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高效,绿色先行:永明ZJ40石油钻机助力河北清洁能源勘探

2024/05/31 11:24河北永明钻井装备

图片

在炽热的5月底,河北永明公司的井场上正见证着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水文地质队现代化设备升级的重要时刻。ZJ40石油钻机设计井深可达4000米,作为一款高性能的勘探设备,其定制与装配工作不仅是对地质勘探能力的一次重要提升,也是响应国家清洁能源战略的具体行动。

图片

图片

其设计亮点可概括为:

模块化构造:采用合理布局,实现拆装、维护的迅捷与便捷,优化了运输效率。

低位绞车:绞车低位安装降低工人劳动强度,解决了传统绞车安装难题与安全隐患。

一体化传动:链条传动箱与绞车输入箱的整体加工工艺,搬迁无需拆链,降低操作难度。

转盘直驱:转盘采取电机直驱结构设计,直驱转盘效率更高,损耗更低。

图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DQ250ZA-YM顶部驱动装置的配备,特别是稀土永磁同步电机的应用,标志着顶驱在动力系统上的重大革新。这种电机通过胀套直接连接到主轴,优化了动力传输效率。

图片

此外,顶驱主电机采用的水冷系统,相较于传统的风冷方式,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冷却效果,同时显著降低了运行噪音。内置的温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电机状态,预防过热等潜在风险,确保作业安全与连续性。

图片

这台定制钻机的组装彰显了供需双方在推动绿色勘探、促进清洁能源开发方面的决心与实力。随着项目的推进,这将对区域内的地热、油气等清洁能源资源的勘查与利用产生积极影响。

责任编辑:LuYue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网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网编辑部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稿。
相关阅读

电动直驱钻机的崛起:关键技术革新与超越机械钻机之优势分析

随着能源技术的持续创新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电动直驱钻机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取代传统的机械钻机,成为现[详细]2024-04-10 10:50

河北永明闪耀Cippe2024北京石油展:电动直驱钻井装备引关注

Cippe2024北京石油展作为全球瞩目的油气行业盛会,于2024年3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中国国际[详细]2024-03-27 17:01

智领钻井新时代:河北永明携先进钻井装备亮相cippe2024

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cippe2024)于3月25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详细]2024-03-26 10:27

