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中国经济结构正朝着预期的方向转变

2012/11/05 08:54中国保险报

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当前宏观政策预调微调和结构性改革措施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中国经济结构正在朝着预期的方向转变。

报告称,中国仍处于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结构正在朝着预期的方向转变。当前支撑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报告也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外需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仍显疲弱,国内内生增长动力还需增强。

“在结构性及周期性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增长受到一定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报告称。

报告提出,下一阶段要把握好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风险防范三者的平衡,重在保持货币环境的稳定。

报告称,要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加强预调微调;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保持合理的市场流动性,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合理增长;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金融机构用好利率浮动定价权合理定价。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

责任编辑:Amanda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文章关键字经济结构 货币政策
相关阅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幕 部署2014年经济发展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0日上午在北京开幕。这次会议将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总结2013年经济工作,提出2014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重要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十分重大。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2014年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会议明确,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今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能够较好完成,为明年经济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以来,面对一度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持政策定力,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推出一系列创新性政策措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经济学家普遍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高于7.5%的预期目标,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将低于3.5%的调控目标,而全年新增就业900万人的任务在前三季度已提前超额完成。有关人士指出,在看到形势总体好的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明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环境仍不容乐观。世界经济虽然复苏进程可能会有所加快,但仍然处于深刻调整中,外需难以根本好转;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仍有待进一步夯实,经济的内生动力仍需进一步加强,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瓶颈、财政金融风险等突出矛盾仍亟待进一步消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之路还很漫长,还会经历阵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认为,明年经济工作最大的亮点在改革,以改革统领全局,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抓紧逐条细化、落实,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破解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以改革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以改革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以改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详细]2013-12-11 08:40

前10月全国财政收入逾11万亿元 同比增9.4%

财政部13日数据显示,受经济逐步回暖、贸易形势好转等因素影响,10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6.2%,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增长16.9%,增幅进一步回升。事实上,近几个月中央财政收入增幅呈逐步回升态势。财政收入增长主要是受经济逐步回暖、贸易形势好转以及一次性收入缴库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相对平稳(上半年增长13.5%、7-10月增长12.1%),扣除与房地产交易直接相关的房地产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的增收后,1月-10月地方财政收入增长7%左右。“财政收入回升表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逐见成效。”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表示,当前消费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体现在商业、现代服务业税收的占比提高,经济结构调整直接带来了税收增长效应。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胡怡建表示,随着经济逐步企稳,近几个月财政收入增势逐渐明显,这也为全年财政收入增长提供了保障。财政部预计,在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中央财政收入累计增幅将逐月提高,1月—10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已达1105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4%。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同比增长5.7%,仍低于预算目标(7%)1.3个百分点,完成全年预算任务仍然艰巨。从支出来看,1-10月,全国公共财政累计支出约10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逾9000亿元,增长10%。其中,中央财政本级支出16088亿元,同比增长4.1%;地方财政支出85952亿元,同比增长11.2%。尽管收入增速比不上支出增速,收支矛盾突出,但财政部表示,仍将注重落实好各项民生政策,努力保障民生等重点支出需要。财政部有关负责人称,今年最后两个月,要进一步加强经济财政运行监测分析,大力支持税务、海关部门依法征管、应收尽收,坚决制止收过头税,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详细]2013-11-14 09:03

