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图景:灰色基调下的宏观调控路径

2012/04/27 09:08每日经济新闻

人间四月,芳菲宜人。然而在充满希望的春天,中国的经济图景却似乎并不是那么振奋人心。

随着各部委陆续发布经济数据,“灰色”几乎成为今年一季度经济的主题。《政府工作报告》7.5%的增速目标寓意中国经济巨轮2012年将要浅水航行,照此看来,前三月8.1%的GDP增速本来应属于安全区,但却让习惯了高速航行的人们产生恐将搁浅的恐慌。

广交会上许多外贸厂商订单被腰斩,企业利润同比滑入负增长区间,大批工地失去以往的喧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在一季度再次感受到了金融危机初始时的寒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在种种现象背后,有许多以往仅停留在人们口中的深层次危机开始跳跃于暗淡的经济数据上——依赖劳动密集型发家的外贸企业,恐怕要与这种模式开始说再见了;四万亿救市计划引致的经济大起大落正在被证实;中国经济内生动力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提高的自信正在遭受质疑。

春暖花开待何时?二季度货币政策是否加速宽松似乎已不再是最被关注的话题,真正让人望眼欲穿的是中国制造的需求在哪里?由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能否如雨后春笋般开工、复工。灰暗底色下的宏观调控艺术愈发关键,由减税、稳投资、放开民间投资限制等预调微调组合拳,会不会让中国经济平稳完成由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过度的结构性转变?

/数据/

灰暗的经济数据:增速放缓隐现转型压力

近期,多个部委陆续发布一季度经济运行指标,从各个层面反映经济形势。不出意外,各指标反映出的信号并不积极,经济增速放缓趋势进一步确立,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隐隐出现。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1079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922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51451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49622亿元,增长7.5%。这样的增速与去年一季度的9.7%相比,回落1.5个百分点,这也是GDP同比增速连续5个季度下滑。即便与机构此前预测的8.4%~8.5%的增速相比,也有明显缩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各地的数据似乎更能反映这一现实。从已经公布的地方GDP数据来看,只有河南、贵州和宁夏三地一季度经济增速超过去年同期,其余省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北京、上海和广东一季度GDP增速分别为7%、7%、7.2%,而去年同期为8.1%、8.5%、10.5%,下滑幅度明显。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指出,总的来看,一季度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处在合理适度的增长区间。当然,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主要是稳定出口难度较大,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行业效益下滑,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存在等。

盛来运所言非虚,从经济指标的分项数据和其他部委随后公布的数据看,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压力着实不小。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786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2%),增速比去年一季度回落4.7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回落2.9个百分点。

就工业增加值而言,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仅11.6%,与去年一季度相比回落2.8个百分点。东部省份下滑尤其明显。

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下滑,从全社会用电量和企业利润中也可以得到证实。一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16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5.9个百分点,比上年四季度降低4.3个百分点。从企业利润来看,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060亿元,同比下降5.2%。而从2000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仅在2002年和2009年出现过负增长。

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3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自2009年11月之后再次出现负增长,并创下28个月来的历史新低。

企业投资意愿不足也加剧了工业生产的黯淡形势。来自央行的一份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中长期贷款增加1532亿元,同比少增697亿元,降幅为31%。观察这样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的经济图景可谓一片灰暗。但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和外贸数据同样不够乐观。消费层面,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1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比去年一季度下滑1.5%。

进出口总值的下滑幅度也十分明显。据海关统计,2012年一季度全国进出口总值达8593.7亿美元,同比增长7.3%,与去年同期29.5%的增速相比,下滑22.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7.6%,进口增长6.9%,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速下滑18.9和25.7个百分点。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一季度我国出口增速快速下滑的主因并非境外环境的恶化,而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快速升值。

