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始终未能解决所有权缺位的问题,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模糊,无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同时,规模增长成为中国工业企业追求的目标,导致大量投资浪费、供需失衡。中国工业面临阶段性发展瓶颈。
国有资本集中度提升,市场活力不足
所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国家都会经历从经济增长高峰时期的分散竞争到集中度逐渐提高,并形成一些较大规模工业财团的阶段。尽管经济发展过程中总有新的 商业机会和中小企业成长的空间,但占有大量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的大企业客观上占据着经济的主导地位,各国国际竞争往往也体现为大型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
政府主观上提出了国有企业经济布局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以及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但是,中国国有企业的基础源于20世纪50 年代建立起来的重工业体系,大部分属于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改革非但没有改变这些竞争性工业企业的身份,反而进一步壮大了这些企业的规模和“实力”。
在历年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了,但无论是国有企业间的收购兼并还是股份制改革,资产规模和营业规模较小的国有企业为了避免被收购竭尽全 力扩大企业规模。同时,在淘汰煤炭、钢铁、建材等落后产能的过程中,被淘汰的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其导致的后果是国有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资本配置效率总体 降低。
图2,图3
图4
图2-图4表明,自1999年以来国有企业户数逐年下降,产值贡献比率也呈下降趋势,资产规模却在不断扩大。
从全球范围来看,工业国家发展的共同规律是从分散竞争到大企业集团形成。与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大型工业集团的主要力量来自国有企业。到 2011年,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规模达到16.52亿元,平均收入规模达到12.96亿元,而民营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和平均收入规模分别只有0.71亿元和 1.4亿元。2012年,中国大陆有35家工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其中32家是国有企业,仅有联想集团、华为电子和吉利汽车三家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