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发布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现场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今日启动“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重要成就。

7月26日举行了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主题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王伟、副司长姚珺,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王文远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一级巡视员(正局长级)程晓明主持。以下为发布会文字实录: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一级巡视员(正局长级) 程晓明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一级巡视员(正局长级) 程晓明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部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重要成就。今天是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主题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出席发布会的有: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王伟司长、姚珺副司长,科技司任爱光副司长,运行监测协调局王文远副局长。我是本场新闻发布会的主持人,办公厅程晓明。

首先,请王伟司长介绍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情况。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 王伟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 王伟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给予的关心、支持。今天很高兴和我三位同事一道与大家就我国制造业发展情况进行交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出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实现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显著提升,综合实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制造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主要体现在:规模优势不断巩固,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体系完整优势更加凸显,按照国民经济统计分类,我国制造业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配套能力全球领先,具有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这种体系完备、配套完善、组织协作能力强的优势在我们应对新冠疫情等外部冲击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彰显。产品竞争力也显著增强,十年来,我国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由2012年的7.4万亿元、3.8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8万亿元、6.3万亿元,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在全球的占比达到20%左右,入围世界品牌500强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品牌数量从过去的10个增加到24个。

二是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大幅提升。工业产品供给的数量、质量和档次都有了全面提升,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智能手机、智能电视、节能冰箱、全自动洗衣机、变频空调、汽车等中高端产品已走进寻常百姓家,显著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品质。比如汽车,我国汽车保有量从2010年的0.78亿辆大幅增长到当前的3.1亿辆,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在续航里程、操控性能、充换电便利度、智能化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品牌和价格上也有了更多选择。再比如手机,2021年我国5G手机出货量达到2.7亿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5.9%,和十年前相比,今天的手机无论是外观、性能还是使用体验都有了质的飞跃。同时,形成了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发展载体。目前,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已有445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已超过三成,这些基地和集群在增强我国制造业供给能力和产业链韧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三是制造业生产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制造业向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字化方面,2021年,我国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3%和74.7%,较2012年分别提高30.7和25.9个百分点,一批智能示范工厂加快建成,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全球领先,石化、钢铁、建材等行业已拥有一批制造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独步全球的领先企业。绿色化方面,通过持续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制造体系,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十二五”“十三五”分别下降28%和16%,2021年又进一步下降5.6%。服务型制造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制造业企业服务环节增值的占比持续提高,2021年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的服务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已达到48%。

四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步伐明显加快。从创新投入看,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0.85%增加到2021年的1.54%,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达到10.3%,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从创新体系看,我们已布局建设2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建设125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大幅提高。从创新成果看,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2012年的11.9%提高到2021年的22.4%,大国重器亮点纷呈,“蛟龙”潜海、双龙探极、C919试飞、“嫦娥”揽月、“北斗”组网、“九章”问世,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的高度。

五是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万户,较2012年增长了23.5%。骨干龙头企业持续做强做优,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21.7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0.24万亿元,有58家制造业企业进入2021年世界500强榜单,比2012年增加27家。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0多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不断夯实实体经济根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接下来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实录

人民日报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从中低端不断迈向中高端,初步构建了现代产业体系。请问工信部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 姚珺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 姚珺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强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重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十三五”“十四五”两个五年,累计制定实施70多项规划,出台了一系列细分行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制定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和产业基础再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个重大工程实施指南,分业施策、分类指导,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同时,加强部门协同和央地联动,推动出台科技、财税、金融、人才等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制造业发展,不断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

二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迈进。深入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开展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印发实施重点行业规范经营条件,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扩大中高端产品生产供给能力,持续实施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和重点行业质量提升行动,开展109个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显著提升。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加快大型飞机、载人航天、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创新突破,推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三是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深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成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数字工厂,实施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420个新模式应用项目,培育6000多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建成五大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和183个二级节点,实施381个试点示范项目,形成系列典型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初步建成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

