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海外收购能否成为走向高端新路径

2012/10/26 09:17中国工业报

企业行为难掩产业体系的无策

事实上,中国企业实施海外收购后的企业融合及对资源有效利用等问题,是评论界普遍关心的。而当技术来源无力自给,外部技术转让又遇到重重阻力时,以获取技术资源为诉求的收购行动都值得肯定。毕竟,它首先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且是中国企业获得技术来源的不多的途径之一。

应该指出,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所取得的技术资源,要完成转化吸收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弄懂函数之前,有许多更初级的相关知识需要补齐,但即使取得了技术层面的突破性进展,那也无法替代产业体系本应发挥的技术内生功能。原因大致有下列几点:

第一,尽管目前有能力实施海外并购的基本上是体量较大、在各自所涉及产业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但仅仅属于专业性的公司,无法影响到整个装备制造产业领域。事实上,在装备制造领域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在国内尚无真正成功的先例。因此,即使在局部完成实质性突破,也难以惠及整个产业。

第二,企业个体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能对整个行业进行技术外溢。通常情况下,在竞争的环境下,企业将更强调技术的专属性以及对技术的保护。

第三,从全球的跨国公司情况看,当跨国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与本国的相关性将不断弱化,如何维护自身的商业化利益才是其最为关心的,被任意剥夺利益将会遇到想像中的抵抗。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的行为无法替代体系的作用,而体系发挥作用的前提需要系统的机制优化设计与执行力。这是现代社会中,制造产业可以强大的先决条件。海外收购无疑将带给相关的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宝贵的资源,但如果以走向高端已经成为一种集体诉求的话,那么,产业内在的变革则是必须的。

责任编辑:Alle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柳工——海外收购的成功典范

国际在线报道:四年多前,柳工以1.7亿兹罗提(约3.35亿人民币)收购了中东欧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详细]2016-06-14 14:23

中联重科锁定“管理变革”和“国际化”两大主题

2013年,市场给出的信息是行情在复苏,对企业来说是好机会。 作为中国工程机械首家A+H股上市公司,中联重科海外收购不断。内部管理变革,外部并购国际化。市场的复苏不仅仅是给予机械行业利好。 中联重科:国际化并购不会停 2012年营业收入:480.71亿元 2012年净利润:73.30亿元 2012年,中联重科第五次捧得“金圆桌”最佳董事会奖,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上市公司唯一上榜企业及沪深股市获该奖项次数最多的上市公司。 作为中国工程机械首家A+H股上市公司,中联重科董事会的作为不容小觑。 2013年8月13日,中联重科2013年度第四次临时董事会召开。7名表决董事全票通过了中联重科向东风集团销售集团自产的车桥及其他部件。期限为三年。 至公司提出“管理变革”和“国际化”两大主题后,中联重科发展的步伐迈的很快。 公司资料显示,截至目前,中联重科9次国内外并购。其中,2008年并购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公司,使公司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国际化的先行者和领导者,且该宗并购整合也作为经典案例进入哈佛大学课堂。 而在2012年底,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收购其他股东持有的CIFA股权,进一步巩固CIFA的整合成果、提高一体化经营的效率和管控能力。 “此次收购属于内部的整合,属于内部管理变革。但是外部市场的扩张是不会停的,但是海外的投资需要很谨慎,不会轻易出击。”中联重科证代向记者表示,“一直以来,海外的大动作效果都比较明显,集团内部形成了并购文化。” 2012年,公司成功发行两期共计十亿美元债券,募集资金是为加速推进公司国际化战略提供资金保障。 而通过战略合作、合资建厂等方式,在印度和巴西两大海外生产基地项目上也取得重大进展,进一步加大了海外投资力度。 2012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0.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3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1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9.60亿元,同比增长41.42%。 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中联重科A股全年的涨幅达到19.77%,H股涨幅达到36.60%,上涨幅度全面超越两地指数及同行上市公司。 而公司在2013年计划的经营目标为完成营业收入550亿元人民币。 “机械行业整体趋势呈上升,城镇化的推进将带动基础建设和房地产投资稳步回升,也为拉动机械行业的复苏提高机会。”业内分析师表示,“行业内的一些企业会取得比较好的收益,特别是龙头企业。”[详细]2013-08-19 08:23