乐趣源于执着与热爱

沈永明 1943年生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1-196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1968-1978年于青海拖拉机厂任技术员;1979-1998年于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任起重机主管试验员;2000-2013年担任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程起重机分会秘书长、顾问等职。 早春二月,熹风微寒,雾色朦胧,街上行人有如待醒的树木,凝神屏气,枝叶将绿,似乎欲从蜷缩一冬的疲惫中慢慢苏醒过来。在月坛南街的中国工程机械协会一间办公室里,沈永明女士如约而至,熠熠神采一下子扫除了天气的阴霾。她面色红润,声音温厚,眼神充满暖人的笑意,让人忘了她已年逾七旬,而更像一位邻家长者,和善、友好,漫语言谈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身处行业的由衷眷恋。从2014年开始,她就正式离开工程起重机分会了,但无论是细数往昔,还是观测行业当今的发展,她都表现出一种智者的专注和冷静。这种态度,是岁月沉积的力量。 机械“托举”的青葱岁月 1966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走出了一批刚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风华正茂,热情奔放,希望学以致用,投身生产实践,对未来充满了明媚的理想。沈永明就是其中一员,学习工科专业是时代的浪潮,也是她义无反顾的选择。机械设计专业看似枯燥,但对于有心钻研的人来说,其中的乐趣也是层出不穷的。毕业之后,沈永明分配到了青海拖拉机厂,研习机械工艺设计,一做就是十年,实现了从“书本”到“实践”的跨越。1979年1月,她被调到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任起重机主管试验员,从此与之结缘。“在对一台台起重机进行试验鉴定、检测时,我从不感觉辛苦、重复,因为总能从每台车上找出新的问题,每次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让我很感兴趣,喜欢这项工作”。1979年,起重机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3年,北京起重机器厂(原北京建华铁工厂)仿制成功“少先式”轻型起重机,这台机器除用电动卷扬起吊货物外,转向与行走均靠人力。4年之后,该厂在1957年底采用解放牌汽车底盘试制成全国第一台5吨汽车起重机,由此开创了中国工程起重机的制造史,随后全国有一批工厂也开始投入到汽车起重机的生产研发大潮中。1957年全国汽车起重机销量仅有7台,1958年上升至165台,1959年达到405台,而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销量一直在500台徘徊,70年代突破1000台,1985年突破2000台,2001年突破5000台大关。从2003年至2006年的3年里,汽车起重机的年均销量已上升至1万台。受当时科技水平等条件的制约,20世纪50-90年代,汽车起重机起重量都比较小,在8吨和50吨之间,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发展比较缓慢。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国内汽车起重机的需求越来越大,市场刺激着厂商生产出质量更高、性能更强、安全性更好、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2004年轮式起重机行业突飞猛进,年销量超过1万台,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直至2010年,工程机械全行业普遍景气,起重机产销量及各项经济指标都屡创新高,四大类起重机销量之合突破4万大关,国内龙头起重机品牌也逐步跻身国际领先水平。对于技术的进步和壮大,沈永明深有体会。“举个小小的例子,我过去一直做起重机试验,对起重机漏油情况进行检测考核,几十个循环下来,起重机零部件的缝隙间总会渗油、漏油,严重的甚至地面都会遗落一滩油,现在就很少出现这种情况了。如今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加工工艺、装备水平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高速、超高速的增长态势无法保持一成不变,2011年第四季度之后,工程机械全行业增速放缓,2012年陷入低迷,起重机行业也步入历史的寒冬,如今依然为霜雾笼罩,黄金时代的传奇发展似乎已经戛然而止。 行业低谷中的沉潜思量 “行业今天虽然处在低谷,但整个形势毕竟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产品种类、质量、销量、技术含量、研发能力、生产储能于过去已有天壤之别。”肯定历史的沉淀,认可昨日的成绩,正视发展的现状,这也许就是沈永明辩证的角度。在她看来,面对行业的跌滑,人们不必大惊失色,也不必从此掉落悲观的泥潭,要与行业一同回归理性的发展思路。近两年间,起重机市场虽在下滑,但高端新品却层出不穷,企业在以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科研技术。徐工XCA5000型全地面起重机、XGC88000型履带起重机、中联重科QAY2000型全地面起重机以及三一重工SCC36000A型履带起重机等均在近几年研制成功,吨位屡次打破世界之最,弥补国产品牌技术空白,助力工业生产的需要。随着大批高起点、水平先进的起重机产品不断推向市场,中大吨位产品技术在日臻成熟,并越来越被国际市场认可。如此看来,2012年以来,起重机产销量虽然降低,但行业也恰恰找到了喘息之机,拥有了沉潜的勇气和信念。沈永明认为,评价市场是否健康发展,数字的高低不是绝对标准。“市场决定一切经济活动,以前高速发展不能说完全理智,现在正逐步回归正规、理智,平稳的慢增长,要把现在的局面视为正常的市场状态。”提及国内起重机企业的“三足鼎立”,在她看来,目前形成的市场竞争格局并不新鲜,而应看作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汽车起重机生产企业在90年代有30多家,然而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一部分企业在竞争中被逐渐淘汰,或者转型,当然也还有少数新的企业进入该行业。到目前汽车起重机生产企业仅有12家,这是市场需求和竞争的结果。而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也将引领行业走向更为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未来时代的期待 谈及未来,大吨位、超大吨位起重机产品的研发制造已成为行业所趋。随着国产超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和全地面起重机的相继问世,我国已具备世界先进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和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然而也有不少人对其产生质疑,认为“某某之最”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这在沈永明看来,人们需要以更为辩证的眼光看待这种发展和变化。“一切决定于市场。没有市场的需求,就不会有人去经营和钻研这类产品。风力、核电、石油、化工、铁路等行业对大吨位吊装设备的需求在增长,整体吊装工艺的发展依赖使用大吨位起重机。”2002年以前,我国全地面起重机产业几乎是空白,百吨以上的起重机主要依赖进口。大吨位和超大吨位起重机市场被欧美和日本等工程机械巨头垄断,严重制约了我国大型工程建设进展。2002年8月,徐重25吨全地面起重机的出炉掀开了发展大潮。而今,行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国内企业攻克了智能化控制、全地面起重机专用底盘、伸缩臂和结构焊接等8大核心技术,使得产品在可靠性、性价比、产品品质等方面实现了快速提升。“全地面起重机属于尖端产品,技术含量和内在价值都很高,在发达国家普遍使用。我国大吨位、超大吨位轮式起重机必须朝全地面起重机发展。”她说。看到突破,也要认清差距。沈永明认为,大吨位起重机属于高技术投入领域,我国核心配套件和关键原材料仍然是大吨位起重机发展的瓶颈。国内企业要打破关键零部件生产瓶颈,除积极培育国内供应商外,还应加强全球采购、配套体系的建设。起重机行业在未来要有更大的发展,必须在质量、技术、制造、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互相促进,得到全面提升。积极实施海外战略,加快海外布局。起重机企业面对新的市场局势,要朝着产品差异化、产品多元化和产品组和优化发展,不断研发市场需求的产品。销售服务方面,要继续加强后市场建设,建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后市场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未来之路可期。 从1968年至2013年,45年过去,沈永明见证了起重机在中国的发展壮大,她的心从未离开过自己钟爱的事业,青春在这里走过,在这里收获殷实的生活。后工作于协会十四年,无论是行业信息的搜集、统计、分析,还是组织年会、热点研讨、标准制定、国外参展,她都兢兢业业,满腹深情。谈话之际,她的笑容总是暖如春风,正如其所言,起重机行业是片迷人的领域,它永远新鲜如初,永远值得追求和探讨,而思想的乐趣,也蕴含其中,延绵不绝。[详细]2014-04-02 09:36