四是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推广约2万种绿色产品,创建近3000家绿色工厂,培育近200家绿色制造服务供应商,累计制定644项节能与绿色发展行业标准,初步构建形成绿色制造体系。推进化工、机械、电子、家电、食品、纺织、大型成套设备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实施三批366个重点项目,推荐2000余种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相关企业能耗、水耗降低到行业平均水平的60%左右。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将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谢谢。

总台央广经济之声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制造业作为工业经济的主体,请问工信部在保持制造业稳增长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 王文远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 王文远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十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保持制造业平稳增长,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是着力突出目标引领。编制实施制造业相关规划,以规划目标为统领,合理确定年度增长主要预期目标。定期通报各地制造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调动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长短结合、滚动推进的制造业发展目标体系。

二是着力抓好政策协同。做好常态化稳增长政策研究储备,针对经济下行压力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推出相关政策举措。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会同有关部门先后推出振作工业经济运行实施方案和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若干政策,扎实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31个省份均出台了综合性配套政策文件,有效形成政策合力

三是着力拓展增长动能。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新产业和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2012-2021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远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

四是着力激发企业活力。充分发挥各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机制作用,积极落实各项助企惠企政策,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组织开展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违规涉企收费专项整治、降电价第三方评估等专项行动,千方百计稳住企业这个根基。

五是着力扩大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强大国内市场对制造业增长的带动作用,以高质量供给引领消费新热点。深入实施消费品“三品”专项行动,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1.6%,遴选一批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和项目,组织开展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促进超高清视频推广应用,支持冰雪消费、智慧健康养老等新兴消费发展。

六是着力防范化解风险。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产业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特别是面对疫情冲击,通过加强统筹协调和服务保障,有力有效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防疫情、促畅通、保主体、扩需求、稳预期各项工作,推动制造业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谢谢。

新京报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产业科技创新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驱动作用日益明显,请问,工信部围绕产业科技创新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如何发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 任爱光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 任爱光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十年来,从基础材料、基础软硬件到重大装备、重大工程,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载人航天、高铁装备、北斗导航等一批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日益加快,“并跑”“领跑”领域加速涌现,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迈上新台阶,引领中国制造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在推动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从“四个强化”入手做好有关工作。

一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以需求为导向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同时,坚持目标导向,以市场应用验证技术成果,并在实际应用中促进技术迭代升级,形成“有产品、市场认、用户用”的良性循环。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培育认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16家,引导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三是强化创新体系建设,组建2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23家,累计遴选125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初步构建了多层次、网络化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四是强化环境改善提升,推动降低企业负担,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升至100%,有效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12年至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强度从0.77%提高到1.41%。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紧扣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体系化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完善制造业创新网络,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做大做强一批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优势制造能力。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近年来,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请问工信部在强链补链固链稳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下一步还有哪些措施?

姚珺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近年来,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断点”“堵点”“卡点”,扎实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加快“卡脖子”技术产品突破;加强监测调度,建立企业“白名单”制度,强化物流等要素保障,促进重点产业链快速复工复产;加强供需对接,稳定大宗商品、关键零部件价格,保障重点物资供应。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总体保持安全稳定运转,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得到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以应用带创新,以创新促应用,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和产品。

二是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在重点优势领域积极锻造长板,巩固好领先优势。实施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链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主动谋划、前瞻部署一批未来产业链,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

三是构建产业链融合生态。鼓励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向上中下游中小企业开放创新、市场、人才资源,在技术攻关、生产验证、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合作,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协作、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四是促进产业链国际合作。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优化政策和市场环境,扎实做好制造业重大外资项目服务保障工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有关国家制造业领域政策对接,深化多双边创新和产能合作,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稳定。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人才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的制造业目前正处于技术升级与劳动力结构转型的过程当中,请问工信部在推进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将采取什么措施?