传万亿投资下半年将启 基建将利好工程机械行业

2013年已然过半,“稳增长”仍为当前经济领域的核心议题。种种迹象表明,虽已不再如五年前的“4万亿”般高调,但新一轮投资潮却悄然涌动。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历来扮演着令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它是见效快、易于使用的“兴奋剂”,但若服用过滥,却又极易侵蚀健康肌体。 决策者努力从五年前的那场资本盛宴中吸取经验教训,本轮投资“以长带短”的政策思路清晰可见,即选择那些既能长期优化经济结构,又能短期起到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作用的领域,比如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铁路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和地铁公共交通建设等。值得一提的是,决策层已提出,将引导民间投资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 然而,要真正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进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目标,需要实在的体制性变革。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上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同样启动于经济低迷期,同样是面临重重阻力。但通过改革释放的生产要素,启动了中国经济的引擎并将红利延续至今。 如今,新一轮投资箭在弦上,新一届政府亦再次祭出改革大旗。但能否将投资与改革形成的“组合拳”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一切有待观察。 ——编者 投资又来了! 8月下旬,在各界为下半年经济走势焦灼之际,相关部委应对经济下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提交决策者讨论。《财经》记者获知,今年下半年开始,新一轮投资将陆续启动,总体投资规模达“万亿级”。 “新的投资拉动异常谨慎。”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决策者不再启用“N万亿投资”的概念,亦不会再现五年前一拥而上的“盛况”。 2008年11月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在短期内有效地稳定了就业和增长,但地方债高企、投资低效、产能过剩加剧等负面效应在随后几年越来越突出。也正是如此,对于新一轮的投资启动,决策者将更为关注有效投资和结构调整。 8月上旬,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谈及经济形势和下半年宏观调控时指出,要“继续发挥好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要保证有限的政府投资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徐绍史特别指出今后将扩大市场准入,破除民营企业的“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引导民间投资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 “稳增长”保卫战 中国的经济形势在2013年上半年经历了微妙而复杂的变化,下行压力增加是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显著特征。今年一季度,中国的出口数据光鲜,但后来被爆出数据不真实,深圳地区出现的出口“一日游”现象,到了四五月份被“打回原形”。5月份,出口仅增长1%,2013年上半年,出口对GDP的拉动只有0.1个百分点。 世界银行在今年中发布的报告中称,中国的高投资率可能无法维系,而如果投资在缺乏管理的状态下无序撤出,则会导致中国经济迅速减速,且如果投资回报率无法达到预期,很多发展项目的还贷将受到威胁,届时中国可能将被迫介入解决坏账问题。 7月30日,最高决策层召开专门会议,讨论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按照惯例,这种最高规格的经济形势分析会在每年的7月中旬和12月中旬召开,其中,7月中旬的会议将确定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基调和政策。 为了筹备此次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中央派出五个调查组,分赴各地调研。一位曾参与西北调查组的人士透露,地方最担心的是经济增速下滑,以及背后的质量、效益、就业和财政收入等相关问题。他表示,就目前的现实来看,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投资,都呈下降态势。“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是最重要三大投资领域,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速度在下降,房地产投资相对稳定,基础设施投资明显下降,不管是公路还是铁路。” 虽然对于中国经济的整体走向仍众说纷纭,但地方对经济增速下滑的担忧,已经通过调查组等渠道传递到中央决策层。 在7月中央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之后的政策表述中,“稳增长”被置于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调结构”“促改革”。 然而,“4万亿”殷鉴不远,新一轮投资将如何出手? 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一天以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部署,从“看不见”的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到“看得见”的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以及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都涵盖其中。同时,会议还将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额从年初的6500亿元,调高至6900亿元,新开工项目由37个增加至47个,并以中西部铁路项目为主。 此前不久,环保部亦透露,中国将投资1.7万亿元,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投入2万亿元进行水污染治理。#d1cm#page# 种种迹象表明,新一轮投资计划悄然启动。 “2008年的‘4万亿’投资是公开的,这轮投资没有公开说,但是,在悄悄地使劲。”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透露。 在中信证券等机构看来,中国政府“以长带短”的政策思路已然清晰,即选择那些既能长期优化经济结构,又能短期起到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作用的领域,比如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铁路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和地铁公共交通建设等。由于这些是关乎长远发展的项目,因此也被称为“定向投资”。 回暖迹象初显 刚进入下半年时,中国经济已有回暖迹象。 海关总署公布的外贸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进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7.8%,回升态势明显;此前的6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额出现双降,其中出口额出现了三年来最大跌幅。 