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盾构迷局:自主装备企业还需更多机会
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中国不可能长期依赖国外的装备和人才来开发地下空间。而且,一些国家级的重大保密工程,如果使用进口盾构机,对安全将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建立自主的盾构机产业体系是迫切而必须的。
“十五”期间,中国城市地铁建设工程陆续展开。据原国务院重大办副主任董必钦介绍,当时朱镕基总理曾表示,中国地铁建设必须使用国产装备。
在此背景下,为提高国内隧道掘进机技术水平,尽早形成支柱性产业,“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科技部“863”计划、国家发改委“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计划”等都把盾构装备国产化作为发展重点予以推动。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意见》中第10条指出:“满足铁路、水利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等建设项目的需要,加快大断面岩石掘进机等大型施工机械的研制,尽快掌握关键设备制造技术。”在2006年3月8日《意见》落实工作会议上,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指出,“要按照《若干意见》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力争到2010年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技术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制造业集中地和工程研发中心,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逐渐形成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装备制造业格局。”
破土而出的新芽
据了解,2005年以前,中国盾构机市场上国外产品的占有率高达95%以上。国内在盾构产品的研究设计、国产化和系列化等方面才刚刚起步,仅有上海隧道股份一家已在自主知识产权上取得突破,许多领域尚属空白。国内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能作为分承包方,分交比例一般在合同总价的15%左右。
随着“863”计划以及“九五”、“十五”等科技项目的完成,中国在机、电、液、测量、控制技术和岩土施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相关技术基本满足现代盾构技术发展的需要。而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盾构行业积累了一批专业人才,在科研、设计、制造、专业施工队伍等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发展提高,中国盾构自主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目前,上海隧道、北方重工、中铁隧道等企业,已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拥有生产基地,能够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装备。
———始建于1965年的上海隧道股份是我国最早从事软土隧道和地下工程的专业公司,是中国建筑业第一家设立院士研究室和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公司拥有盾构设计试验研究中心和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多功能盾构试验平台。上世纪60年代,该公司和江南重工联合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台网格式盾构掘进机;90年代初,又自行开发了中国第一台直径为4.35米的土压平衡掘进机;进入二十一世纪,先是合作生产中国第一台双圆盾构机,后又独立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超大型矩形顶管机。公司建设了穿越上海黄浦江底的所有公路隧道和地铁隧道,工程遍及国内许多城市,并且拓展到香港和新加坡等海外市场。
为了打破国外垄断的局面,推进盾构装备国产化进程,科技部于2001年将土压平衡盾构机关键技术研制列入了“863”计划。上海隧道股份、中铁隧道集团公司集各自在设计、制造、施工方面的优势,联合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成立了产、学、研结合的课题组,拉开了中国盾构机产业化的序幕。历时两年多,经过引进与合作、消化吸收、独立研发等几个阶段,2004年9月,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铁盾构掘进机“先行号”在上海隧道股份问世,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国内地铁掘进工程洋盾构一统天下的局面。“先行号”体现了上海隧道股份40年地下施工装备设计制造的丰富经验,集当今世界盾构制造各类系统之长,融欧洲产品的稳定性和日本产品的经济性为一体,售价仅为进口盾构机的三分之二。在研制“先行号”的过程中,隧道股份获得了33项技术专利。通过零部件的全国配套和自行开发制造,“先行号”的国产化率达到了70%左右。
2005年6月28日,“先行号”
完成了第一次掘进,其施工效率、工作质量、运作稳定等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12月,在完全达到隧道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先行号”以日推进32环、38.4米创造了国内地铁盾构日推进最快纪录,并打破洋盾构日推进新纪录(进口盾构最快单日推进速度为26环、31.2米),而最快单月掘进速度达到了566.4米(进口盾构最快单月推进速度为531米)。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外同类盾构的先进水平,盾构设计掘进寿命与国外盾构相当。
责任编辑:Dais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新加坡跨岛地铁连接线CR109项目圆满完成首台盾构机分体始发
7月24日,新加坡跨岛地铁连接线CR109项目传来喜讯,中铁装备首台应用于该项目的土压平衡盾构机“花[详细]2024-07-30 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