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挖掘机与外资品牌差距探讨分析
自从以挖掘机为代表的工程机械在中国工程建设中普及到现在,外资品牌好、还是国产品牌好的争论就一直存在。在这其中,更是大多数人倒向了外资品牌这一边,有的人说中国制造是“恨铁不成钢”。卡特彼勒、小松、日立等绝大多数外资品牌都已在中国投资设厂,绝大多数销往国内的挖掘机都是在中国本土制造的。那么,为何产地同样都在中国,还会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如此大的心理差距呢,小编在此总结了几点普遍的认识,供大家讨论。
外资品牌的口碑和美誉度在中国客户心目中的影响力
挖掘机品牌也分三六九等,目前根据客户普遍的认知,主流外资品牌主要分以下三个档次。一线品牌:卡特彼勒、小松;二线品牌:日立、神钢、加藤、沃尔沃、凯斯;三线品牌:斗山、现代。接下来才是国产品牌,第一档:三一重工、山重建机、柳工、山河智能、玉柴;第二档:徐工、中联重科、龙工、临工、沃德、力士德;第三档:詹阳动力、犀牛、常林、开源。不同档次的挖掘机品牌,价格和口碑也随之拉开差距。
纵观世界工程机械发展史,从20世纪60年代起,液压挖掘机就已进入推广和蓬勃发展阶段,而当时的中国,液压挖掘机还在试制阶段。但新中国如火如荼的工程建设又亟需这样的大型设备,除依靠苏联捐助外,唯一的途径就是国外进口。上世纪50~70年代,小松向中国出口了大量的工程机械设备,其质量的稳定和产品可靠性得到了新中国第一批工程机械从业者的认可。而在1975年,卡特彼勒在中国售出了第一批产品,并逐步打开中国市场,更以其皮实、耐用的美国货形象深入人心。卡特彼勒挖掘机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个体工程机械业主的造富工具。随着工程机械从业者的新老交替,最早进入中国的这些外资品牌的美誉度,也被传承了下来。甚至在广东等国外二手机进口渠道便利的地区,客户对进口二手机的信任度比国产新机还要高。
国产品牌液压挖掘机的发展历史本来就短,初期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也差。加之国人对于中国制造产品固有的不信任感,对国产品牌上来就拍砖的大有人在。对外资品牌的信任感和对国产品牌的不信任,这两种观念叠加起来,使国产品牌难以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一直以来,除了少数几家知名挖掘机厂商能在个别吨位的细分市场中占据稳定的位置,其余主流吨位几乎全被外资品牌所占据。
试想,如果两款挖掘机的价格一样,一个是外资品牌,另一个是国产品牌,那么终端用户毫无疑问的会选择前者。国产品牌只能通过降低销售价格和更加优惠的成交条件来吸引终端消费者。国内的市政施工单位在项目采购时,首选也是外资品牌,国产挖掘机基本没有机会。
钢材等关重件的采购成本及商务采购过程中的潜规则
目前大部分挖掘机制造厂商采用的都是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的生产方式,即发动机、液压泵、四轮一带、驾驶室等主要部件都是通过外协采购,之后通过自身的生产线组装为成品。这也是一种节约成本、物尽其用的主流制造模式。那么,合资机和国产机的差别就体现的这些OEM件的品牌选择和质量监控上。
挖掘机上配装的发动机,除卡特彼勒、小松、沃尔沃、洋马、久保田、玉柴是采用自主品牌外,其余大部分制造商采用的都是外购的发动机。可选择的品牌无非五十铃、康明斯、洋马几种;液压泵的选择余地也不多,进口泵有川崎、KYB、博世力士乐、斗山等品牌,国产泵在一线品牌挖掘机上的应用较少。这些供应商企业规模庞大,较为强势,在产量的供应上限制着工程机械企业,瓜分了后者的利润,属卖方市场。
除了发动机和液压泵之外的外协件,可选择的余地就很多了。挖掘机上用的钢材质量直接关系到设备的结构强度和耐久性,选择什么牌号的钢材以及用料的多少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国内品牌为了节约制造成本,选择进价较低的钢材,会导致挖掘机的结构强度不足,在进行石方作业或挖掘硬土时有可能导致工作装置开裂。
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采购环节也有差异,前者的工作环节把关较严,靠产品数据说话,事情是在会议室谈成的,后者则人际关系的成分更多,项目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商务采购历来是各个制造类企业中的肥差,这其中也避免不了吃回扣等腐败现象发生。羊毛出在羊身上,回扣的成本是牺牲了产品质量和公司利益换来的,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在之后供货期也会因为双方的利益瓜葛产生包庇现象。
