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润余:以危机意识应对混凝土机械产能过剩

“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应有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才能无往不胜,尤其是在当前混凝土机械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必须要有危机感或压力感。”前不久,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混凝土机械分会名誉会长陈润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混凝土机械行业面临的危机与压力,并就如何应对产能过剩这一行业顽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产能过剩呼唤转型升级

2013年,全世界水泥产量约40亿吨,亚洲占总产量的79.4%。其中,中国24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8%。水泥行业的一些专家曾预测,到2016年中国的预拌混凝土可达到30亿立方米。“从这组数字不难看出,中国市场、亚洲市场是我们混凝土机械的主战场。”陈润余说,“美洲、欧洲、非洲仅占20%,只有大企业才能力及,为此中小企业应立足中国、亚洲市场。”

陈润余认为,尽管市场如此庞大,但中国混凝土机械企业,90%以上产能过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必将引起新一轮市场恶性竞争及压力,对此,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应高度重视。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混凝土标号分别是C20、C30,这种混凝土的特点是强度低,水泥用量大,1立方米混凝土用350~450千克水泥,1吨水泥也就生产2~2.5立方米混凝土,这也是中国水泥用量每年上升的主要原因。如果用高标号的混凝土,如C60、C80、C100,则可大大节约水泥用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全国曾经掀起过二次搅拌、裹砂、裹石、净浆法热潮,并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没有推广开。就目前而言,尽管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成本高一些,但强度大大提高,水泥用量锐减,砂、石用量减少,同样强度体积大大降低,这也是当前节能减排的重要方法之一。

此外,新标准的执行,也是企业升级换代的一种表现形式。

2014年4月16日,住建部发布了一个新的行业标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编号为JGJ/T328—2014,自2014年10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的控制要求包括:原材料、生产的废水废浆、废弃混凝土、噪声、生产性粉尘、运输管理、职业健康安全。

陈润余说:“这个标准既对搅拌站的生产商有要求,又对使用商的混凝土生产企业有要求,难度相当大,所以对我们行业是一次严格的检验,如果达不到以上前三条要求,这个企业就岌岌可危了。”

除此之外,混凝土车辆远程调度管理系统的应用,这也是混凝土机械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该系统采用先进的混凝土车辆(搅拌车泵车车载泵等)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并结合先进的GPS全球定位(北斗也可以)技术,GSM全球移动通讯技术、GIS全球地理信息处理系统。不仅可以动态查询车辆在行驶或静止状态下准确的位置、速度、方向等信息,还能准确地识别各种工作状态(待命、任务、重车、卸料、空车、检修),完成用户所有车辆的调度和管理。

建立人才引入机制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发展主潮流,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80%~90%的人只懂机械液压、电器工艺、焊接等,高智能化、数字化的人才不到5%,这是企业的致命伤之一。

在留住人才方面,国外不少企业家提出职工第一,用户第一的企业文化理念,提供更多的资金和优厚的环境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和发展和提升的空间,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特别是贡献大的人,保证有优厚待遇。陈润余建议,国内企业要留住人才不妨借鉴一些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让所有员工按贡献参股,这样职工才能同舟共济,追求共同发展目标。

在想方设法留住人才的同时,陈润余也非常反感连锅端的挖人恶行。在这方面,混凝土机械制造行业是重灾区。他提倡人员自由流动,但也反对跟风上项目好的行业;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外资品牌垄断的行业,在收复失地的同时,既可以公开招聘,也可以自己培养或者到国外去招聘有用的人才。

加大创新力度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任何一个企业的产能过剩,必须要通过产品更新换代来解决,这就要加大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力度。”陈润余说,“中国的混凝土机械目前是世界老大但不是最强;有改进、提高,但没有突破性的技术成果。有人说中国有最长的101米臂架泵车,有能打到630多米的高压混凝土泵,这种提高没有惟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谁仿造一下都能达到,所以中国是一个创新落后的国家。”

这一论断似乎也可以从国际上创新型国家的排列顺序来得到佐证。2012~2013年,世界创新型企业数量最多的是美国47家,排在首位,其次是日本25家、法国13家、韩国7家、瑞典3家、瑞士3家、德国1家。美国为什么强大?回答很简单:科技是后盾。