任爱光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加强组织领导、深化产教融合、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开创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进一步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组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部内司局和部属单位各司其职、工信系统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机制。细化实化信息通信、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中人才队伍建设内容,做到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强化对人才的精神引领,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加大技术技能人才表彰,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行业人才培养开发迈上新台阶。加强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摸底,指导完成工业互联网、新材料等14个重点领域产业人才需求调研,强化供需对接,推动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超过320万人参加急需紧缺人才培训和岗位培训。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培养1.5万余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实施工业通信业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培训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技能人才超过252万。建设运行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人才网上学习平台,开发在线课程资源10149个,参训人次超过570万。

三是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行业人才评价选拔激励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联合人社部印发工程技术人才、工艺美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增设正高级职称,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打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接续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成功颁发全国第一张1+X证书。组织实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水平考试,累计报考人数超过485万,通过人次超过92万。举办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等,辐射带动1000多万名职工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150多万职工通过比赛晋升技能等级。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牢固树立“抓产业必须抓人才”的理念,坚持“高精尖缺”导向,统筹推进重点人才队伍建设,以优质企业、高水平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创新平台等为载体,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努力以高水平人才支撑和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近两年来,制造业比重逐渐从2020年底的26.3%,提升至今年二季度的28.8%,请问如何看待制造业比重的提升,下一步工信部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

王伟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决策部署,这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制造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振作工业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落实,各方面通力协作,共同来稳住产业链供应链,我国制造业顶住下行压力,保持了恢复增长的态势。去年,我国制造业增长了9.8%,高于GDP增速1.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制造业增长了2.8%,高于GDP 0.3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和制造业比重的回升,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充分展现出我国制造业规模大、体系全、韧性强的重要优势。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好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提质增效升级,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稳投资。加快“十四五”工信领域重大工程和行动实施,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加强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和融合应用,推动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

二是增动能。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加快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应用,提升传统产业质量、效益和效率。同时,努力扩大增量,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新的增长点。

三是育主体。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成长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龙头企业,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再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四是优环境。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好各项工业稳增长政策,落实落细惠企政策,特别是中小企业纾困帮扶政策,加大要素协调保障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谢谢。

中国网记者

近年来,不少制造业企业加快向服务型制造方向发展,从原来单纯的制造端向产业链前端延伸、向产业链后端拓展。请问工信部在支持服务型制造发展的环境优化上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

王文远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我们高度重视服务型制造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2020年,我部联合15个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二是开展示范遴选。我部于2017年、2018年和2021年开展了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工作,共遴选了418个示范企业、平台、项目和城市,总结、推广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三是强化公共服务。2016年起举办了4届中国服务型制造大会,组织开展了19场“服务型制造万里行”系列活动,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营造了良好发展氛围。

目前,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作用凸显。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一是坚持示范引领。今年,我们启动了第四批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工作,将继续培育和发现一批典型标杆,引领带动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强宣传推广。完善中国服务型制造大会等交流推广平台,推进理论研讨、理念传播和应用深化。持续开展“服务型制造万里行”系列活动,推动服务型制造走进重点地区、重点行业,走进中小企业。三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健全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加强服务型制造研究院建设,强化理论和政策研究。培育发展一批服务型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谢谢。

中国经营报记者

工信部在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赋能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任爱光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我部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以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技术创新攻关,以人工智能创新任务揭榜挂帅为抓手,发现和培育优秀企业,竞争产出一批优秀产品,联合国家药监局开展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专题揭榜工作,调动行业资源和积极性,构建研发-产业-应用“快车道”。组建智能传感器、智能网联汽车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共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鼓励高校、企业组成联合体开展协同创新。

二是促进赋能应用落地,批复建设8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部省协同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加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产业服务能力。积极挖掘并开放一批应用场景,以用促研推动智能技术产品落地应用与迭代。组织开展AI精准赋能中小企业活动,编制《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技术产品供需目录》,促进智能化转型。

三是打造融通产业生态,建设一批5G基站、工业互联网平台、算力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支持建设并开放行业数据集,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引导鼓励国内开发框架开源开放,推动建立软硬一体、上下游联动的产业生态体系。强化标准引领,加强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组织编制《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30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积极进展。一是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不断加速。培育成长出一批传统行业+AI的典型企业,推广应用一批智能化升级的典型案例,导出形成AI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新模式、新方法。智能制造领域,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产品检测效率和设备利用效率。智慧医疗领域,智能技术有效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提高医疗装备的诊断准确性与服务便捷性,目前,国内已获批40余张AI影像医疗器械三类证。二是智能产业实力持续提升。据测算,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智能芯片、开源框架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智能芯片、终端、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三是新型基础设施布局逐步完善。通过以建带用、以用促建,截至6月底,已建成5G基站170万个,培育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800万台(套)。全国建成多个算力中心、数据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数据集建设数量与质量不断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先导区作用,通过揭榜挂帅等手段,加速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交通、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融合应用,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谢谢。

