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万亿投资下半年将启 基建将利好工程机械行业
2013年已然过半,“稳增长”仍为当前经济领域的核心议题。种种迹象表明,虽已不再如五年前的“4万亿”般高调,但新一轮投资潮却悄然涌动。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历来扮演着令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它是见效快、易于使用的“兴奋剂”,但若服用过滥,却又极易侵蚀健康肌体。
决策者努力从五年前的那场资本盛宴中吸取经验教训,本轮投资“以长带短”的政策思路清晰可见,即选择那些既能长期优化经济结构,又能短期起到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作用的领域,比如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铁路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和地铁公共交通建设等。值得一提的是,决策层已提出,将引导民间投资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
然而,要真正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进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目标,需要实在的体制性变革。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上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同样启动于经济低迷期,同样是面临重重阻力。但通过改革释放的生产要素,启动了中国经济的引擎并将红利延续至今。
如今,新一轮投资箭在弦上,新一届政府亦再次祭出改革大旗。但能否将投资与改革形成的“组合拳”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一切有待观察。
——编者
投资又来了!
8月下旬,在各界为下半年经济走势焦灼之际,相关部委应对经济下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提交决策者讨论。《财经》记者获知,今年下半年开始,新一轮投资将陆续启动,总体投资规模达“万亿级”。
“新的投资拉动异常谨慎。”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决策者不再启用“N万亿投资”的概念,亦不会再现五年前一拥而上的“盛况”。
2008年11月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在短期内有效地稳定了就业和增长,但地方债高企、投资低效、产能过剩加剧等负面效应在随后几年越来越突出。也正是如此,对于新一轮的投资启动,决策者将更为关注有效投资和结构调整。
8月上旬,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谈及经济形势和下半年宏观调控时指出,要“继续发挥好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要保证有限的政府投资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徐绍史特别指出今后将扩大市场准入,破除民营企业的“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引导民间投资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
“稳增长”保卫战
中国的经济形势在2013年上半年经历了微妙而复杂的变化,下行压力增加是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显著特征。今年一季度,中国的出口数据光鲜,但后来被爆出数据不真实,深圳地区出现的出口“一日游”现象,到了四五月份被“打回原形”。5月份,出口仅增长1%,2013年上半年,出口对GDP的拉动只有0.1个百分点。
世界银行在今年中发布的报告中称,中国的高投资率可能无法维系,而如果投资在缺乏管理的状态下无序撤出,则会导致中国经济迅速减速,且如果投资回报率无法达到预期,很多发展项目的还贷将受到威胁,届时中国可能将被迫介入解决坏账问题。
7月30日,最高决策层召开专门会议,讨论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按照惯例,这种最高规格的经济形势分析会在每年的7月中旬和12月中旬召开,其中,7月中旬的会议将确定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基调和政策。
为了筹备此次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中央派出五个调查组,分赴各地调研。一位曾参与西北调查组的人士透露,地方最担心的是经济增速下滑,以及背后的质量、效益、就业和财政收入等相关问题。他表示,就目前的现实来看,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投资,都呈下降态势。“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是最重要三大投资领域,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速度在下降,房地产投资相对稳定,基础设施投资明显下降,不管是公路还是铁路。”
虽然对于中国经济的整体走向仍众说纷纭,但地方对经济增速下滑的担忧,已经通过调查组等渠道传递到中央决策层。
在7月中央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之后的政策表述中,“稳增长”被置于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调结构”“促改革”。
然而,“4万亿”殷鉴不远,新一轮投资将如何出手?
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一天以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部署,从“看不见”的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到“看得见”的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以及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都涵盖其中。同时,会议还将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额从年初的6500亿元,调高至6900亿元,新开工项目由37个增加至47个,并以中西部铁路项目为主。
此前不久,环保部亦透露,中国将投资1.7万亿元,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投入2万亿元进行水污染治理。
责任编辑:Le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