中联重科就收购德国PM公司实际情况发表声明

近日部分网络媒体传播《三一如何抢来大象普茨迈斯特》一文,文章对中联重科参与收购大象普茨迈斯特的描述严重背离实际情况,中联重科(以下称“本公司”)现就相关问题发表如下严正声明: 第一,小路条(诠释见下文)的取得是一个中国企业是否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尊重中国政府的结果,是一个企业契约精神和诚信的真正体现。 应Putzmeister公司CEO邀请,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于2011年12月21日赴香港与其会谈,会晤期间Putzmeister公司CEO向我公司表达了Putzmeister公司有意出售的消息,并邀请中联重科参与竞标。詹纯新董事长当即向Putzmeister公司表达了收购的意向,同时向Putzmeister公司及其顾问机构简单介绍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地相应法定程序,阐明了收购需要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准,Putzmeister公司CEO表示理解,没有对此提出异议。12月22日上午,我公司出具正式文件向湖南省发改委对该项目进行申报,湖南省发改委同意了我公司的项目申报,正式进入了审批程序。12月22日20点18分,我公司副总裁何文进收到摩根斯坦利Arthur Schuetz的私人邮件,要求中联重科不要与国家发改委以及其他政府机构联系,我公司立即向摩根斯坦利说明该审批已经进入了法定程序。摩根斯坦利也向卖方说明了此情况,取得了理解。此时,本公司正式收到德国Putzmeister公司财务顾问摩根斯坦利公司的邀标函,邀请中联重科参与德国Putzmeister公司的收购招标。收到正式邀标函后,我公司立即组建了竞标项目团队,并聘请了美国高盛公司担任财务顾问,美国盛信律师事务所担任国际法律顾问,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担任会计顾问。项目团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项目的财务和法律初步评估,完成了投标函的起草工作,并通过美国高盛公司于2012年1月27日投标截止时间前向摩根斯坦利公司提交了无约束力标书。2011年12月30 日,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关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弘毅投资有限公司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公司全部股权项目信息报告的确认函》(俗称“小路条”)。 本公司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规章进行申报和审批,同时已经获得卖方及其财务顾问的理解和认可,不存在网上文章所说的契约精神与诚信问题。 本公司认为,契约精神与诚信是一种神圣的商业文明,与江湖义气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必须以遵纪守法为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21号令)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境外投资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1479号文)之规定,境内企业在对外开展实质性工作之前,即境外收购项目在对外签署约束性协议、提出约束性报价及向对方国家(地区)政府审查部门提出申请之前,或境外竞标项目在对外正式投标之前,应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项目信息报告,并抄报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中联重科在本项目竞购的过程中严格遵守了中国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履行了诚信义务,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契约精神。本公司郑重宣布:作为一家中国企业,过去没有、未来也不会因为外国人说NO而做出违反中国法律法规和商业道德的决定。 第二,本次竞标的最终结果,是价格竞争、政府协调和本公司顾全大局的共同结果。本公司对于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言论表示极大的愤概。 本公司虽然以并购整合著称于本行业,但只会按照严格的商业逻辑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做物有所值的收购,决不参与疯抬价格的行为。在本次竞标中,本公司竞标团队及顾问机构以目标公司提供的资料为基础,通过收集德国政府及其他机构相关网站上的历史财务数据以及大量的国内外行业专家、客户的访谈信息,初步掌握了目标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现状,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本公司竞标团队客观地估算出了德国Putzmeister公司企业价值(股权价值加计息负债)约4亿欧元,在扣除相关计息负债之后,其股权价值大约8000万欧元,并通过美国高盛公司提交了无约束力标书。此外,本公司深知金融危机之后很多欧美企业已面目全非,更不会放弃尽职调查等相关条款。在强大的价格竞争优势及非理性条款面前,本公司尊重买方的商业理性和选择。 由于本公司竞争对手置中国政府尊严于不顾,违背中国政府关于海外并购的相关法规先行与外方签署约束性协议、提出约束性报价及并向对方国家(地区)政府审查部门提出了申请,本次海外并购使多方面陷入十分尴尬的状态。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本着服务企业的务实态度进行了努力协调,本公司本着顾全大局的态度,在看到竞争对手向发改委递送的相关检讨材料之后,同意放弃《关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弘毅投资有限公司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公司全部股权项目信息报告的确认函》,促成了竞争对手的此次并购。 本公司对上述声明所述全部事实承担法律责任,也敦请相关企业及个人,恪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做遵纪守法的企业和个人。(本文来自中联重科官网)[详细]2013-06-17 08:27

