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首页 > 会议报道 > 行业会议 > 正文
热门: 挖掘机大全 产品疯狂促销 用户都在看什么

徐工总经理李锁云:以自主创新战略驱动转型升级

www.d1cm.com2013/11/28 18:45来源:第一工程机械网作者:Eason

第二方面:在构建全方位开放创新体系中,徐工有哪些经验分享?

在布局和打造全球协同创新体系上,徐工同样走出了自己的独特道路。1993年,徐工的工程机械研究所成为首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徐工形成了以研究院、事业部及分子公司技术中心、主攻专业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技术研发为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徐工拥有一支6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从事技术研究和创新开发相关工作。此外,徐工还拥有一支以高级工为主的高技能的技术工人队伍,其中包括800多位技师和高级技师。今年徐工的技术创新体系工程建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今年初,总投资10亿元的徐工研究总院启用。以此为平台,徐工正加紧三方面国内外的研发布局:一是积极创建国家级研究实验室,建设工程机械综合试验场;二是在完成南京研究院建设的基础上,与院士团队及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合成立的工程机械先进技术研究院等联合创新平台机构分别在上海长春等地建设并运行;三是投资3亿多元的欧洲研究中心在德国克雷菲尔德市全面运营,将吸引100位欧洲高端科研人员,重点攻克一批核心零部件和新型主机关键技术。此外徐工在美国、巴西等海外研究中心正在建设中。

与其他制造行业(如汽车业)一样,工程机械行业在构建开放性创新体系过程中,也曾经历过曲折迂回。如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初,技贸结合、主机合资等形式的“市场换技术”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只能作为阶段性的过渡性策略,不可能支撑工程机械强国的实现。我们曾引进德国、日本的汽车起重机技术,他们之所以同意中国引进?是因为他们认为汽车起重机是起重机械中将被淘汰、没有前景的产品,其技术已经落后,而他们的发展重点已经锁定在更高技术含量的全地面起重机、越野轮胎起重机上。虽然汽车起重机这种中低端产品在中国发展很好,也能满足一般起重机工况要求,但在大型复杂起重安装工况以及我们在进军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发现,我们仍然必须在更高端的全地面起重机、越野轮胎起重机上实现自主突破。只有在其相关的核心技术及其关键零部件技术自主研发取得突破,我们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真正立足。

当然,初期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样一种曲折过程也给了我们更多历练。在汽车起重机的研发制造上,徐工已经做到了220吨的极限,全世界独此一家;并且因为在中国有很好的适应性,徐工汽车起重机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全地面起重机方面也同样实现了重大突破,目前徐工已形成了从25吨——1600吨的全系列产品,其产品技术与当前国际先进水平同步;300吨以上超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基本上是徐工发展到多大吨位,该级别产品的国外对手就基本上不再进入中国;同时,徐工全地面起重机开始小批量走向海外市场。徐工的越野轮胎起重机也已经实现自主研发和批量销售。依靠汽车起重机、全地面起重机两大产品的优异表现,徐工移动式起重机综合排名也已经反超日本、德国,成为了世界第一。

有个很好的例子能够说明徐工在这个产业的位置变化。我们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德国利勃海尔,也曾经是技术的合作伙伴。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的技术人员到利勃海尔的德国爱茵根工厂,看到德国人非常考究、精良的产品制造工艺就想拍下来,德国工程师非常傲慢地说随便拍,就是把整个生产线拍下来,你们仍然学不好。这一席话极大地伤害伤害了技术人员的自尊心。而十年后,当我们已经做到汽车起重机全球第一并开启重点研发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时,技术人员再到德国爱茵根工厂并想拍照时,这次是德国工程师急了个大红脸,参观过程中一再强调不可以拍照,你们一定要遵守工厂的规定。几年前,当我们做到世界移动式起重机第二并且距离第一仅一步之遥时,利勃海尔起重机公司的总经理到我们徐州的工厂参观,走在生产线上,他十分震惊,临别时特别说了一句话:“到徐工,我仿佛回到了我们德国的爱茵根工厂。在中国,我们找到了真正的对手,这个对手就是徐工。”

(责任编辑:Eason)
  版权声明:本文系第一工程机械网独家稿件,版权为第一工程机械网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第一工程机械网)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热线:010-64866846 E-mail:news@d1cm.com
热度排行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