陈润余认为,一个企业要实行创新,关键在于企业家。例如,三一重工做适用于农村乡镇的k8混凝土机械;中联重科大手笔投入,研制制砂机、环保站、干粉砂浆上下游的产品等创新行为都凝结了企业家的智慧和魄力。

目前,在混凝土机械行业,突破制砂机技术瓶颈是当务之急。尽管南方路机、中联重科、徐工集团已有相关产品供应市场,但技术上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国外只允许把产品卖给中国,技术上是绝对封锁的。据了解,我国2013年用砂量达100亿吨,产值达3000亿元,有专家估计,到2015年全球机制砂用量达483亿吨,中国机制砂,需要量达200亿吨。不仅建筑业、公路、铁路需要用砂,包括页岩油也需要用砂。美国打一口油井要用700吨砂,可以预计,今后机制砂的用量是相当可观的,这也是我国相关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虽然企业家在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占有主导位置,但综合来看一个企业的创新光靠企业家一个人也是不行的,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创新机制和制度安排。要保证创新者获得创新应有的回报,企业文化要保证既褒奖成功,又需鼓励一定的冒险并包容失败,让科技人员争先恐后去争取项目。在这一点上徐工、中联、三一都有好的经验,好的结果。”陈润余总结道。

责任编辑:Nora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相关阅读

陈润余:我国砼机械的发展态势和结构调整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9月10日—12日,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混凝土机械分会、中国工程机械学[详细]2012-09-25 16:42

全国政协委员三一向文波:企业应该有“要么翻身、要么翻船”的危机意识

三一重工董事长向文波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三一集团党委书记、三一重工董事长向文波重点围[详细]2023-03-09 14:44