责任编辑:Eas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详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2023[详细]2023-12-18 11:30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 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听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工作汇报,研究部署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 会议强调,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要统筹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和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抓紧抓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会议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十年磨一剑,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还远未到大功告成的时候。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时刻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进一步增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定力,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把新时代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纪检监察机关要始终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忠实履行党章和宪法赋予的职责,坚决贯彻党的自我革命战略部署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推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锻造纪检监察铁军,深入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以强有力政治监督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及时发现、着力解决“七个有之”问题。要持之以恒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对享乐奢靡之风露头就打,对顶风违纪行为从严查处,坚决防反弹回潮、防隐形变异、防疲劳厌战,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盯工作中层层加码、麻痹松懈、任性用权、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科学精准靶向整治。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严的要求贯彻到党规制定、党纪教育、执纪监督全过程,既让铁纪“长牙”、发威,又让干部醒悟、知止。要以彻底自我革命精神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胆大妄为者作为重中之重,深挖细查、严惩不贷,重点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进一步铲除腐败滋生土壤。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更好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工作情况和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准备情况汇报。 会议同意明年1月9日至11日召开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来源:新华社[详细]2022-12-07 11:05

国家统计局:预计中国将成全球唯一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0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一季度下降后逐季恢复,如何评价全年经济运行表现?1月18日,在国新办就20[详细]2021-01-19 10:39

中国10月住宅销售额增速大幅放缓至38%

1-10月,中国商品房销售仍维持此前的高速增长态势,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连续第3个月扩大,商品房待售面积连续第8个月减少,显示去库存仍在持续。 据相关机构测算,中国10月住宅销售额增速从9月的61%大幅放缓至38%,至9410亿元。这表明,20座城市政府自9月底以来推出的住宅调控政策正在起效果。 国家统计局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6.8%,商品房销售额增长41.2%,均较1-9月回落0.1个百分点。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6.6%,连续第3个月扩大。其中,住宅投资增长5.9%,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商品房待售面积连续第8个月减少。截至10月末为69522万平方米,比9月末减少了90万平方米。 值得关注的还包括房产按揭款。其他资金59071亿元,增长了35.2%。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33655亿元,增长32.2%;个人按揭贷款19783亿元,增长51.5%。 今年以来,个人按揭贷款同比增速一直维持高速增长态势。前2个月增速超30%,前三个月加速至46%,从4月以来更是持续在50%以上。 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5.5%,增速持平。其中,国内贷款增长1.2%;利用外资下降49.0%;自筹资金增长0.6%。 施工方面,房屋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增速进一步扩大,但竣工面积增速有所回落: 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同比增长3.3%,增速比1-9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施工面积增长1.8%。 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长8.1%,增速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8.3%。 房屋竣工面积增长6.6%,增速回落5.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竣工面积增长5.7%。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降幅收窄至5.5%;土地成交价款增速扩大至16.7%。[详细]2016-11-14 10:42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年度回顾与趋势展望

在2013年,由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基调没有大的改变,工程机械各产品销售在2012年的低基数基础上,互有增减。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度处于低位。 进入2014年,国内经济增长仍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在消费不足、外需相对温和的情况下,投资依然是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力点。考虑到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依然偏低,基建和地产投资将继续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双引擎。2014年的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措施,很可能增强基建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持续性。而地产投资则大概率地仍将在房价上涨和政府调控升级的纠结中,脉冲式地推动经济增长。因此,工程机械行业的需求仍然有一定保证。此外,细分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分化。把握形势、精耕细作仍是企业的要务。产品销售涨跌互现:与2012年的普遍下滑不同,在低基数的背景下,2013年工程机械市场主要产品销量同比涨跌互现。根据我们的统计,2013年全行业挖掘机销售112,277台,同比下滑3.1%;装载机销售181,660台,同比增长4.3%;推土机销售9,520台,同比下滑7.0%;压路机销售15,696台,同比增长17.8%;叉车销售328,764台,同比增长12.8%。行业格局小有变化:挖掘机方面,与12年国产厂商高歌猛进的格局不同,13年各公司都强调风险控制,国内与国外企业市占率划分变化不大。国内主要是三一、柳工等企业的市占率上升,但厦工等企业有所下滑;国外卡特彼勒的市占率上升明显,但斗山等企业出现下滑。装载机方面,最大的变化是徐工进入第一阵营,第一集团由“四强”变为“五强”。[详细]2014-02-28 10:03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