工程机械海外收购手续多 国务院正简政放权

简政放权在加速推进,国务院近日进一步取消和下放了117项行政审批项目。从当前各种数据来看,实体经济体现出复苏乏力,稳增长成为了当前中国经济需要直面的问题。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表示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因此,这意味着通过简政放权来稳增长、向市场要活力的用意更为明显。 多部委审批“瘦身”次第展开 专家表示,政府要减少对企业微观经济行为的过度干预 日前,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会议提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至此,新一轮转变政府职能的大幕拉开。 专家表示,从经济领域的角度来讲,“该放的放,该管的管”其核心是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凡是市场能干的就交给市场干,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具体来说,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要减少政府对企业微观经济行为的过度干预,帮助企业减税、减费,减少不必要的审批。 审批权和名目繁多的资格认证被各方诟病。此前,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就表示,三一重工收购德国企业的过程中,德方的政府审批程序仅耗时一周,而三一重工的手续卡在中国相关部门一名处长的手中就长达3个月,而且更换一个螺丝,都要走一遍审批流程。 “政府审批权限确实太多,民企投资本身是企业行为,盈亏政府都不负责,按照公司章程批准、符合环保要求即可,一旦需要部委审批,就会触及各种”玻璃门“和潜规则,增加企业成本。”一民营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国家发改委: 从大包大揽到简政放权 关于国家发改委的职能与权责问题,一直存在颇多争议。以国家发改委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为例,企业提交的可行性报告由其下属咨询公司出具报告,才能提交发改委,其中利益诉求不言而明。这就造成了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围绕着中央部委“跑部钱进”或者“跑项目、跑审批”。 针对国家发改委的职能改革力度在加大。根据近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家发改委对企业投资的14项核准权被取消,12项核准权被下放。政府机构新一轮的简政放权过程中,国家发改委成为被改革的重点部门之一。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处获悉,4月底,发改委已将相关下放名录递交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安排,国家发改委将在6月份之前发布新修订的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修改出台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管理办法,公布取消审批投资项目、下放地方审批的项目。 据该人士透露,近期下放的133个审批项目,主要是与企业投资审批事项紧密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旨在减少中央职能部门对地方及市场主体的直接微观干预。发改委首批下放项目主要集中在电力行业,其中将大幅下放水电、火电、风电、电网、油气管道等能源项目审批权限。 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发改委从大包大揽到简政放权,让人看到了成效所在。从这种简政放权到纠正政府在行使职能过程中存在的“三位”,即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将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要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非过度干预经济运行。[详细]2013-05-30 09:18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还需拿美国路条

