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先行探索新增长点 哪片区域有望成下个热点
近年来,应对国内外经济的严峻形势,中央政府采取了许多重大的调控措施,其中一项重点就是发展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由东部向中西部延伸扩展,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态势,这也预示着区域经济新时代的来临。
今年以来,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也使得我国地方经济发展受到考验,地方经济规划如何落实,资金从何而来,产业同质化竞争如何避免,未来是否还会有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维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秘书长兼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乃剑。
新增长点在哪
鼓励各地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各地战略规划趋同化现象较为严重,很多项目类同,一旦各地普遍开花上马大项目,盲目发展高新技术项目,必然导致资源浪费。
记者:近几年地方区域发展规划遍地开花,仅仅就蓝色海洋经济而言,已经有九个地区有此类规划,产值目标总额达万亿。该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在当前中央层面不出台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条件下,是不是意味着让地方先行先试来寻找经济增长点?
刘维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为了实现从外需转向内需,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低中端产业结构向中高端产业结构转型,失衡型经济向协调型经济转型等一系列战略目标,采取了许多重大的调控措施,其中一项重点就是侧重发展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由东部向中西部延伸扩展,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态势,这也预示着区域经济新时代的来临。
依据国外的经验:城镇化率一般在30-50%范围,是经济高速发展期;50-70%范围为平稳发展期,目前东部城镇化率超过60%,这就错过了最佳发展期。而中西部正处在30-50%之间最佳增长期。
正是出于以上的考虑,2009年区域振兴规划的频繁出台。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一共批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部地区崛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等11个区域振兴规划,几乎是“十一五”之前4年的总和。
2009年如此密集出台区域规划的原因是,2009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即将开始制订“十二五”规划,在这个之前,区域规划出台的目的是,在以大城市为中心前提下,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在这样大背景下,必须提前做大区域规划,在这些规划下,再制订“十二五”规划,才有可行性。
张乃剑: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确实受到了严重冲击,连续多年双位数增长的形势受阻。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提出保增长的战略是符合国情的。尽管如此,中国各地方加快区域发展的动力仍然十分强劲,区域竞争的态势更加激烈。当前中国处于“十二五”规划的起步阶段,各地方都为打基础、开好头积极做好规划的基础工作。在这种特殊形势下,各地出现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是非常可喜的。因此,各地出现了“大手笔规划、大战略实施、大项目带动”等现象。
现在值得关注和警惕的是,各地战略规划趋同化现象较为严重,很多项目类同,一旦各地普遍开花上马大项目,盲目发展高新技术项目,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过不了几年,就会出现产业重新调整,后果是很严重的。现在中央不会出台大规划刺激经济政策,基于两种考虑,一是前几年的刺激能量还未完全释放完,有待进一步巩固提高。二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新的经济刺激目标比较模糊。中央鼓励地方自我发展,意在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中国是大国,省、市、区,乃至一些地级市、县,都是实力很强的经济体,有的省、市经济实力,超过了一些小国,发挥各地方的积极性,潜力很大。
因此,鼓励各地冲破经济危机困境,闯出一条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也是我国的国情、市情、县情所决定的。
记者:然而,虽然规划频出,但是目前中国经济遇到了较大的下行压力,地方财政普遍非常紧张,如此多区域规划该怎么落实?投入资金从何而来?
刘维新:不必担心区域规划带来的落实问题。正如我刚才所说的,目前的区域规划不是硬规划,而是指导性的,只是一个方向,没有要求具体的指标,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要求生产多少粮食、钢铁。现在的区域规划是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因此金融危机后批复的区域规划,并不是着眼于给这些区域多少政策优惠、多少投资项目,而是给予更多的制度创新和实验的自主权力,引导科学发展,只有约束力没有强制力。
张乃剑:当前各地地方财政压力大,主要源于国家对土地和房地产的严控。近20年,地方财力主要来自出售土地和房地产收益,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在这一财源受到控制,地方财力紧张的矛盾就凸现了。因此,各地方出现规划的工业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民生工程等项目进展困难的问题,是必然现象。解决当前这一突出的矛盾,主要是发展地方特色经济,通过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带动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农民向中小城市创业、就业。同时,带动农村发展、农业振兴、农民致富。
各地的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应该主要来于民间资本,我国民间资本雄厚,经济发展越滞后,老百姓储蓄积极性越高,金融部门沉淀的资本越高。开发这一资本,主要要加强金融体制改革。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资本流动不畅、流动不快,民间资本活力不强的矛盾相当突出。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仅靠国家投入,短时期应急放水手段刺激,是不可持续的,也是违背国情,违背科学发展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