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润余:我国砼机械的发展态势和结构调整

四、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向第三次世界工业革命进军

1、加快结构调整现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战略

①中国的水泥产量和钢铁产量已是高资源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它既是劳动密集型,又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可持续发展已受到制约。

②砼机械的年产量已达到使用的饱和量,那种2015年泵车年产量达3万台搅拌车达10万台为推论是没有依据的。按目前国内的拥有量和开工率即使砼机械行业停产二年均不会影响国内商品砼的正常生产。

③虽然中国已成为砼机械生产的世界工厂、性能、质量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或领先水平,但基础零部件是产品链上的关键发动机、传动机、底盘、液压件、电器元件及智能控制的传感元件几乎受制于人。国外的定价权、法律规范等话语权随时都可制约着中国砼机械的发展。没有基础零部件生产的强大,将永远受制于国外的贸易壁垒。

④绿色智能产业已成为新时代的特征,新型通信技术与能源系统的结合预示着重大经济转型时代的到来。按目前世界发展的势态,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已经到来。中国应在继续完成国外三十年前已完成的传统重化工时代,积极的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转型,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⑤强者愈强的淘沙的巨浪已经涌来,中小企业的生存处于最危险的时候。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做好精、专、特产品转型,树立起自己晶牌的专买店仍可怡养天年。条件不足的明智者应彻底丢掉宁做鸡头不做牛后的思维,早日加入大集团,为大集团生产服务,可谓是追求安乐死,这仍是死而尤生。否则,不进行彻底改革进行全面的创新整顿的企业必将是死无葬身之地。

⑥我们既把希望寄托于地方政府出台的新的“四万亿”投资,这虽然有很大风险,但这里我们应看到二点,一是国务院新三十六条出来后,民间资本有十几万亿可以进入交通、能源、市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行业,对我们行业是一种补偿,是有利的一面,但这是一个逐步渐近的过程。另一方面对我国城市化建设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1978年到2011年中国城市化建设从17.6%到51.27%,几乎每年提高1%,就是说从50%到70%,还有20年的发展。问题是今后,地方上土地财政将受到制约,城市化海上升1%,就有1,000多万农民进城,这就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住房问题,二是就业问题。特别是社保、教育、医疗等问题已是政府的大难题。所以对工程机械的发展不可能像前三十年那样?但只要政府调控得力,住和行的产业是民生产业,是有前途的。但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和政治改革。

⑦目前国际形势对我们不是很有利,过去30年我国周边处于一个和平环境,国家建设飞速发展,GDP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现在,美国战略东移、南海问题,东海问题的出现对我国施加了很大压力。所以这些都是一个未知的变数,作为企业的高层决策者,不能不考虑这些问题。经济回暖应有长期的思想准备。

2、如何进行结构调整和提高核心竞争力

技术提升、产品提升、经营模式提升就是结构调整。具体说,现代通信技术和再生能源的利用为动力,以绿色环保和智能化为手段提升或改造砼机械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保证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最大的满足用户需求的全过程就产品结构调整的核心。

①    传统机械制造行业与高科技的结合

砼机械是工程机械中技术学科较多,工作环境恶劣、复杂的通用机械,如果以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到商业运行模式在整个产业链上提升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提高经济效益,就是产品结构调整的重点。如果再用各种机械、液压电器等传感元件,特别是以红外,激光、射频等先进的传感元件与砼机械主要零部件进行功能性的连接将可实现产品的人性化。就是智能化网络化的开始。