伊顿Synflex软管助力石油钻机深海作业

上海——全球领先的动力管理企业伊顿公司近日宣布为领先的油气设备制造商所生产的水下采油树提供Synflex®高耐负压(HCR)高压软管,从而助力巴西盐下油田的勘探和开发。伊顿Synflex软管可承受长达20年的海底重压环境,有助于提高水下采油树的可靠性,以更好地控制油井生产。 伊顿HCR热塑性耐负压软管是连接集成块和采油树的液压飞线(HFLs)的一个组成部分。每根液压飞线都由一束HCR软管组成,具体数量则根据项目的需求而有所不同。 伊顿HCR软管内部有灵活的316号不锈钢内锁框架,能够承受5,000psi的压差,近7,500psi的作业压力,以及在超深水勘探中常见的极端压力。根据客户的需求,该软管的整根长度甚至可超过10,000英尺。 伊顿公司南美工业销售经理Pedro Cortonesi表示:“可靠性对于安装在8,200英尺水下的软管来说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它的维修难度极大且价格昂贵。此外,软管故障还会导致钻井作业停止。鉴于深海钻探的诸多挑战和大规模的投资,液压软管必须保证能够持续工作至少20年。伊顿公司的HCR软管经过实践检验,可在海底长期作业,并能够超越性能的极限。” 伊顿液压设计、制造和销售全系列可靠、高效的液压系统和元件,广泛应用于行走机械和工业领域,并在该业务上领先全球。行走机械和工业领域市场包括农业、可再生能源、建筑、林业、制造业、物料搬运、采矿、石油和天然气、过程加工、运输和市政施工设备。伊顿液压集团以客户为导向,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其产品品牌包括Aeroquip®、Boston®、Char-Lynn®、Eaton®、Hydrokraft®、Hydrowa®、Hydro-Line®、Integrated Hydraulics®、Synflex®、Vickers®、Walterscheid™,以及Weatherhead®等。 伊顿公司是一家超过百年历史的多元化动力管理公司,致力于提供高效节能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更有效的管理电力、液压和机械动力。2011年公司销售额达160亿美元。伊顿在许多工业领域都是全球技术领导者,包括电能质量、输配电及控制系统和服务;工业设备和移动工程机械所需的液压动力元件、系统和服务;商用和军用航空航天所需的燃油、液压和气动系统;以及帮助卡车和汽车提升性能、燃油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动力及传动系统。伊顿公司现有约7.2万名员工,产品销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详细]2012-06-20 11:52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现代(江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现代工程机械事业本部总部位于中国上海,生产和销售包括履带式挖掘机、轮式挖掘机、迷你挖掘机在内的多种建设装备,并不断研发满足未来的新装备。现代工程机械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秉承“品质至上,客户至尊”理念和钻研创新精神,凭借现代重工世界500强的先进的技术、可靠的产品质量、完善的销售网络、优质快捷的售后服务和灵活的金融支援,与经销商、用户实现共赢!现代挖掘机在中国市场累计销售十几万台,已经成为适合中国工程建设市场的装备,深受经销商和用户的认可!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