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核电这一年:伫立拐点 步伐稳健
改革重组
三足鼎立
改革伤筋动骨,但也创造机遇。随着国家核电与中电投合并尘埃落定,中国核电真正进入“三足鼎立”时代。
作为核电产业链上三个最关键环节,设计研发、工程管理和投资运营,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成立的国家电投以此实现核电板块的价值互补。而国家核电也成为这家总资产超过7000亿元的能源央企的核电业务整合平台,以AP/CAP三代核电技术为核心的核电产业链已然清晰。尤其是原中电投已有多个储备厂址,为AP1000、CAP1400,甚至CAP1700后续发展都创造了条件。
此外,作为中国规模化发展核电的主流技术之一,AP1000能否顺利批量化建设饱受争议,业界一度担心《核电中长期规划》能否落实完成。然而,随着影响AP1000世界首堆工期延误的最大难题(泵阀)最终破解,国内依托项目建设已经提速,这给各种担心收尾的同时,也为CAP1400尽快核准开工增加了砝码。
2016年,稳妥推进并核准开建的的一批沿海核电新项目中,将包括CAP1400示范工程,以及占据主流的AP1000机组,国家电投的标准化设计和批量化建设拉开帷幕,核电产业第三极将启动追赶模式。
同时,自主三代核电CAP1400进入国内开建、国外备战投标的关键阶段。尤其在耕耘多年的南非和土耳其市场,突破拭目以待。
后端升级
大厂成型
胶着多年,中法合建的核循环大厂项目2015年终于浮出水面。随着两国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以及中核积极参与阿海珐重组,中国核燃料循环后端发展进入关键升级期。
根据最新计划,核燃料循环大厂将于2020年开建,2030年建成投运,一期贮存能力为3000吨。届时,中国形成的商用大规模核循环能力,可有效缓解未来十几年内核电站乏燃料在堆贮存压力,以及为商业快堆提供燃料。以彼之长补己之短,核燃料后端处理涉及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科研、研究平台建设、工程建设等方面,具有技术复杂,投资规模大、专业领域广等特点,中国在该领域长期存在短板,合作和学习不可避免。但是,中国自身已建成实验快堆和乏燃料核循环中试厂,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也于2015年完成首次热试验,后处理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未来自己建厂也只是时间问题。
作为实现核燃料闭式循环的关键环节,后处理关乎核能可持续发展,又是公众眼中的安全“软肋”,选址、环评和推进备受关注。信息显示,中核集团在二十多个厂址筛选的基础上,重点在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核电布局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开展初选工作。在参与初选的省份看来,核循环是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因此,大厂落地,既是产业发展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项目推进中的公众接受环节不可忽视。
责任编辑:Nora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