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首页 > 《今日工程机械》营销 > 访谈 > 人物 > 正文
热门: 挖掘机大全 产品疯狂促销 用户都在看什么

心若赤子 德厚流光

www.d1cm.com2014/06/05 09:59来源:第一工程机械网作者:《今日工程机械》程璠
——聆听筑养路机械行业大师孙祖望讲述他的工程机械人生

孙祖望,教授、博士生导师,1933年生,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60年在前苏联莫斯科汽车公路学院毕业并获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61年回国后至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任教。1986年被评为教授,历任学校教研室主任、中心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副院长、党委书记,党委书记兼院长等职。现任中国公路学会筑路机械分学会荣誉理事、中国工程机械学会路面与压实机械分学会名誉理事长。现为上海孙祖望路桥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l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党务工作者;1992年当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1994年被乌克兰共和国运输科学院和哈尔科夫汽车公路技术大学授予荣誉教授称号;1997获“吴福振华交通教育特别奖”。在长期的科研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获国家机械委、交通部、陕西省、山东省交通厅等国家及省部委多项科技进步和科研成果奖,并发表有一系列学术论文和著作。

烟雨蒙蒙的清晨,上海的弄堂在淅沥的雨脚中渐渐苏醒,街道不见素日的拥簇繁华,唯有树下的老人在闲聊生活琐事,回顾和追忆的神情写在他们的脸上。这一天,孙祖望老师骑着单车来到环境清幽的居民小区,那里有着他的办公室,他将开始准备次日的外出行程。人近暮年,总有无尽的感慨寄予昨日的自己,或在往昔的成绩中陶然,或在当下的沉寂里惋叹。然而,有的人并不满足在曾经的路迹中止步休憩,而是步入更为繁茂的丛林,将天赋、才华与生命的热情发挥到极致。面对精诚治学、心灵纯正的科研工作者,时间虽然给予了年轮更多的厚度,但却永远无法褪去他们对于事业的忠诚与热爱,眼前的孙祖望,就是这样的人。

他坐在木椅中,透过明亮的镜片阅读着手中的资料,字小的地方便拉近到面前,即使是一篇颇为平常的文章,一旦阅读起来,他也是极为认真与细致的。虽已过耄耋之年,早年的英俊容貌依稀流露在他的眉宇之间,仿佛让人看到了那位玉树临风、气宇轩昂的青年才俊,在优良的家风和过人的天赋中践行着自己的理想,成为在学业和事业中都能卓尔不群的人物。此去经年,云中白鹤,高山景行,在中国并不漫长的筑养路机械发展史里,他的名字已深深镌刻在每个人的心上,成为筑养路机械行业中公认的“大师”。他著书、教学,长年从事科研工作,更深入企业、协会,指导施工和设备制造企业的生产实践。他“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育出天下桃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还在国内公路、工程机械、筑养路机械、农业机械等多个领域组织担任要职。然而面前的他,却平朴、和缓、静心、真挚,没有心灵的屏障,没有思想的迟疑,亲切与通达的声音在他的言谈中慢慢流淌,情愿分享与讲述。

莫斯科往事

1933 年,孙祖望出生于江苏无锡,幼年随长辈移居上海,在那里开启了他的少年时代与求学之旅。1951 年,孙祖望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读书。那时候,学习机械制造专业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潮流,也是有志人士热衷研究与投身实践的科学领域。四年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前往苏联留学的选拔考试,并选择了建筑与筑路机械专业作为今后研究的方向。“当年,这一专业在国内缺口很大,交通部正在筹建北京公路学院,急需这一专业方向的教师,在征询意见的名单上,国家给我定的专业是建筑与筑路机械,这也是我所希望的。”

就这样,这位初露锋芒、理想高远的英俊青年来到了前苏联莫斯科汽车公路学院,师从筑路机械和挖掘机行业著名的顿勃洛夫斯基教授,他同时也是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是位治学严谨、郑重威严、不苟言笑、不容疏忽,看上去让学生“胆战心惊”,内心却十分善良的“老学究”式人物。顿勃洛夫斯基教授在学界享有盛名,学生均慕名前来,他一人就带有八九位研究生,但即使事务再繁忙,他也会每周抽出一个下午与学生交流。回忆到这段有趣的明媚时光,孙祖望开心地笑了。

“教授常常把人批得面红耳赤,苏联同学还提前给我打过预防针,让我们面见他之前一定做好充足准备,如果没有对问题的独立看法,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你是研究生,不是小学生,怎么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呢,你自己考虑过没有呢?如果什么东西都没考虑,那来见我干什么?’”

远在莫斯科的时光宁静悠远,而又稍显寂寞,年轻的孙祖望却在浓郁的学院气氛中找到了新的思想源泉与精神动力。可以想象,顿勃洛夫斯基教授的治学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与印记,并悄悄提升着他对科研方式的理解和认知。导师对学生更多地是指导和帮助,而独立思考和投身实践,才是科研工作者通往光明的必经之路。不论外界天寒地冻,还是繁花似锦,在莫斯科的四年时间里,好学的他总不会放弃学习时间。除了在实验室里验证理论,他还走向学校的试验站和施工的工地,观测筑路机械的实际施工情况。

“科学实践无非是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结合,这是理论、思想的基础,知识源于实践,而应用科学更是如此。但我们的教育制度却在引导实践方面存在很大缺陷,仅仅埋头读书,而不投身实践,这样是出不了成果的”,他感叹道。苏联与中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巨大差异让孙祖望深受触动,从那时起,决心改变国内教学模式,引入科学治学方式的想法就在他的心中出现了萌芽。

从无到有的蜕变

1961年,孙祖望学成归国,那时国内的筑路机械行业由于基础薄弱,正处于亟需发展和改善的境地。解放以前,除了小规模的工程机械修理厂以外,中国并没有自己的工程机械制造厂,只是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援助下,中国有了一些像卡特彼勒推土机那样的土方机械和压路机,进行少量的工程作业。“1949年以后,新中国开始修建国内公路,技术专家主要来自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支持的工程项目的工程师们,他们是中国第一代工程机械前辈。那时并没有正规的工程机械制造厂,主要以使用、修理和配件生产为主,除了少量地生产一些简易、小型的工程机械外,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他回忆道。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初具雏形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批原来的修理企业开始研发工程机械产品,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工程机械的骨干企业。随着第一机械工业部工程机械局的成立,行业开始有了统筹规划,进入60年代后,不仅建立起工程机械的科研机构,还对一般性的制造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一机部的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建工部的建筑机械研究所、交通部交通科学研究院的筑机专业研究室等相继建立,为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研究和设计开发的基地,留苏学子的归来也为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责任编辑:Winnie)
分享到:
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热线:010-64866846 E-mail:news@d1cm.com
热度排行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