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协调发展
中西部可在三农上大做文章
不解决中、西部广大农民致富问题,小城镇发展问题,片面强调大工业带路,城市化带动,中、西部发展会没有基础,缺乏后劲
记者:您认为在当前我国区域经济中,东部、中部、西部如何协调发展?在承接东部转移的趋势下,地方产业同质化的现象是否存在?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产业同质化的问题呢?
刘维新:现在我们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同质化的问题是存在的,而且有些地区是比较突出的。但是我认为,产业同质化还不是当前最紧迫的问题。要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交通体制的改革是要紧的。
2003年以来,在“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带动下,我国共建高速公路4万多公里,累计投资2万亿以上,覆盖了我国的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基础设施落后局面以及交通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推动了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在我国海、陆、空的整体交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是,由于交通整个统筹协调体制没有解决,导致整体运输力难以有效发挥,并产生一系列问题。
第一,海、陆、空运输统筹与协调问题。目前空中运输(客与物)由国家民航局管理,海运、陆运为交通部管理,铁路运输为铁道部管理,各自建设各的互不通气,并形成恶性竞争。尤其是高铁与航空的竞争十分明显。这既浪费了土地资源(高铁和机场都要土地)和交通运输资源,又妨碍各自优势和特点的发挥,没有人统筹去统一考虑。
第二,重高速、轻普通的倾向明显。近些年来,高速公路、高铁得到“大跃进”式的发展,其建设资金从2006年的3000亿元,猛增到2010年的3万亿元,增长10倍,而大多用于双高。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还有100个乡镇,4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全国简易的路面占到公交总量55.4%。
第三,双高的发展规模与适度超前的问题。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兴建,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收入水平相适应。双高建设的速度和规模,都不能盲目。必须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实际需要的土地资源状况,二是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收入水平和长远整体利益;三是要与普通交通运输相协调,满足各种收入水平人员的需要,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和承受能力为出发点。
第四,交通运输结构的合理布局问题。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海、陆、空交通网络与运输结构合理布局,才能做到各显其能,发挥不同运输能力的特点,做到节约资源方便群众减少成本的目的。这就需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体制。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的多头领导,政出多门的现象,应通过体制创新和改革加以解决,结束政出多门的乱象。
张乃剑:区域协调发展是世界难题,更是中国难题,从地理经济划分,中国区域经济主要有三大板块,即东部、中部、西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把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长远战略,效果是明显的,但东部、中部、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很大。
中西部近几年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很大部分来自国家对交通、通讯、文化、科技、能源、矿业的投资拉动,另外,就是中央大企业对中、西部若干产业项目的投资拉动。真正意义上东部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向中部、西部产业规模性转移的趋势,并未形成,这是影响中、西部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
现在中、西部与东部产业同类化、同质化的矛盾并不突出,还未形成规模性效应。中、西部今后发展的出路仍然需要在三农问题上大做文章,不解决中、西部广大农民致富问题,小城镇发展问题,片面强调大工业带路,城市化带动,中、西部发展是没有基础的,缺乏后劲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的主要经验,首先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解决了农民奔小康问题,农民致富了,推动了小城镇发展,推动了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了大中城市发展,促进了科技、人才的流动,实现了东部地区对市场的垄断,科技、人才、信息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