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首页 > 行业资讯 > 风云人物 > 正文
热门: 挖掘机大全 产品疯狂促销 用户都在看什么

詹纯新献计中国企业“走出去”三思而后行

www.d1cm.com2013/01/18 09:30来源:中国工业电器网

在全球市场争取更多的空间,拿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现实路径选择。问题在于,如何走出去才能在当地站稳脚跟,如何降低走出去的风险?

从2001年开始涉水海外并购,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联重科”)近年来在国际市场开疆拓土,成效显著。该公司董事长詹纯新日前在京分享了企业“走出去”的心得体会。

为什么?

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不断占领国际化战略高地。这种态势越明显、越强烈,中国企业也越受到世界的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当回过头来思考三个最基本的问题: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能不能‘走出去’;‘走出去’有哪些机遇和挑战。”詹纯新在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时报》共同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如是说。

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在詹纯新看来,国家利益和企业自身发展这两个层面决定了中国企业一定要“走出去”。

国家的崛起往往是以实体经济崛起做支撑。成就越来越多的世界级企业,打造一批代表国家利益、具备全球行业掌控能力的国家公司是当今中国崛起的需要。然而,反观中国大多数企业,能代表中国行业的企业尚不多见。

詹纯新认为,一个普遍现象是: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快,行业的市场情况就好;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行业的市场情况就差。只局限于国内竞争的企业群体,其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将失去。由此,行业性产能过剩就成了跳不出的魔咒。因而,“走出去”是中国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能不能?

那么中国企业能不能走出去?

在詹纯新看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得益于国家多年来的培育和扶持,中国已经形成了产生世界级企业的土壤。”

比如通讯、航天、电力、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它们的发展速度不仅惊人,而且发展质量和技术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相当多的企业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能力。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摸索,到新世纪之后的高速发展,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企业重要的经济支撑点。

这其中,以徐工、中联、三一等为代表的工程机械龙头企业走出去步伐也正稳步迈进中。以中联为例,其专注于工程机械装备研发制造,年销售收入接近1000亿元。2008年金融危机前,中联重科收购了当时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赛法公司(CIFA),并且成功进行了整合。目前,赛法公司已经走出了低谷,其2012年前三季度的利润是2007年金融危机前全年利润的三倍。

机遇和挑战?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又是什么?詹纯新用五个“难在”阐述了面临的挑战。

在他看来,国际化之难,难在中外企业文化的差异;难在对国外人文环境的理解;难在对各国贸易壁垒的突破;难在没有国际化的人才;难在相当多中国企业还在用中国式思维做国际化的事情。

而这一系列挑战导致中国企业“走出去”,尤其是在海外并购中水土不服。相当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了,但是没有“走进去”。

尽管如此,中国企业的机遇仍大于挑战。

这主要在于,全球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联系,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可以跨越国别急流涌动,牵一发而动全身。超级大企业可以依照自己的固有优势占尽天时地利去统吃;小企业也可以凭借技术创新,甚至一个创意去改写行业的游戏规则。

詹纯新认为,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余震未了,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仍处于艰难的低谷期。而这恰恰造就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黄金窗口期。许多行业都出现了这样一种转变。目前,一些外国企业非常愿意和中国企业合作,愿意把自己的企业卖给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在参与推进加速全球化的进程中,正融入一个多极、多元、多彩的产业生态。

(责任编辑:Alley)
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热线:010-64866846 E-mail:news@d1cm.com
热度排行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