工程机械的物联工程的应用,可高效、节能、安全环保地实现,对砼机械的管、控、销一体化操作,是目前砼机械实现远程监控、检测、诊断及智能化操作的重要手段,它既可以优化生产管理、营销及售后服务及市场的预测等,又大大地提高砼机械的技术含量。所以目前各企业应重点的解决运动部件的信号点的确定,采集转换和传输等全过程。所以传统产业与高科技结合是结构调整的关键。谁首先解决这些问题,谁就首先在市场上得势。如大家熟知的全球制造的苹果手机iphone4,是全球热捧的产品,其所需材料成本约为187.5美元,售价达600--700美元,富士康在中国加工组装仅得6.54美元,占售价的1.6%,所以世界手机的总利润由于高科技的智能性,使其占全球手机利润的50%以上,三星占20%。曾经辉煌一时诺基亚,摩托罗拉已奄奄一息。如起重机中的一个部件国外的仅多一个能“记忆”的芯片,其价格是中国同类产品的十倍。所以产品的结构调整已是必走之路。

②调整产业类别,向先进制造和高端产业努力

a)目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前十强都涉及到砼机械产业,而且为了争雄夺霸都以超市的模式发展,前五名大企业都几乎有十几二十类产品,几百个型号,以“东方不亮西方亮”作为自己的生存依靠。这种陈旧的思维已经不适合于今天。虽然重化工制造业在我国仍有一二十年的发展期,但是,必须改变以品种多,产量大,价格便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来吸引市场,而应以高端技术、专利、标准、品牌、设计、服务等具有知识产权的制造现代化、高级化、清洁化中寻求再工业化的出路,才能在新的游戏规则和贸易规则中创造出我们的特色产品。当然也并非让我们去搞跨行业的飞机、大炮。另外目前我国砼机械行业的品牌意识非常混乱,还认识不到晶牌可实现企业产品的持续增长和稳定、认识不到企业必须转变成“中国质量最好”或“世界品牌”的所有者,甚至是独特者或独占者。因为品牌是经济力量的载体,是更多经济效益的源泉。据环球时报调查世界上有83%的人不了解中国有什么世界级的品牌。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并擅长于品牌建设以提高产品的信任度以达到上述目的。目前很多企业一直在子孙满堂的怪圈内难以自拔,因为着迷于超市的模式,搞挖掘机的也去搞塔吊,搞砼机械的也搞又车等等,因产品太多,只是量大而不精,搞得国内外用户摸不清那种是工程机械名牌,那种是砼机械的名牌的难题。实际上,世界上这么多工程机械企业,真正搞超市的极少,不论是卡特、小松、利勃海尔、沃尔沃也就是三五种工程机械产品把它做强做大,而中国的大企业却有几十种,上百个型号产业链很长很多与生产制造、配套都不利。所以国外优秀的发展模式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去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技术设计能力,配套等都远不及国外,为什么非要搞那么多品种,实践也证明并显示我国很多大企业投了几亿、几十亿搞本行业产品而失败的惨剧,为什么不与一些有特色产品的企业,有开发能力的企业合作,或允许他们独立存在,千万不要以经济优势、价格战人海战,挖墙脚去压跨这些中小企业以显示自己龙头老大的地位,这有违于大企业文化的精髓。真有实力的话,应该走出去在国外市场去竞争。

b)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企业内部改革创新,在本企业的产业链上提高生产过程的技术水平。

目前,各企业的人员结构比例就存在很大问题,管理人员多、工人多,各专业的科技人员少,机械化生产设备少。就科技人员而言,砼机械企业大部份的以搞机械类的为主,几乎占90%以上,其他专业都属于陪衬,地位和待遇也远不如机械类,人员结构根本无法适应目前绿色智能的高技术设计、制造的需求。所以在科技人员结构方面,机械制造技术只有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电液技术、传感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之间的有机融合才是行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创新的唯一出路。每一项技术领域都应有他们的研发团队,不论大小企业都应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在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科技人员的结构中,比例也大为失调,在砼机械行业,由于个性化的要求,大批科技人员,定期、分批、轮换等为市场服务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中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这将是砼机械业能否立足、发展的主要内容。很多回头客户就是在服务过程中进行的。

随着市场对机械性能和可靠性要求的提高,有条件的企业,应增加高精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使用,一是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效率,又可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特别是主要零部件的加工,如砼搅拌主机,搅拌车的砼罐体泵车的臂架等应该使用机器人来保证其性能质摹,在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业中,使用机器人己达82%,而国内目前使用量不足30%,砼机械更少。所以在这方面的投入以提高企业硬实力才有更强的竞争力。

