、管理等优势,以重组并购为主要形式,参与到传统国企的改革、改组、改造之中,握指成拳,为长远发展整合资源,聚集能量。
2002年中联重科兼并湖南机床厂、2003年重组并购浦沅集团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并购双方的技术、市场、管理资源实现了整合和共享,在产业发展中形成了合力,完成了企业五大工业园区、七大生产基地的产业发展布局。二是中联重科的新观念、新机制和新的管理模式使传统国企重新焕发生机。在重组并购后的第一年,湖南机床厂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利润是原来的3倍;浦沅集团当年实现的利润超过重组并购前15年利润的总和。三是创新传统重组并购模式,以企业文化融合为先导,保持原企业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的稳定,较好地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中联重科的重组并购涉及的国企职工总人数超过8000人,但由于领导班子和职工内心认同,并购后的企业整合平稳,职工收入大幅提高,切实做到了职工安心,班子齐心,政府放心。
在自身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中联重科还推动了行业生态链条上其他市场主体的共同繁荣。在其周边形成了上百家极具活力的中小配套企业群,每年为中联重科的配套金额数以亿计。
三、国际化阶段:融入国际竞争大循环,打造国际化产业集群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任何产业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得到发展,任何的发展都必须依靠开放和合作。融入国际竞争大循环,完成由科研院所向国际化企业的转变,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成为中联重科的必然选择。
1、探索资本运作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对接。
中联重科目前正积极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本资源,按照国际化标准,打造治理结构完善、融通渠道顺畅的资本营运体系,以国际资本市场的力量形成对民族产业的有力支撑。
2、探索产业发展战略与多级产权体系的对接。
中联重科的产业发展战略是“产业链中间裂变,上下延伸”为核心内涵的“核裂变”战略。具体来说就是,以产品组团,从母体裂变出的多个专业化公司,并以之为载体,引入品牌、技术、资本,进行多层级股份化改造和国际化运作,构建一个产权体系科学的工程机械企业群。目前,中联重科等产业实体已组建了混凝土泵送机械、工程起重机械、路面机械、城市环卫机械等八个专业性公司,开始实施产业主体裂变;同时,中联重科正把产业链向上延伸至各关键零部件的供应环节,向下延伸至施工设备实物租赁、融资租赁等产业链终端,并对整个产业链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增强对产业链的控制力,形成一个完整的工程机械产业链上的利益共同体。
通过实施“核裂变”战略,用一个国有控股的主体,拖动多个国际品牌、各级经营骨干参股投资的产业群体,实现由科研院所向国际化企业的根本性转变,并以之为依托,打造国际化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责任编辑:Dais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