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首页 > 行业资讯 > 市场分析 > 正文
热门: 挖掘机大全 产品疯狂促销 用户都在看什么

失去日本制造的日子 钢铁机械产业链透视

2011/04/19 09:39来源:《商界评论》杂志作者:胡浩 陈志强 丁保祥

机械设备:谁能替代日本零件?

3月18日,日本地震已经过去一周。

“这个月还能靠库存来保证生产,但下个月日方已经明确表示不能供货了!” 南京数控机床的总经理鲁昌荣一脸苦笑。

对于国内大多数中高档数控机床生产企业来说,数控机床的核心零部件——数控系统主要由日本发那科供货。地震引发关东地区限电,发那科无法正常生产,产能中断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徐工集团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从3月下旬开始,公司的部分产品就开始了停产倒计时。虽然徐工的供应商在主震区的不多,但因日方供应商的上游企业遭遇地震破坏停产,外加物流不畅和限电影响,徐工急需找到可替代的进口零部件。

这次地震受影响最大的当数南京数控机床这类倚重日本产品的企业,他们一时间很难找到替代品,或者企业本身就是“日本核心元件——中国组成加工成品——全球市场销售”产业链条上的一环。

在技术、产权等方面的参与下,产业链传动到中国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平衡的利润分配剪刀差。徐工这样的企业,每年都要从日本进口液压件等高端零部件,这些部件占工程机械总成本的40%以上。就这样,国内机械行业接近70%的利润被进口零部件耗掉。

2010年,中国企业掏钱购买了国外157.2亿美元的机床及其部件,自产机床工具出口挣得了70.3亿美元,尚不到前者的一半。

中国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的零部件尚需依赖进口。没有精密技术的注入,多数的机械制造仍然只是停留在基本组装层次,有如绕树而生的藤蔓,根底浅薄,无树即倒。

下篇:真实的日本制造

地震,让日本制造的真相浮出水面。

大海环抱,日本宛如汪洋中一片脆弱的树叶,孤寂与惶惑如影随形。不安全感驱使他们在产业链上做出两种选择,一条路径是把产业链迁移出去,在全球落地,吐旧纳新,茁壮成长,众多的产业链条交织在一起,打造出另一个庞大而隐秘的日本制造,海外日本制造的产量和产能,已经超过了国内的部分;另一条路径则是死死捍卫产业立国的理想,一定要将高端制造业留在本土,不管离岸产业有多庞大,但根基必然还在日本,在本土精心培育,不断地用技术创新的养分去激活布局在全球的产业帝国。

●日本持有海外净资产已连续19年称冠全球。

●2010年,日本对中国的贸易出口金额达到13万亿日元,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名噪一时的电影《2012》其实是日本造。

●从新世纪(22.41,0.00,0.00%)开始,已经有八位日本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海外再造一个日本

对于日本经济,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两个:一个就是本土经济,遭遇天花板而步履蹒跚;另一个则是它的离岸经济,在全球配置资源,暗自发力,由跨国公司与财团为单位串联起来的庞大帝国已经悄然形成。

中国在GDP上越超了日本固然可喜,但是我们应该注意衡量一国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指标GNP(国民生产总值)。中国在GNP上依然落后于日本。商务部研究院日本问题专家唐淳风有个很好的比喻:“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能光看GDP,海外企业的收益和海外资产的收益也是重要指标。就像一户农民,你不能光看他田里种粮的收获,还得看他儿子在外打工、经商、办企业的收入。不能光看他乡下的土砖房,还得看他在城里买的小洋房、门面房和工厂厂房。”由于有着庞大的海外布局,日本制造产业的许多GDP被统计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但在GNP上日本一直保持了高增长,单从经济上看,它已经在海外打造了一个新的日本!

2010年5月26日,据日本财务省公告,日本在2009年持有海外净资产(海外总资产减去外债)达到2.958万亿美元,创了历史新高,日本已经连续19年在海外净资产排名上居全球第一了。2009年日本的GDP为5.07万亿美元,日本的海外净资产相当于GDP的58%!而且日本的海外资产中,一半以上都是直接投资于制造业和不动产等各类产业。全球哪个地方经济火热,哪个行业销售旺盛,哪个地方就有日本资金在运作。新能源、水资源、高速铁路、粮食基地等项目旺盛,更是日本新时期经济增长战略的必争前沿。

丰田旗下有丰田通商,丰田通商已经收购了印度尼西亚、越南的稀土矿山,还在着手收购澳大利亚CSG液化天然气项目股权。索尼旗下则是索尼生命保险,目前金融部分占索尼资产的三分之一。索尼集团旗下全资保险公司索尼人寿已经进入中国。名噪一时的电影《2012》其实是日本造,拍摄电影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早已被日本收购,是索尼的资本拍摄了这样一部贴近日本人审美倾向与价值观的电影。除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外,索尼还收购了好莱坞老牌电影公司米高梅,由此,索尼已经掌握了美国电影市场50%的影片资源,它早已不再是传统的制造业。

在本土固守产业高端

从全球产业链的演变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发达国家表现出来的是“去制造化”,服务立国,以金融立国,日本却几近固执地坚持产业立国。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正是因为惧怕产业结构空洞化,使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失去了产业结构转型的大好时机,导致在信息产业方面落后于美国。丰田社长丰田章男的一番讲话,更体现了这种近乎悲壮、神圣的产业情结,他说:“虽然市场规模、人工费以及汇率等有关因素导致日本制造理论上已过赢利极限,但公司仍会维持日本制造。我们要有一种不能让制造业从日本消失的使命感。”

2011年,日本“新时代创造性国家战略研究会”1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描绘了20年以后的国家蓝图,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仍然是强化产业竞争力。将日本打造成研发基地,将母工厂设在日本,同时在生产工艺方面,促进包含日本本土优势的制造工艺与东亚生产网络的结合。留在日本的制造业必须以高科技和资本集约型产业为主。需要将企业所得税降至世界平均水平,利用经济合作协定撤销出口对象国的关税和降低服务连接成本,强化竞争力。

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热线:010-64866846 E-mail:news@d1cm.com
热度排行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