中央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近年来“外资企业撤离中国”的传言几番引起各界关注,继而多次引发市场上关于制造业外迁、产业链转移的讨论。请问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未来在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方面,会采取哪些举措?

姚珺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关于您提到的制造业外迁、产业链转移,我认为总体上这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全球化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为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往往会对全球生产能力布局主动进行调整。我们欢迎外资企业来华投资,也尊重市场的客观规律。

制造业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缩减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推动一般制造业领域全面开放,实现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清零。当前,我国制造业对各类资源要素的吸聚力正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外资主动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今年1-5月,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2.9%。

虽然一些外资企业在推进多元化布局,但从总体来看,外商对华投资步伐并没有放慢。今年1-5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中国德国商会、中国美国商会的报告也显示,超七成德资企业、超六成美资企业计划增加在华投资,多家知名跨国企业围绕低碳领域加大在华布局,我国依然是外商最佳的投资选择地。

下一步,我们将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理念,扩大制造业高水平开放,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一是支持外资加大在华投资,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运用“直通车”“绿色通道”等部省联动服务保障机制,全力支持重点外资项目加快落地。二是鼓励国内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做优做精一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三是推动构建制造业合作伙伴关系,完善与相关国家、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话机制,推进战略、规划对接,加强规则、标准联通,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为制造业开放合作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谢谢。

中国电子报记者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请问,工信部在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与金融良性循环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伟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深化产融合作工作,推动金融资源与制造业对接,构建循环畅通、发展稳健的产业链生态。

一是加强金融支持政策顶层设计。联合“一行两会”出台《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资源为工业绿色发展提供有效支持。配合人民银行设立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纳入支持范围,通过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的方式,引导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二是推进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目前,我部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18家金融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协调部分金融机构为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提供专项优惠金融支持,比如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提供2000亿元专项优惠贷款,中国太保集团按市价20%提供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专项优惠保险。

三是创新开展“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和“补贷保”联动试点。其中,“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硬科技属性进行评价等工作,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目前已完成超过100个项目的初审。“补贷保”联动主要是强化与金融保险机构的战略协同,通过“政策增信+信用贷款+保险支持+地方配套”的联动,支持龙头企业及其关键配套企业获得更多优惠资金,目前已有多个城市制定了配套政策。

四是充分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我部依托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搭建了国家产融合作平台,推动跨部门、跨区域涉企数据共享,设立助企纾困、绿色发展、稳链保供等10多个专区,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并建立“日对接、周督促、月反馈”机制,保障各项政策落地落实。自2021年2月平台上线以来,已有企业用户数16万多家,金融机构用户数2000多家,发布金融产品300多项,帮助企业实现融资超过2500亿元。

五是推动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2020年,我部会同相关部门选择两批共51个城市作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加强试点城市政策设计和引导,开展产融合作论坛等数十场活动,促进产融对接常态化。今年我部还将举办首届全国产融合作高峰论坛和第二届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投融资路演周活动。届时,也欢迎大家踊跃参加。谢谢。

程晓明

谢谢各位发布人的介绍,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

责任编辑:LuYue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网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网编辑部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稿。
相关阅读

一图读懂:十年来我国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主题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详细]2022-09-08 16:04

一图读懂:十年来我国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主题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详细]2022-09-08 16:04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工业和信息化实现历史性跨越

智能家电全面普及,汽车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天涯海角迎来信息生活新图景……十年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事业[详细]2022-08-19 16:56

2022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如何?一图看懂!