本文为第一工程机械网独家报道,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Eas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陈润余:以危机意识应对混凝土机械产能过剩

“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应有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才能无往不胜,尤其是在当前混凝土机械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必须要有危机感或压力感。”前不久,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混凝土机械分会名誉会长陈润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混凝土机械行业面临的危机与压力,并就如何应对产能过剩这一行业顽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产能过剩呼唤转型升级 2013年,全世界水泥产量约40亿吨,亚洲占总产量的79.4%。其中,中国24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8%。水泥行业的一些专家曾预测,到2016年中国的预拌混凝土可达到30亿立方米。“从这组数字不难看出,中国市场、亚洲市场是我们混凝土机械的主战场。”陈润余说,“美洲、欧洲、非洲仅占20%,只有大企业才能力及,为此中小企业应立足中国、亚洲市场。”陈润余认为,尽管市场如此庞大,但中国混凝土机械企业,90%以上产能过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必将引起新一轮市场恶性竞争及压力,对此,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应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混凝土标号分别是C20、C30,这种混凝土的特点是强度低,水泥用量大,1立方米混凝土用350~450千克水泥,1吨水泥也就生产2~2.5立方米混凝土,这也是中国水泥用量每年上升的主要原因。如果用高标号的混凝土,如C60、C80、C100,则可大大节约水泥用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全国曾经掀起过二次搅拌、裹砂、裹石、净浆法热潮,并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没有推广开。就目前而言,尽管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成本高一些,但强度大大提高,水泥用量锐减,砂、石用量减少,同样强度体积大大降低,这也是当前节能减排的重要方法之一。此外,新标准的执行,也是企业升级换代的一种表现形式。2014年4月16日,住建部发布了一个新的行业标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编号为JGJ/T328—2014,自201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的控制要求包括:原材料、生产的废水废浆、废弃混凝土、噪声、生产性粉尘、运输管理、职业健康安全。陈润余说:“这个标准既对搅拌站的生产商有要求,又对使用商的混凝土生产企业有要求,难度相当大,所以对我们行业是一次严格的检验,如果达不到以上前三条要求,这个企业就岌岌可危了。”除此之外,混凝土车辆远程调度管理系统的应用,这也是混凝土机械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该系统采用先进的混凝土车辆(搅拌车、泵车、车载泵等)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并结合先进的GPS全球定位(北斗也可以)技术,GSM全球移动通讯技术、GIS全球地理信息处理系统。不仅可以动态查询车辆在行驶或静止状态下准确的位置、速度、方向等信息,还能准确地识别各种工作状态(待命、任务、重车、卸料、空车、检修),完成用户所有车辆的调度和管理。建立人才引入机制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发展主潮流,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80%~90%的人只懂机械液压、电器工艺、焊接等,高智能化、数字化的人才不到5%,这是企业的致命伤之一。在留住人才方面,国外不少企业家提出职工第一,用户第一的企业文化理念,提供更多的资金和优厚的环境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和发展和提升的空间,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特别是贡献大的人,保证有优厚待遇。陈润余建议,国内企业要留住人才不妨借鉴一些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让所有员工按贡献参股,这样职工才能同舟共济,追求共同发展目标。在想方设法留住人才的同时,陈润余也非常反感连锅端的挖人恶行。在这方面,混凝土机械制造行业是重灾区。他提倡人员自由流动,但也反对跟风上项目好的行业;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外资品牌垄断的行业,在收复失地的同时,既可以公开招聘,也可以自己培养或者到国外去招聘有用的人才。加大创新力度“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任何一个企业的产能过剩,必须要通过产品更新换代来解决,这就要加大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力度。”陈润余说,“中国的混凝土机械目前是世界老大但不是最强;有改进、提高,但没有突破性的技术成果。有人说中国有最长的101米臂架泵车,有能打到630多米的高压混凝土泵,这种提高没有惟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谁仿造一下都能达到,所以中国是一个创新落后的国家。”这一论断似乎也可以从国际上创新型国家的排列顺序来得到佐证。2012~2013年,世界创新型企业数量最多的是美国47家,排在首位,其次是日本25家、法国13家、韩国7家、瑞典3家、瑞士3家、德国1家。美国为什么强大?回答很简单:科技是后盾。陈润余认为,一个企业要实行创新,关键在于企业家。例如,三一重工做适用于农村乡镇的k8混凝土机械;中联重科大手笔投入,研制制砂机、环保站、干粉砂浆上下游的产品等创新行为都凝结了企业家的智慧和魄力。目前,在混凝土机械行业,突破制砂机技术瓶颈是当务之急。尽管南方路机、中联重科、徐工集团已有相关产品供应市场,但技术上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国外只允许把产品卖给中国,技术上是绝对封锁的。据了解,我国2013年用砂量达100亿吨,产值达3000亿元,有专家估计,到2015年全球机制砂用量达483亿吨,中国机制砂,需要量达200亿吨。不仅建筑业、公路、铁路需要用砂,包括页岩油也需要用砂。美国打一口油井要用700吨砂,可以预计,今后机制砂的用量是相当可观的,这也是我国相关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虽然企业家在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占有主导位置,但综合来看一个企业的创新光靠企业家一个人也是不行的,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创新机制和制度安排。要保证创新者获得创新应有的回报,企业文化要保证既褒奖成功,又需鼓励一定的冒险并包容失败,让科技人员争先恐后去争取项目。在这一点上徐工、中联、三一都有好的经验,好的结果。”陈润余总结道。[详细]2014-12-26 09:36

