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创:化解过剩钢铁产能 路在何方?
解决三大难题打好化解过剩产能持久战
化解过剩产能是十分艰难的过程,特别是涉及职工安置、资产债务和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长期性、持久性和反复性,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安置职工难。要化解1亿~1.5亿吨产能,约有50万职工需要妥善安置。尽管部分有条件的企业经过周密准备和付出高昂代价,较好地安置了职工,如攀成钢转型之后,较为快速、平稳、顺利地完成了9200名职工的分流安置工作,但更多的企业会由于资金断裂、政府托底政策不到位等因素,无法对职工进行妥善安置。这将给社会稳定造成较大隐患。
清偿债务难。部分钢铁企业之所以成为“僵尸企业”,是因为其连年亏损造成资不抵债、资金链断裂,无法维持正常生产被迫停产。“僵尸企业”往往债务复杂,涉及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如无法妥善处理,其可能造成关联企业或个人新的债务危机。比如海鑫钢铁集团有超过900家债权人共申报债权234亿元,已确认债权143亿元,其中,仅民生银行(8.600, 0.04, 0.47%)就有约70亿元贷款,而企业账面资产只有69亿元。
稳定经济难。钢铁企业大多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些以钢铁为支柱产业的地区更甚。钢铁企业停产或者破产时,一旦地方政府还没有做好转型发展的准备,就有可能导致当地经济出现断崖式的下跌,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化解过剩产能用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我国要压减的产能远远超过上述国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建议在以下几方面发力,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工作:
一是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围绕环保、质量、安全、能源等,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等执法机制创新,联合环保、质检、安检、税务等部门,严厉打击环保、质量、税收等方面的违法行为,对涉嫌环境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是稳定消费。推广应用钢结构建筑,结合棚户区改造、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实施,开展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试点;对医院、学校、保障房、公共建筑和市政建设工程等使用政府性资金的投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钢结构,大幅提高钢结构应用比例。稳定重点用钢行业消费,促进钢铁企业与下游用户合作,推进钢材在汽车、机械装备、电力、船舶等领域扩大应用和升级。将非道路工程机械、老旧非数控机床、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提前报废;将农机以旧换新政策范围扩大、时限缩短。三是市场决定。坚持市场倒逼,政府、行业、咨询机构加强顶层设计和引导,做好产业政策、公共咨询产品与市场手段的衔接,细化化解产能的具体措施;市场结合政策导向,参考专业化咨询成果,实施差别化的利率、电价、水价等,促进缺乏市场竞争力的过剩产能退出;清理、取消地方违反相关规定制定的面向产能过剩企业的优惠政策和保护性措施。四是做好托底。围绕人员安置、债务处理等,设置足够规模的专项资金、产业基金,确保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平稳实施,对河北等重点区域给予政策倾斜。
九化协同重塑钢铁产业价值链
减量发展并不是不发展钢铁工业,而是要科学发展,是从过去的追求规模转向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钢铁工业应该是以减量化为核心的九化协同发展、创新发展,重塑高效的产业价值链,即减量化、绿色化、有序化、品质化、差异化、智能化、多元化、服务化和国际化。
责任编辑:Keyi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