2022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来源:工信微报[详细]2022-07-19 15:28

【权威解读】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基本稳定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扩张

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基本稳定,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扩张——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2024年7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 2024年7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4%,比上月略降0.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均为50.2%,均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我国经济总体产出继续保持扩张。 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基本稳定 7月份,因传统生产淡季、市场需求不足以及局部地区高温洪涝灾害极端天气等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制造业PMI为49.4%,景气水平略有回落。 (一)生产指数继续扩张。生产指数为50.1%,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制造业生产继续保持扩张;新订单指数为49.3%,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回落。从行业看,造纸印刷及文教体美娱用品、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2.0%,供需两端增长较快;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低于临界点,产需释放相对不足。 (二)价格指数有所下降。受市场需求不足和近期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49.9%和46.3%,比上月下降1.8和1.6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下降。从行业看,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等行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均回升至扩张区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均下降4.0个百分点以上。 (三)大型企业景气度提高。大型企业PMI为50.5%,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其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2.1%和50.6%,大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稳定,为制造业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4%和46.7%,比上月下降0.4和0.7个百分点,景气水平均有所回落。 (四)企业预期保持乐观。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3.1%,比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仍位于扩张区间,表明多数制造业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较为乐观。从行业看,医药、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位于57.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企业对相关行业发展信心较强。 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扩张 7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 (一)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临界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0%,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服务业业务总量总体与上月持平。从行业看,与居民出行和消费相关的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业务总量增长较快;零售、资本市场服务、房地产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低于47.0%,景气度偏弱。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6.6%,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仍位于较高景气区间,表明服务业企业对市场发展保持乐观。 (二)建筑业扩张放缓。受高温暴雨和洪涝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所放缓,商务活动指数为51.2%,比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2.9%,表明多数建筑业企业对行业发展保持信心。 三、综合PMI产出指数扩张放缓 7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2%,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仍位于扩张区间,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扩张有所放缓。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0.1%和50.2%。[详细]2024-07-31 11:31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欧历胜助力高机租赁企业

欧历胜助力高机租赁企业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当前,中国高机保有量处在...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安徽叉车集团公司的核心层企业—合肥叉车总厂,始建于1958年。1993年9月,安徽叉车集团公司通过定向募集方式,独家发起设立了本公司。1996年9月,本公司公开向社会发行3000万股股票,并于当年10月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简称“安徽合力”股票代码“600761”。截止到2005年12月31号,公司总股本为3.07亿股,流通股1.78亿股,资产总额14.7亿元,净资产10.5亿元。公司目前主要经营叉车、装载机、工程机械、矿山起重运输机械、铸锻件、热处理件制造及产品销售。金属材料、化工原料(不含危险品)、电子产品、电器机械、橡胶产品销售;机械行业科技咨询、信息服务等业务;房产、设备资产租赁。公司的主导产品“合力”牌叉车及各类仓储机械广泛的应用于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仓储物流等行业的装卸及短距离搬运作业。公司自1993年成立以来,就树立了“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经营理念,致力于叉车及配套零部件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陆续推出了X系列、α系列、H2000系列、G系列叉车产品,尤其是2000年推出的H2000系列叉车,具有性能优越、安全可靠、低噪音等优点,具备了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抗衡的竞争优势,目前是公司主导产品;2005年公司又推出了新一代环保型G系列叉车,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在未来的竞争优势。公司还开发了绿色环保型的电瓶车、石油液化气叉车等新型系列产品。目前,公司的叉车和零部件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规格最全、规模最大,叉车的综合性能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拥有国内同行业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国内叉车行业最大的消失模铸件生产基地、最大的油缸生产基地、最大的转向桥生产基地公司,具备国内领先的叉车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和试验检测能力,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十九年高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公司地处中部省份安徽合肥、所属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符合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政策精神,公司还被列入安徽省政府“861”行动计划和重点支柱产业,是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事装备定点生产企业。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进出口商品CE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被安徽省科技厅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HELI”品牌先后荣获“中国叉车第一品牌”、“中国叉车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及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被中国质量检验协会用户委员会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产品",荣获"全国用户满意服务"和"全国用户满意企业"称号。企业信用等级为:AAA级。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