危机面前,谭旭光的生存之道

大潮退去,我们才知道谁在裸泳。 疫情面前,全球经济按下“暂停键”。石油价格闪崩、欧美股市熔断,无数企业在旋涡中挣扎求生。有的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有的降薪裁员,断臂求生;也有的开始运营模式转型,在危机中寻找商机。这次疫情危机,是一个加速淘汰和加速升级的过程。大浪淘沙,只有那些具有生存思维的企业,才会化危为机,生存下去并获得发展。 面对这场危机,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早有论断,在2月29日的8000人视频大会上,他向全球14万名员工发出预警,未来十年将是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十年,如果社会和经济出现大的动荡,全球经济有再次陷入大萧条的风险,并提出了危机的终极解决方案:从卖产品向卖价值转型、从设备创造价值向人才创造价值转型、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数字化模式转型。 (一)危机亦是转机 在谭旭光眼里,危机亦是机遇。记者对潍柴20年来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梳理,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潍柴为什么能在无数次“寒冬”中保持定力,得益于谭旭光强烈的风险预判意识和超前的战略谋划。这两种意识的完美结合,让他掌舵下的潍柴在每一次经济“寒冬”到来后,不仅坚强地挺过来了,驶过惊涛骇浪,更是在“寒冬”期积累了强大的力量,在每次“寒冬”后都能迎来新一轮快速增长。 智者见于未萌。早在2007年,谭旭光就展示了一个优秀企业家的敏锐洞察力和超乎常人的远见卓识。 2007年中国经济经过连续多年双位数的增长,到达了繁荣的顶峰。当绝大多数人歌舞升平、浑然不觉,一直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形势的谭旭光却率先感知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赴美国考察市场时发现,这时的情景与1997年,有着惊人的相似。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谭旭光曾亲身经历了东南亚经济危机。泰国、马来西业、印尼、新加坡,相继出现经济危机,当时身为潍柴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的谭旭光正带队在东南亚考察市场,所到之处遍地哀鸿,一夜之间货币贬值,从1800卢比换一美元到了12000卢比换一美元,潍柴的应收账款一夜间蒸发了1000万美元。东南亚是当时潍柴在国外的主要市场,这一次教训深刻,让谭旭光在这场残酷的金融危机中切身体会到了资本市场的无情,真正认识了没有硝烟的市场战争,也让他对下一次危机的到来格外敏锐。 风起于青萍之末。2007年12月4日,谭旭光在全体领导干部大会上做出预言,“全球经济新一轮的衰退周期已经到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从那时开始,为应对这场潜在的经济危机,潍柴就在千方百计地保订单、减预算、控成本、抓管理,稳定企业现金流,提前停止了扩大再生产的投资。 果然,这场次贷危机真如谭旭光所料,像一座积蓄已久的火山终于在2008年9月全面喷发,重创欧美经济。一家家金融寡头轰然倒下、一个个产业巨头宣告破产,不计其数的工人下岗失业,就连希腊、冰岛等多个欧洲政府也濒临倒闭。 而潍柴因为对危机的提前预见,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抓住了产业、行业重新洗牌的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利用充足的现金流和在资本运作方面积累的优势,抄底海外,先后并购法国博杜安公司、意大利法拉帝,与德国凯傲、林德液压等欧洲顶尖企业实施战略合作,加速了海外拓疆的步伐,迅速崛起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2009年3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来到潍柴视察时,称赞潍柴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晴雨表。他说,金融危机虽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但对优势企业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调整机遇,潍柴变被动为主动,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全球加快结构调整,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有效克服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健康稳定发展,这条经验尤其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并当场指示陪同考察的中宣部、央视领导要宣传潍柴的经验。 (二)疫情下的突围 企业发展中,有的风险是可以提前预见并规避的,有的风险却是无路可退,必须迎难而上,敢于亮剑。谭旭光自称“斗牛士”,越是遇到困难,越是遇到挑战,就越有激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全国之时,正是潍柴动力香港上市的紧要关头。海外上市审批机关均在北京、香港,恰是疫情最为猖獗的城市。民众恐慌,全城封锁,大多数企业叫停了一切对外项目和活动。而谭旭光的决策却是——“越是紧张的局面,越要干事。一定要按计划实现上市!” 这是一场与疫情的斗争,也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谭旭光提前把中介机构请到潍坊,严格按程序验血、封闭、隔离,潍柴克服了非典期间重重困难,完成了一般企业一年半才能完成的上市工作,也为企业的发展赢得了时间。2004年3月11日,谭旭光在香港联交所敲响潍柴动力上市的锣声,潍柴动力由此成为内地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发动机企业,开启了产品经营和资本运营双轮驱动的发展之路。此后,潍柴掀起了一场场震惊行业的全产业链革命:吸收合并湘火炬、战略重组扬柴动力、扬州亚星客车,主导成立山东重工集团……潍柴,再一次实现涅槃。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如何应对每一次突发危机,对企业来说,都没有现成答案,必须到前沿阵地真枪真刀磨砺,在摸爬滚打中练就化解危机的能力,在一次次“挑战——应战”中实现新的突破。 今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全面暴发。谭旭光再一次意识到这次疫情的不同寻常。他第一时间宣布了停止春节前所有聚集活动,并要求武汉回来的办事处人员进行隔离。大年三十上午,潍柴向国内12万名员工发出加强疫情防控的8条信息。大年初一,谭旭光就带领领导班子研究是否正常上班。谭旭光提出,如果节后不及时开工,潍柴整个产业链3个月也恢复不了。经过深思熟虑、缜密谋划,做出“大胆举动”,疫情防控和生产运营两条线,一个也不能松。潍柴发动机板块正月初三按原计划正式开工,带动了国内产业链上下游300多家合作伙伴迅速复工。因为抢先复工,也为潍柴2020年的发展赢得先机,在行业低迷的情况下跑出“加速度”。在疫情开始全球蔓延之际,3月份,潍柴连续召开两次全球CEO、CFO视频会议,安排部署全集团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工作,捂紧钱袋子、保证现金流,确保全球业务安全运营。为支援海外公司抗疫、复工,潍柴向全球合作伙伴和海外企业慷慨捐赠防疫物资,首批10万只口罩已陆续抵达,支援德国凯傲集团的每月30万只口罩正在发运。谭旭光表示,历经过数次“寒冬”的潍柴,已经积蓄了强大的力量,有信心、有底气携手海内外产业链企业共同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迎接“寒冬”后的新一轮快速增长。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丧失信心、缺少斗志。最是斗争见风骨,经历过风吹雨打的生命才更顽强。在一次次与危机的斗争中,谭旭光以高度的风险敏锐性、洞察力和预见力,做出了一次次正确的战略决策,锤炼出潍柴的钢筋铁骨,从而在每次危机来临之时,从容以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详细]2020-04-23 09:34