多数外资企业在国内投资设立的工厂,除了采用国际先进的生产线外,更重要的是沿袭了外企成熟的管理理念。在外协件的质量监管方面,有着系统化的检测手段和流程,相比之下,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管理就粗放了很多,最终导致了挖掘机成品的差异。
产品装配工艺的标准化程度及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存在差异
国内一、二线挖掘机品牌制造商基本都引进了最先进的装配流水线,需要人工去完成的装配环节越来越少。在硬件方面,国产品牌和外资品牌在国内的组装厂差距不大,但是在装配工艺的标准化和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工程机械销售有旺季和淡季的区分,生产线的装配节奏也会随之联动。我们知道,质量和效率往往是成反比的,销售旺季由于厂家着急发货,需要装配工三班倒的生产,随之而来的还有质量检测环节的忽视。这就会导致不同批次的产品质量会有波动,个别产品在装配中存在的纰漏也没有被及时的检测出来,这样的产品最终流向客户,只会损害品牌的声誉。难怪有些客户买到残次品以后,会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更有甚者,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向厂家讨要说法。
不少厂家购买了高端的质量检测设备或者装配机器人后,实际的使用频率很低,只会在客户参观车间时象征性的用一下。实际上这些精密设备对于提高成品的质量和装配标准化有重要的意义,只不过考虑到生产效率或者设备使用习惯的因素,并没有利用这些设备。
一家企业的核心文化是以产品质量为重还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重,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家企业能否长期生存下去。质量保障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应该贯穿到每个制造环节中去。
外资企业新品研发环节少国产品牌新品研发周期过短
工程机械新产品从开始研发到最终投放市场,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主要过程:市场调研→立项及项目评审→样机设计及生产→样机测试及改进→小批量生产→客户检验→批量投放市场。这指的是一款能够成功打开市场的新产品的完整开发流程,假设中途哪个环节发生了问题,该产品有可能会夭折。
事实上,外资企业的新品研发较国内企业环节更少,中国市场上许多在售的挖掘机其实是在国外市场上验证了好几年的产品,只需要针对中国市场做一些不影响整体结构的改动即可下线生产。这些改动包括换装排放标准更低的发动机,以及驾驶室、智能化装置等方面的减配等等,使之更适应国内市场需求和降低制造成本。
而国内企业则要从研究国外标杆品牌开始,经过产品解构、仿制、试制整个流程,才能成功开发出一款新的产品。这个产品研发的周期,理论上应该是设定一个合理的时间,但是市场的需求变化很快,加上企业产品战略的需要,这个周期不得不被压缩的很短。据某国内品牌研发工程师反映,在他合理的工作节奏下,十五天能够完成的设计图纸,在项目进度表中只给了他十天的时间,所以他不得不加班加点的去完成这项任务。而且,这种工作状态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一种常态。
所谓欲速则不达,这种工作状态导致的结果是没有时间让研发人员去考虑设计的细节,或者组织同事进行反复的论证,最终的图纸会存在一定的纰漏。况且设计尺寸往往和装配尺寸会有差别,样机在下线后会发生某个部件装配不上去的现象,还需要有经验的装配工人二次修改实际图纸。最终的结果是,设计尺寸与成品尺寸不一致,产品设计缺乏标准化。
产品研发周期太短的情况还突出表现在参展的样机上。一方面,展会样机是有时间点约束的,因为参展时新机必须陈列在展会现场;另一方面,展会样机的精细化要求程度比普通在售设备更高。可谓时间紧、任务重,所以一些参展企业因为有的参展新机未能在展会前按时下线或精细化程度达不到参展标准,导致实际参展的样机与计划参展的样机有数量上的缩水。
随着国内挖掘机制造企业的逐步发展,我们可喜的看到三一重工等品牌在市场份额上首次实现了对外资品牌的超越。但国产品牌要想打破消费者对国产挖掘机的不信任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相信,有朝一日,将会有更多的民族品牌站出来,生产出性价比更高的国产设备,惠及终端客户。
责任编辑:David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