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盛重工资本迷航:资本撬动资金密集型行业
此时,资本向熔盛展示了力量的一面后,更展示了无情的一面。曾经入股的投资机构选择撤出资金。2008年年末,熔盛账面上的现金余额约为4亿美元,若剔除2009年的生产原材料开支及运营成本,要向投资机构支付近3.99亿美元的款项,熔盛的现金已是捉襟见肘。最后是张志熔垫付了部分回购股权的资金,才保得熔盛惊险过关。
应该说这次不大不小的危机最后促使张志熔下决心让熔盛转型。按计划,熔盛会把散货船和油轮的生产重心转向海洋工程、油轮以及豪华游艇等领域,由传统领域转向附加值更高的海洋工程。这同时也意味着更庞大的资金投入。业内人士说“不烧几十个亿,打不好底子。”
依靠政府的补贴,熔盛成功在2010年前9个月获利11.47亿元,并以此二次重组上市成功,募资140亿港元。熔盛转型的资金需求还是在资本的扶持下一次性得到满足。
其招股说明书显示,熔盛计划将IPO募资的四分之一投入海洋工程及造船板块。不止于此,熔盛重工还计划将截至2011年上半年获得的全部净利润一并投入海洋工程领域。
如此巨额的资金投入,一方面确实大大加快了熔盛海洋工程板块的建设进度,但在另一方面,由于海洋工程板块产生回报尚需时日,熔盛宝贵的自有资金也被牢牢套在其中,最终为此后1 万亩再次来袭的资金危机埋下了伏笔。
危机叠加
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熔盛已是一艘巨轮。虽然航运市场下滑,熔盛新接船舶订单依然是国内第一。每天上下班厂区都是几万人头涌动,摩托车、电瓶车川流不息,需要政府在厂区内设置红绿灯,还要派交警指挥交通。但金融大环境仍是张志熔最怕触礁的“冰山”。
作为一个顺周期产业,造船业的荣衰始终与全球经济形势捆绑在一起。但根据造船行业的生产规律,大型货船从下订单到最终完工出厂,往往需要两年以上时间。为此,熔盛重工自2010年起就着力通过延伸产业链布局,强化自身“抗周期”的能力。
张志熔把目光投向全柴动力是有道理的。从产业链条上看,目前中国制造业最大的问题是“心脏”,即发动机的问题,车辆、船舶、飞机、工程机械都是,而这是整个产业链中利润最丰厚的一个环节。熔盛重工旗下熔安动力与全柴集团在产品结构和技术上存在的协同效应,有利于熔盛重工在工程机械领域获得更多低成本的发动机零部件供应,也有利于提升旗下熔安动力在高速柴油机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安徽是熔盛重工重要的市场区域。
于是熔盛于2011年4月,宣布斥资21.5亿元收购动力工程企业全柴动力,控制人全柴集团100%股权,以及以16.62元每股的价格向流通股股东发出要约。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收购事宜一再延期,全柴动力的股价也一路下挫,已比熔盛的要约收购价低出近四成。熔盛希望调整收购价,全柴集团予以拒绝,事情陷入僵局。直到全柴动力向江苏省南通市中级法院提出诉讼,要求“悔婚”的熔盛赔偿1637万元损失。
熔盛本来是为了抵御危机,结果却引发了另一场危机。何况,这次危机爆发的时间点,太不“凑巧”。
大爆发
全柴动力的发难,紧跟在2012年7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质疑张志熔内幕交易之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来自香港的WellAdvantage账户(实际控制人正是张志熔),通过瑞银证券和花旗集团,购入尼克森公司1430万美元股票。之后中海油正式宣布并购尼克森,后者股价开盘大涨, Well Advantage账户由此获利720万美元。
在美国证交会公布该内幕交易事件后,张志熔控制的两家上市公司熔盛重工和恒盛地产股价在随后的3个交易日内暴跌35%和15%,其个人市值短短数天内损失超过20亿元。
连续的重磅负面新闻曝光之后,熔盛更多的不利消息又被揭开。
比如造船业持续低迷,工厂仍在开工,但是上半年只接了两艘新船订单,“做了这艘还不知道下艘在哪里”。熔盛的一些客户也毁约或是延迟收船。“炒股炒成股东,造船造成船东”成为业内无奈的自嘲。
熔盛的资金链危机还在于需要支付巨额利息。熔盛一位财务人士表示“目前我们每年有将近20亿元的利息。”熔盛近两年获得的银行贷款比2009年翻了数倍,但是以短期贷款为主。如今这些贷款加重了熔盛的资金链困局。根据熔盛重工公布的业绩报告,其资产负债比率从2010年末的71%到2011年末的74%,这一数据还在进一步攀升。目前,熔盛负债总额已高达354.8亿元。
张志熔长于资本运作,管理方面似乎力有不及。据一位熔盛员工透露,2011年下半年在造船的分段厂区,出现分段事故,造成数目巨大的20吨分段错误,直接损失超过10亿元。紧接着在2011年底,因为长期拖欠供应商货款和外包施工队的工程费用,追债方联合起来围攻熔盛船厂。据员工回忆,当时“大群人在公司门口与保安对峙,险些酿成武斗,后来听说张老板亲自出面,把熔盛和旗下恒盛地产的不动产抵押融资,才缓过这场追债危机。”
风雨飘摇中的熔盛如何化解这次危机大爆发?张志熔会不会在资本运作方面有所动作力挽狂澜?熔盛重工方面表示一切尽在掌握。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熔盛重工专程邀请香港媒体前往如皋的船厂采访。低调的张志熔一反常态,亲自接待。
理想与投机的距离
不得不说,张志熔牵涉进“突击入股再突击卖出”这样手法堪称低劣的内幕交易之中,相当蹊跷。Well Advantage和其他涉案账户,从未买入或极少买入尼克森的股票,这次却实现极为精准地买入卖出,再加上本身与中海油的合作关系,引人联想之余又显得破绽太明显。熔盛也不乏有员工为之辩护,认为张志熔投资圈人脉甚广,完全没有必要亲自上阵。只有熔盛紧张的资金链似乎能为他的举动找到一个落脚点。
对张志熔的争论甚至还延续到他操盘熔盛重工的手法,以及创办造船企业的初衷。若说他在资本市场腾挪有道,却难摘媒体谐谑的“不高明的股神”的帽子,而且他一次次地靠资本运作做大了熔盛,也同时为日后的危机爆发埋下重重伏笔;若说他“玩”得很粗糙,又有细节表明他是个经验丰富的玩家。
比如张志熔对熔盛重工的股权控制,依赖于一个自下而上的由“中国境内附属公司—香港注册附属公司—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附属公司—开曼群岛控股公司”构成的复杂股权结构。张志熔通过一系列“左手倒右手”的资本运作以及这个近乎迷宫式的股权结构,成功规避了产业政策的种种限制,使熔盛系资产收益几乎全部流向海外主体。
这个精心构建的多层控股结构,亦使得熔盛系各业务板块间实现了清晰的条线分割,不仅在集团内部构建防火墙,防止单一业务领域风险的蔓延,亦为今后各家业务公司的单独分拆上市埋下伏笔。还有人认为,张志熔志在打造一个地产、造船两大板块互动的商业帝国。在熔盛背后,同属张产业的恒盛地产同期上市、同得政府补贴等消息若隐若现。
在商场上,理想与投机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用资本撬动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的做法,是对还是错?张志熔的初衷是出于实业报国还是出于商人对巨大利润本能的追求?恐怕他自己也难以回答。
责任编辑:Le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