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质评定,为何这么难出炉?
前文已经有所叙述,目前盾构机行业的发展已经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协会的成立,首要工作就是规范行业的发展。这其中,资质评定及准入门槛的设置工作,更是首当其冲。
由于盾构机行业发展的特殊性,行业资质评定标准体系的建设非常难。俞琚在谈及行业资质评定及准入门槛的设立时,竟显得有些为难。因为按照资质评定的一些基础条件来看,一些实力非常强的企业不能够得到与之相应的资质。
比如有的外资企业,其在中国的机构设置只是办事处,不是法人单位,而这正是参与资质评定的硬条件。但假如其旗下在中国的好几家制造企业又都是法人单位。这就非常难办,不可能给每一家企业一个资质认证,否则如果各家的资质评定不一,但大家生产的盾构机贴的都是同样的标识,这势必引起混乱。
还有一类企业也面临着资质评定难的问题。他们的盾构机生产并没有固定厂房,而是租赁其他企业的车间进行组装生产,但这已经可以满足企业的供应所需,某种意义上还有产能扩大的余地。
俞琚也说,毕竟协会成立还不足一年,社会影响力还有待考验,协会资质的评定需要具有公信力,接受市场考验。他认为,国外许多权威的评级机构都是民间机构,但是这并不阻碍其社会公信力的树立,因此他们也有信心,通过对行业专业性的把握,制定真正符合行业需要、市场需求的资质评定制度。
盾构机租赁,究竟是否可行?
在日本的隧道施工中,盾构机完成相应的隧道施工后,往往采取的处理方式是向侧边继续掘进一定距离,将盾构机留在地下。而这种理念也是中国盾构机企业较早接触的理念。但是,在中国的隧道施工中,往往最后是将盾构机从隧道中吊出来。
俞琚说,之所以日本会形成这样的产业特点,与其产品的设计理念大有关系。日本产品的设计理念往往遵循一条——在使用寿命之内最经济,因此,日本国内施工中,盾构机使用寿命往往与其工程完成周期同步,所以这些产品废弃也不可惜。但在中国,设计理念并非如此,所以如果只作为一次性使用,确实有些过于浪费。
那么,这些被吊出的盾构机将如何处置?俞琚说,这些产品往往会经过必要的检测和维修之后,再次投入市场。但是,之前已经提到,盾构机是一种非标产品,每一次的工况都不一致,如何保证产品进行二次利用?
俞琚说,实际上,虽说是非标产品,但有些尺寸的产品的需求量还是非常可观的。比如在地铁施工中,刀盘直径为6m左右的盾构机使用非常普遍。因此,这些产品经过必要的维护保养,并更换适用下次工况的刀具之后,投入到再次的地铁施工中,问题不大。即使产品尺寸略有出入,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调节。
盾构机价值非常高,最普通的产品也是千万级的。施工企业也不想因此而导致巨额资金被占用,因此也逐渐开始采用租赁而非采购的方式使用盾构机,这也为盾构机租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通用性比较好的尺寸的产品市场比较好预测,从事盾构机租赁的风险可以控制,但是对于一些刀盘直径或工艺特殊的产品,企业就必须三思而后行,毕竟这些产品在使用之后能否进行第二次使用尚不得而知。因此,今后盾构机产品的尺寸、动力等部件的可调整性有望加强,从而为设备的重复利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