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后的思考:如何在激进商务政策下寻求生存
首先是渠道战略不同
我们都知道“渠道为王“的道理。卡特彼勒进入中国市场时,他们选择全球合作多年的四个经销商,共同开发中国市场。沃尔沃有25家经销商,每个省都有一个独家经销商,根据经销商的实力,给他们足够大的区域,确保他们能够赢利,从而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做好市场和服务。
国产品牌的策略却不太相同,追求更多的是市场覆盖率,很多品牌选择上百家经销商,有些区域还不是独家经销,形成人为的内部竞争,认为这样的竞争机制可以提升市场参与率和占有率,实际上却影响了经销商的赢利能力。
国外品牌的经销商少而精,强调与经销商的合作伙伴关系,你中有我,共同发展。他们政策稳健,关注经销商的风险控制和赢利能力;国产品牌的经销商多却不强,很多市场策略是从制造商立场出发,政策比较激进,关注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对经销商常常是软硬兼施。
沃尔沃收购山东临工时,曾经请世界著名的顾问公司贝恩做过一个调查,他们发现:低于一定销量的经销商,对品牌的贡献很低,如果没有足够的设备保有量和后市场占有率,他们也很难赢利和生存,在市场遇到波动时,将是最先垮掉的经销商。
墨西哥经济萧条期间,卡特彼勒帮助其经销商度过了难关,而其竞争对手的代理商都全军覆没;当经济情况好转时,卡特彼勒成了当地惟一的供应商。沃尔沃在经济困难时期也曾经注资帮助其北美的经销商。所以,在目前严峻的市场形势下,重要的是帮助经销商一起度过难关,并借机整合经销商的渠道,使经销商变得更强,负责的区域更大,提高他们的抗风险能力。
第二是理念
国产品牌很多都是销售主导型的企业,他们也强调服务,但提得更多的是服务态度和及时性,因为更多地是我们依赖用户,而不是相互依赖。客户关系管理理念中,希望建立一种新型的客户关系,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
如果国产品牌不改变对配件和后市场的态度,他们将很难摆脱营销商务政策中的“鸦片”,制造商和经销商就无法摆脱巨大的财务风险,很快就会面临无法可持续发展的境地。
2008年我曾经考察沃尔沃建筑设备在西班牙的经销商,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新设备的销售,还有公司的健康发展和风险控制。沃尔沃提出的经销商“吸收率超100%”的理念,即要求后市场创造的利润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大于公司的运营费用,这种看似“保守的”经营战略在欧洲金融危机显现出优势来,2011年他们只销售出20多台设备,可依靠后市场的赢利能力仍能够保证公司稳定的现金流,并且没有裁员。
在危机到来时,生存下去才是硬道理!这难道不值得中国的经销商借鉴和学习吗?
第三是配件
国外品牌在设计产品时就考虑到了后市场的服务,推向市场的设备都有完备的零配件图册,包括部件内部的维修零件,在线查询等。国外品牌与全球供应商签订严格的采购合同,有些甚至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供应商供给卡特彼勒和沃尔沃等公司的零部件,都必须打上卡特彼勒或沃尔沃的标识,同时不允许对外宣传自己是这些品牌的供应商,更不允许向其用户和经销商供应配件,避免冲击制造商和经销商的利益。
这些国外品牌刚刚进入中国时,常常由于配件供应不及时造成客户设备的停机,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这也曾经是国产品牌对外国品牌的“竞争优势”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多数国外品牌都改善了自己的服务和配件供应,对原厂配件的有效控制让他们的经销商从后市场收获了丰厚的利润,客观上也帮助经销商加强了客户关系的管理。
国产品牌则采取了不同的做法,设备推向市场时,设备上的零部件还都标着供应商的商标,零部件图册也不完善,只有零件总成号码,缺少二级维修配件。对供应商通常也没有限制,甚至鼓励供应商参与后市场的服务与配件供应,比如:装载机中发动机的服务和配件供应就外包给发动机厂的经销商。
这种做法的初衷也许是为了减轻制造商的服务压力,避免用户担心,其后果却是放弃后市场的利润,降低了用户对经销商的依赖,从客户关系管理上讲是极大的错误。因为在用户眼里,你只有耗散价值。当市场低迷时,经销商无法依靠后市场的利润来生存,很多经销商将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说起世界上工程机械行业的百年老店,卡特彼勒有110多年的历史,沃尔沃建筑设备公司180年,山特维克150年,阿特拉斯.科普柯140年……每家百年老店的背后都有他们精彩的故事。
2009年经历全球金融危机时,卡特彼勒、沃尔沃等跨国公司也遭遇大面积的亏损,可短短一年以后他们就扭亏为盈。中国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势要好很多,毕竟中国的GDP增长仍超过7%,可2012年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已经出现大面积亏损。在经历了2012年市场巨大下滑的波动之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需要更多理性的思考,拔苗助长并不符合经济规律,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本文原文标题为《4万亿之后的思考》,来自@老杰1960)
责任编辑:Dais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