铁建重工:危机意识支撑企业攀高峰

2018年1月9-10日,中国铁建副总裁夏国斌到铁建重工,就企业2017年生产经营、产业发展和党建工[详细]2018-01-12 09:56

解读“赢”之道

每个人都渴望获胜,所有人都在寻找获胜的途径,于是成功者的著作广受追捧,韦尔奇的《赢》更是被奉为商界圣经。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赢”之道,并非那么高深莫测,真正的答案就在赢字之中。 拆解“赢”字,我们可以看出,赢=亡+口+月+贝+凡,而这5个字则分别代表着5种能力或意识。“亡”,即危机意识。危机意识又叫忧患意识,老话讲“晴带雨伞、饱带干粮”就是最朴素的危机意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决策层的主要工作就是预见危机、化解危机,为危机的发生制定切实可行的预案。到了执行层,要在全员中建立忧患意识,营造永不停步、只争朝夕的文化氛围。大名鼎鼎的微软公司,在公司内部就贴着这样一条标语:“我们距离倒闭只有18个月。时刻在提醒员工,如果我们今天不努力创造出新的业绩,我们的积累只够维系公司运转18个月。”小天鹅公司的“末日管理”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口号:“警惕被自己打败。”很多企业在步入成熟期后,会经历一段“放松期”,主要表现是思想上的麻痹、放松,艰苦奋斗的传统逐渐丢失,学习、进取的热情慢慢衰退,以行业佼佼者自居,患上了“富贵病”。2013年夏天,我去给一家代理商企业做内训,这家代理商代理一个知名品牌,因为代理的品牌“知名”,员工身上也都多少带有“知名”的痕迹。课堂上学生的状态很放松,时而接听电话,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咀嚼零食,时而随便走动去给水杯蓄水,更有甚者,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吸烟。学员的表现让我放弃准备好的内容,临时改变了讲稿。我讲了一个小故事:传说有一位和尚拉着一头驴到集市上,驴背上驮着一尊像,所有的人都向驴鞠躬行礼。驴很兴奋,以为自己是头成功的驴了,第二天自己跑到集市上,因为乱跑被集市上的人追打。驴很是不解,为什么昨天他们向我行礼,今天却打我?和尚说:“昨天他们不是在向你行礼,而是在向你驮着的佛像行礼啊!”当企业做出了点滴成绩之后,容易被表面的成功冲昏头脑,容易把自己等同于“佛像”,这就是小天鹅说的“被自己打败”。没有什么比昨日的成功更危险了。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口”,即沟通意识。很多领导者不是没有沟通能力,而是缺乏沟通意识。再以一家企业为例:公司的门口摆着两尊雕塑,一匹马和一头牛,我问办公室主任,为什么要放这样两个雕塑在此,他嘲讽地说:“我们公司的文化就是这样——拍马和吹牛。”待见到这家公司的老板,我再次询问门口的两尊雕塑,他解释道:“我希望员工已进入公司就看到这两尊雕塑,一匹腾飞的马,希望他们龙马精神;同时,我也希望员工们踏踏实实做事,像老黄牛一样。”我问:“您为什么不把这样的想法与员工交流呢?”他反问我:“这还用解释吗?除此之外,还能有其他的解释吗?”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设定的人生目标不同……同样的一个现象,在每个人头脑中形成的映射是完全不同的。有的人看到的是玫瑰花瓣,有的人看到是花枝上的刺;有的人在抱怨狂风大作,有的人却扯起风帆顺风起航。如此,给企业的领导者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常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我想到的说出来没有?我说出来的下属听见了没有?他们听懂了没有?他们执行了没有?他们是否需要我的帮助,我主动询问过没有?沟通里面,主动沟通很重要,要想让沟通的效果、效率得以保证,应强化沟通意识,把自己变为主动沟通的一方,成为沟通的发起者。“月”,即时间意识。前不久广为流传的一份报告,说中国人每周的工作时间是最长的,但小时工资是最低的。网上怨声四起。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很容易解答这个问题: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我们虽然工作时间长,但产生的价值低,所以小时工资就低。我的一位美国朋友,他说看到中国人的收入水平,很替中国人难过,但是看到他们在工作中的状态,他很为老板们难过。是的,我们从不认为时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分分秒秒就在闲聊中、发呆中、网购中消耗掉了。管理自己从管理自己的时间开始:首先,确定一个目标,可以是长远的,也可以是短期的,总之必须是明确的、有时限的。其次,制定一个实现这个目标的计划,是对这个目标的拆解,把大目标按照小的时间节点拆分成小目标。第三,学会价值判断,运用优先原则,每天先干最重要的事。第四,养成写日志、总结的习惯。通过分析和整理,很容易发现自己在时间管理上的漏洞和弱点。第五:善于利用工具。有很多可以简化工作的工具和方法,要学习使用。“贝”,即成本意识。成本意识不是让领导者“消减”成本,该花的钱必须要花,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这是谁都懂的道理。树立成本意识,是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以人力成本为例,有些领导者喜欢以高学历的人才支撑门面,介绍下属时会说:这是我的助理,某某大学刚毕业的博士。这是人力资源总监,某某大学的高才生。其实,高学历不一定代表高能力,但是,高学历者一般会要求较高的工资。人力成本的浪费之所以常被领导着所忽视,是因为人力成本是“隐性”的,不做认真的数据分析很难看到。但人力成本浪费造成的损失却是不容小视的,聘用一个与岗位能力要求不匹配的员工,特别是企业高管,年薪起步就是几十万,与我们少浪费几个笔芯、少开几分钟空调相比,毋庸置疑,用人失误造成的损失更大。