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可谓是“最懂得革故鼎新的企业家”:从引进“质量零缺陷”管理方法,到跨国并购“五项基本原则”,无一不让中联重科勇立潮头,创造新的辉煌。而在今年两会上,詹纯新关于“产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中联重科在湖南正在实践”的言论,更是给如火如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下了一剂猛药,成为一个企业身体力行、积极倡议以产业支撑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典范。
作为全球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领军企业,中联重科何以与新型城镇化“结缘”?在发展实践中又是如何以产业布局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带着这些疑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进中联重科产业园区,沿着中联重科开辟的工业走廊,探寻以政府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与全球性企业的工业化这种良性互动带来的显赫成果。
逆势前进:主导产业下沉小城镇
对于中联重科而言,国际化并不意味着企业所在地的国际化,更不意味着企业基地要向大城市集中。恰恰相反,国际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的总部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中部的皮奥里亚市,人口不足40万,却丝毫不影响其连续多年登上世界工程机械第一名的宝座。
基于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联重科的产业布局体现出“两极”态势,一极是扎根在城镇,一极是触角渗透到全球,并首先在湖南建成一条现代工业走廊。
这条现代工业走廊从长沙一路向西,横穿4个市、12个县市区,在长达267公里的沿线,每隔35公里就有一个园区。其中10个县市区的园区成为地方财政主要来源,5个是财税顶梁柱。去年,这条工业走廊为中联重科创造的经济价值,约占其总量的九成。
“城镇化不是建房子,不能变成单纯依靠房地产拉动的‘造城运动’。一些城镇快速扩张是好的,但是房价暴涨,农民都买不起房、进不了城。这种‘鬼城’迟早是要破产的。”詹纯新直言,建设新型城镇化需要保持经济活力和人口凝聚力,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利好。
以中联重科最早进行产业布局的小城镇常德市鼎城区灌溪镇为例。据了解,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公司的前身是浦沅集团,该公司从上海内迁到湖南常德后,当地很多老百姓都成为了浦沅集团的员工,最后形成了一个灌溪镇。2003年年底,中联重科并购浦沅,灌溪工业迎来了第二次腾飞。2012年,中联重科在灌溪镇园区产值达120亿元,创造了全镇78.1%的工业总产值和67.4%的税收,带动了当地153家大大小小的配套企业。灌溪镇居民3.5万人,90%的劳动力实现了当地就业,其中1.2万人成为产业工人,农业小镇成为“中国塔吊第一镇”。
詹纯新曾在多个场合说过的一句话,也许可以找到中联重科产业下沉小城镇的答案:“中联重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对于一个大型制造企业来说,向小城镇下沉远比向大城市上迁更具有战略眼光。
经常往返于世界各大都市的詹纯新发现,国外许多产业多集中在中小城镇。美国、德国的大企业大部分在小镇上,成为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撑点,为中小城镇提供了足够的就业岗位。
除了来自海外的启示外,詹纯新用中联重科在湖南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告诉记者,产业进入城镇,农民接受培训成为产业工人,素质提升,收入稳定,生活成本低,安居乐业。与此同时,企业用地成本降低了,用工实现了本地化,就地招工、就地培训,降低了人力成本,减少了人员的流动性,提高了员工的稳定性。
詹纯新说,产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成熟并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落户到城镇,带来新观念、人才、资金、技术和市场,从而实现集聚一批企业,形成一片城镇,繁荣一方经济。“这也是中联重科的工业走廊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最大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