酷暑不停歇,徐工2024万里行服务获点赞

烈日炎炎,有比酷暑更“热”的吗?当然有——徐工服务的超级热情!2024“清凉一夏”服务万里行正火热进[详细]2024-08-06 14:07

三一泵送与您砼行:三一电动搅拌车批量交付重庆开亦通

交付不断,财富常伴!近日,三一20台换电款搅拌车顺利交付重庆开亦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蓝天白云”的经[详细]2024-07-15 09:48

短臂架之“王”,三一33米泵车农村城镇大显身手!

随着新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泵车穿梭在城乡结合地区成为常态。然而农村道路狭窄且场地条件受限,大型泵[详细]2024-07-11 09:24

至高荣誉!三一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至高荣誉,三一参与完成的“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起来看看。[详细]2024-06-27 10:10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欧历胜助力高机租赁企业

欧历胜助力高机租赁企业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当前,中国高机保有量处在...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利勃海尔

利勃海尔家族企业由汉斯利勃海尔在1949年建立。公司的第一台移动式、易装配、价格适中的塔式起重机获得巨大的成功,成为公司蓬勃发展的基础。今天,利勃海尔不仅是世界建筑机械的领先制造商之一,它还是其他许多领域的技术创新用户导向产品与服务的客户认可供应商。多年以来,家族企业已经发展成为目前的公司集团,拥有大约26000名员工,在各大洲建立起100余家公司。分散组织的利勃海尔集团分成若干个独立运作的可管理规模公司单元,从而确保客户可接近性,以及灵活响应全球市场信号的能力。在各个产品领域,生产与销售公司的操作管理在各个控制公司的手中。利勃海尔集团的控股公司是位于瑞士Bulle的利勃海尔国际公司,由利勃海尔家族成员完全拥有。家族企业已经在第二代人的手中,由IsoldeLiebherr和WilliLiebherr共同管理。利勃海尔LMT112009.1全液压路面起重机,是目前为止最大的公路行驶轮式起重机。它的最大起重量为1200t,配备了100m长的8节伸缩臂,加上126m长的桁架副臂,使最大起升高度达到了182m。它的9桥底盘的最高行驶速度为75km/h。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