12月8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宣布,收到加拿大工业部长的通知——关于建议收购尼克森公司的申请,根据加拿大投资法,已获得部长批准。这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一桩海外收购案,收购金总额达151亿美元。 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该批准是该建议收购完成的先决条件之一。中海油的收购还需拿到美国的“路条”,这给最终的收购增加了诸多的不稳定性。 对于此次收购,有研究人士分析称,中国油企在加拿大的收购大门很难就此关闭。 尼克森在美英有重要资产 该交易是中国企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收购。获得加拿大政府批准,为中海油完成这样一宗交易扫清了一个重要障碍。 作为此次交易的一部分,中海油同意在交易完成后作出一系列的承诺,包括:确立卡尔加里为中海油在北美和中美洲的总部,管理价值约80亿美元的新增资产;中海油将保留尼克森现有的管理层和员工;中海油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长期开发加拿大的油气资源;中海油将在多伦多交易所挂牌交易其股份。 此外,中海油将继续推进尼克森现有的倍受好评的社区和慈善项目,尤其是关于原住民及当地社区的项目;继续支持阿尔伯塔大学的油砂研究,并参与加拿大油砂革新联盟(COSIA);将向加拿大工业部提交与承诺相关的年度执行报告。 据悉,中海油收购后还将承担尼克森43亿美元的债务。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加方的附加条件会增加中海油营运的风险,可能会对其财务、管理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该交易已获得尼克森股东批准,但还有待美国和英国政府的审批,因为尼克森在美国和英国拥有重要资产。不过,加拿大政府的意见仍是该交易能否完成的重要条件。 周修杰认为,虽然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申请已经获得加拿大政府的批准,但离最终完成收购还有一段距离。由于尼克森海外业务涉及多个国家,中海油的收购还需拿到美国的“路条”,这给最终的成功收购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中海油应当积极向美国相关部门申请,提交所需文件,配合审核,以期尽快完成收购。 “明年中海油产量可增20%” 截至2011年12月31日,尼克森拥有9亿桶油当量的证实储量及11.22亿桶油当量的概算储量。尼克森今年第二季度的平均日产量为20.7万桶油当量(不含矿费),而中海油去年全年平均日净产量达到90.9万桶油当量。 据券商机构的测算,收购完成后,中海油的油气产量将增加22.77%(静态情况下)。随着今年底完成对尼克森石油的收购,中海油的油气产量将有较大幅度提升,将接近中石化的油气产量。 摩根士丹利发表报告称,有助于中海油以合理价格扩大储备、分散资产的政策风险;若计入尼克森的贡献,明年中海油产量可增加20%。中海油今年6月底净现金96亿美元,无需为这项151亿美元的交易发新股融资,交易完成后负债比率约6%,仍处于可控水平。 “由于两公司业务链是同行业,收购后并不存在经营上的风险。”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吉鹏说,“但是,收购后存在战略上的风险,受外在政治、经济宏观因素的影响。” 目前,尼克森专注于三项发展战略,包括加拿大西部的油砂、页岩气及主要位于北海、西非海上及墨西哥湾深水海域的常规油气勘探与开发。 据了解,中海油去年已经开始开发安徽芜湖和巢湖一带的部分页岩气井。由于技术经验等方面的欠缺,开发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而尼克森在页岩气开采方面的技术优势可以弥补这一欠缺,中海油此收购可谓一举多得。 “尼克森在油砂、页岩气等方面拥有高超的开采技术和先进的生产设备,并且在海外市场中有丰富的油气储量,中海油这笔买卖做得比较划算。”周修杰认为。 业内分析人士也表示,中海油过往只是收购海外资产权益,此次交易将考验公司管理层整合两个营运对象,包括其管理风格、资产的能力,预期该进程需要时间,未来12~18个月或不会有实质结果;近期而言,预期明年将为中海油带来额外9%盈利。 加拿大总理哈珀在一份声明中说,加拿大政府认为,让海外国有实体进一步控制加拿大的油砂资源开发不再符合加拿大的利益。最新批准的交易不应被视为这类潮流的开始,而应被看作是这类潮流的终结。 周修杰认为,尼克森是加拿大知名石油企业,对保障加拿大的能源安全有重要意义,失去尼克森使加拿大政府“颜面尽失”,“特批”只不过是其“自我安慰”的说法。 同时,周修杰还认为,中海油在收购过程中满足了加方所提要求,给加方带来了经济利益,中国油企在加拿大的收购大门很难就此关闭。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大事记 2012年7月23日,中海油宣布将以每股27.50美元价格现金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所有流通中的普通股,交易总对价约为151亿美元 8月29日,中海油向加拿大政府提交关于收购的审批申请 10月11日,加拿大工业部长发表声明,加拿大政府决定将审批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申请期限延长30天,延期至11月10日 11月2日,加拿大工业部长表示,加政府决定将审批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申请期限再次延长30天,至12月10日 12月7日,加拿大政府宣布批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中海油完成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宗收购。[详细]2012-12-11 09:36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徐工工程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徐工集团成立于1989年3月,成立21年来始终保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的地位,目前位居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10强,中国500强企业第125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55位,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与系列最齐全、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徐工集团年营业收入由成立时的3.86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505亿元,实现利税35亿元,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均位居首位。  徐工集团建立了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和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为核心的研发体系,徐工技术中心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持续名列工程机械行业首位,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授予“国家技术中心成就奖”。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100多个国外徐工代理商为全球用户提供全方位营销服务,徐工产品已销售到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9类主机和3类关键零部件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1位。5类主机出口量和出口总额持续位居国内行业第1位。  徐工集团秉承“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核心价值观和“严格、踏实、上进、创新”的企业精神。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等荣誉。公司党委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徐工集团已为抗震救灾、建设徐工希望小学等各类社会公益事业捐款6075万元,捐衣物14.9万余件,被国家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徐工集团的企业愿景是成为一个极具国际竞争力、让国人为之骄傲的世界级企业。徐工集团的战略目标是,到2015年要实现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进入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5名。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