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整个工程机械行业低迷状况,中联重科回暖的势头似乎越来越明朗。
从中联重科了解到,截至前三季度,其核心业务之一,建筑起重机事业部的销售同比增长了15%,其中塔式起重机出口更是同比增长了逾36%。在整个行业徘徊在寒冬的时候,中联重科在不断收获着难能可贵的点滴增长和复苏。中联重科精心打造的“创新引擎”在寒冬里显出功力。
“创新”在这个冬天日渐成为高频词,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中,再次明确强调了企业和市场对于科研成果的引导作用。其中谈到“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中联重科正逢其时。
脱胎于科研院所的中联重科,在过去的21年里,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60%成为了中国企业界长跑比赛中的佼佼者。中联重科实现快速增长的发展历程,其实也是其破解技术、体制、文化三重壁垒,化茧成蝶的过程。
立体化技术创新掌握国际话语权
与公众对中国机械行业的理解不同,体型硕大彪悍的工程机械,对创新的需求并不比其他行业低。雄伟壮丽的跨江大桥、高耸入云的地标建筑,每一个公众耳熟能详的工程的施工场地,都是工程机械行业科技研发能力的考场。
作为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创新标兵,中联重科旗下有13大类别、86个品种, 800余规格的产品,并且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如此庞大的家族的每一个产品,其创新驱动究竟如何运作?
据介绍,中联重科目前的研发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的持续上升状态”, 有着业内唯一的两级技术创新平台——由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城市公共装备技术研究院和博士后工作站组成的“五位一体”的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负责产品开发与共性技术研究的企业级创新平台,形成共性技术、产品、关键零部件相互支撑,资源充分共享的持续创新体系。
十八大代表、中联重科中央研究院院长付玲表示,这两套平台间实现了充分的资源共享,在此之上,可以进行所有产品、共性技术、关键零部件及国家级的创新能力体系建设。
据了解,中联重科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以上用于研发。创新在企业中的战略性地位和大手笔投入,带来了中联重科知识产权成果的爆发式增长态势。仅2013年上半年,中联重科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量136 件,同比增长800%,继续保持了行业第一。
201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乔迁——从工程机械传统强国英国迁往中国,正式落户中联重科,自此,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有了在国际标准修订中的“话语权”,站在技术金字塔的最顶端。随后不久,中联重科就用全球最长臂架泵车、全球起重量最大的全地面起重机等多项世界纪录证明了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实力。
与此同时,中联重科的国际专利申请力度也得到增强,国际专利已经覆盖美国、德国、欧洲、印度、日本、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技术创新的支撑之下,中联重科频频斩获海外千万美元的大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