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重如何守住了这份纯粹
“大型起重机之所以能吊装起巨大的重物,离不开它身后更重的砝码,对于一台机器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更是如此。”
徐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徐重刚跃居全球移动式起重机行业榜首。如果那时还停留在量的层面,几年后G一代的问世,徐重是真正掌握了技术话语权,占领了制高点。
这家75年前于战火中淬炼而生的(兵)工厂,率先在世界起重机领域成就了国家砝码。
徐重是中国第一台工程起重机的创造者,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奠基者,有着最长的历史,而且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他既建立了坚实的基础,也担起了巨大的责任。是其他厂家无法比拟的。
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历经数轮整合,国内起重机市场的集中度已相当高,回看起来,无论格局怎么变,领跑者的地位从未动摇。
拉开距离
在起重机(汽车起重机)行业经历第一轮滑坡时(1993-1998),徐工集团化道路刚开始不久。整个市场缩水50%,全行业亏损。谁都没有预料到,市场周期的交替一度让徐重濒临破产,发展却也得益于此。
“在徐工集团的强力支持下,徐重排除各种压力和困难,重新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把重点放在开发适应市场的新产品和调整产品结构上。”这不仅包括汽车起重机的升级,还涵盖了履带起重机、轮胎起重机和全地面起重机三大系列产品的研制,2000年徐重推出了以QY25K为主打机型的全新K系列起重机,两年后(2002年)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QAY25全地面起重机问世。这一年,中国汽车起重机市场量猛增至6300台,徐重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40%。
至此,国内起重机行业“四大家族”(徐重、北起、浦沅、长起)数十年此消彼长、均衡胶着的竞争格局被打破。
图片来源:《工程机械与维修》
“徐重不仅将自身从一蹶不振的市场泥潭中拯救出来,而且在原有的市场格局中脱颖而出。”背后是徐工集团“三高一大”(高端、高科技、高附加值和大吨位)的战略整合和内销权的下放。
徐重在刚刚脱离亏损的阶段就踏上全地面起重机的研发之路,头开得有些曲折,但也势在必行。当欧美日市场上全路面起重机销量超90%以上时,徐重用两年的时间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没有拿25t级产品主打国际市场,徐重将全路面起重机产品的系列化定为一大发展方向,100t级以上的产品陆续露面。这个方向没有错,2002年以后国内对大吨位起重机的需求日益旺盛,历史印证了徐重的选择。
超越了自己,抓住了机遇。2006年徐重全地面起重机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吨位达400t),2008年徐重汽车起重机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到55%。同年,徐重并入徐工科技,完成上市。
其他企业只能望其项背。
这一时期,国内多家起重机厂商进经历了并购重组,北起在集团化后(京城重工)与多田野合资成立北起多田野(北京)起重机有限公司、中联重科并购浦沅、特雷克斯收购长起50%股份(后又被国机集团控股,国内汽车起重机进入自主研发阶段,不乏三一重工、福田重机等新入者,与此同时,外资厂商也纷纷寻机入驻国内市场。
国内最具实力的(几家)汽车起重机制造企业,先后被纳入综合性工程机械企业。徐重虽不例外,但起重机仍然是其主业,发展的环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纯粹的。难能可贵的是,徐重守住了这份纯粹。
责任编辑:Alice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