我们要摒弃高学历等于高能力的观念,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另外,要对高薪岗位提出高要求,高压力+高绩效=高回报。有些高管享受高薪,却不愿对经营风险承担任何责任,这一点是要引起领导者重视的。“凡”,即健康的心态。第一要有一颗平常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胜败乃兵家常事,不急不躁、胜不骄败不馁。既要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雄心壮志,也要有成大事者着手于小事的细心和耐心。格局要大,目光要远,眼界要宽,心态要好。永葆一颗平常心,从小处做起,从点滴做起。第二要切忌贪心。常言道: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财富只是成功的副产品,永远不应成为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第三,要有一颗宽容心。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必须一群人一起走。事业的成功,领袖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成就一番伟业,肯定不能依靠某一个人的力量,因此,领导要加强自身的情商培养,提升个人魅力,把自己炼化为一颗吸引力极强的磁石,宽容就是磁石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出身贫困,只接受过几年学校教育,却成就显赫,成为世界首富,在美国工业史上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在他的墓碑上清晰地刻着这样几个字:安息在这里的人,善于使用比自己更强的人。宽容,与其说是一种美德,不如说是一份财富。 亡、口、月、贝、凡,这5个字,准确地描绘出通往胜利的路线图,记住它们,理解并加以实践,“赢”则指日可待。[详细]2014-03-11 09:38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访徐工重型技能大师李戈

访徐工重型技能大师李戈

10月15日,“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大...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徐工工程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徐工集团成立于1989年3月,成立21年来始终保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的地位,目前位居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10强,中国500强企业第125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55位,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与系列最齐全、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徐工集团年营业收入由成立时的3.86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505亿元,实现利税35亿元,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均位居首位。  徐工集团建立了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和江苏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为核心的研发体系,徐工技术中心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持续名列工程机械行业首位,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授予“国家技术中心成就奖”。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100多个国外徐工代理商为全球用户提供全方位营销服务,徐工产品已销售到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9类主机和3类关键零部件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1位。5类主机出口量和出口总额持续位居国内行业第1位。  徐工集团秉承“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核心价值观和“严格、踏实、上进、创新”的企业精神。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等荣誉。公司党委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徐工集团已为抗震救灾、建设徐工希望小学等各类社会公益事业捐款6075万元,捐衣物14.9万余件,被国家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徐工集团的企业愿景是成为一个极具国际竞争力、让国人为之骄傲的世界级企业。徐工集团的战略目标是,到2015年要实现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进入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5名。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