8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7月份的经济运行数据。其中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同比下降2.3%,虽然这一经济先行指标并未摆脱17个月连续下跌的趋势,但跌幅已比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出厂价格环比降幅分别收窄1.4个和2.2个百分点。从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交易价格变动情况看,7月底大部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产品的交易价格比月初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这些皆与7月份制造业PMI略有回升的趋势契合。 8月22日,汇丰发布的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预览指数升至50.1,相比之下,7月份终值为47.7。这是PMI指数连续三个月徘徊收缩之后的首次反弹,并创下2010年8月以来最大升幅。 汇丰控股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新订单及产出回升拉动制造业活动重回扩张区间。受新业务和产值温和回升的推动,中国制造业增长已经开始企稳。 “预计随着棚户区改造、铁路投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IT基建的加快及小微企业减税等政策措施全面显效,未来几个月,经济将在目前企稳的基础上进一步回升。” 屈宏斌表示。 然而,新一轮的投资显然会采取“慢热型”驱动,五年前的狂欢场景不会再现。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刘立峰曾公开发表《对4万亿投资计划的回顾与评价》的研究报告。报告称,从2008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新增中央政府投资1.18万亿元,带动地方投资8300亿元,银行贷款1.41万亿元、企业自有资金等其他投资5800亿元。其直接效果是“经济增长实现V型反转”。在2009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跌入谷底6.2%以后,2009年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提升至7.9%、9.1%和10.7%。 “‘4万亿’之时强调‘出手要快’,要求旬报、月报、周报,恨不得各种项目一哄而上,实际上确实带来了无效投资。”一位当时参与“4万亿”研究决策的专家表示,新一届政府会借鉴这些问题。新一轮的投资是在下放审批权的改革推进背景之下,明确“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因此,本轮投资“慢热”的同时,将具有市场化特征。 “新一轮投资跟之前是有区别的,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这次讲有效投资。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来看,2008年那次是重点在于供给,但是这次重点是提振需求。”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告诉《财经》记者。 货币政策“不松口” 资金将是新一轮投资行动的最大障碍。 “从投资空间来看,基础设施投资还有很大余地。”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地方投资冲动强烈,但是投资能力有限。 按照事权划分,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主要由地方政府筹措。但在经济增速下滑、地方债务高企、税收收入下降的背景下,基础设施所需资金仍主要依靠土地出让收入,即卖地收入来支撑,这显然非长久之计。 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注意到,今年前两个季度基础建设投资的变化——二季度基建投资比一季度略有放缓。 在汪涛看来,基础设施投资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包括地方融资平台通过信托等从银行表外方式筹措了不少资金,加上上半年各地方卖地收入增长迅速,使得地方有更多资本投入基础建设。然而,此种状态并非常态,二季度开始放缓,基础建设投资并未明显变好,明显增强的是房地产开发投资。 今年前五个月,信贷增长迅速,处于不可持续的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和中央政府有意调整信贷增长,使之变缓,于是出现6月20日后央行突然断供,导致银行“钱荒”。“这一点我们认为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下半年也会继续实现。当然不会像6月份那样突然压得很紧。”汪涛对《财经》记者表示。#d1cm#page# 此前,市场普遍存在预期,经济形势一旦向下,高层就会动摇盘活存量、调整结构的决心,回到大肆投资的老路上来,随着新一轮投资计划浮出水面,货币政策亦会跟随性放松。 但现实给市场泼了一瓢凉水。8月19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发言,中国经济增长内在动力还很强,不会出现所谓连续性下滑的形势,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同时又能优化结构。周小川称,今年下半年仍将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有需要会做一些调整,但不会有大调整,只是“适当的、结构性”微调。 周小川表态的第二天,市场即做出反应,银行间拆借利率再次上升,这是自今年6月流动性危机平复后,又一次明显反弹。当天,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Shibor)全线上涨,隔夜Shibor上升45.1个基点至3.85%,七天Shibor上升33.6个基点至4.42%。 曹远征认为,与“4万亿”时“遍地开花”的做法不同,此轮投资稳增长的同时,“调结构”意味明显。货币政策的稳定,显示出高层的政策决心。 7月30日,信用评级机构标普发布报告,再次下调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至7.3%,此前的数值为7.9%。“这反映了我们对中国决策层调整经济结构决心的判断。”标普金融机构评级资深董事廖强说,高层对经济放缓的容忍度上升,意味着货币政策大幅放宽的可能性变小。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之下,新一轮投资计划的资金困局正在变成现实。 作为社会投资的主力,银行信贷投放在最后几个月放量的可能性不大。根据年初各家银行确定的年度信贷投放计划,今年全国银行系统新增信贷资金累计投放量约为8万亿元,与2012年8.2万亿元相比并无增量。而在各家银行年中会议上,也普遍未有扩大信贷投放的相关部署。 今年前七个月的统计数据显示,银行系统信贷新增5.8万亿元,同比增加3800亿元。更能反映社会资金供给情况的社会融资总额指标,今年上半年新增10.15万亿元,同比增加2.38万亿元,非银行融资更趋活跃。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测,下半年货币政策会增加灵活性、针对性和协调性。但市场普遍认为信贷总量不会有大的变动,全年会控制在8万亿元-9万亿元之间。 在具体操作层面,商业银行对风控的谨慎态度也压制了部分信贷需求。 “现在有没有现金流是硬性条件。”一位国有大银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说,“一些公益项目,即使银行参与,也仅限于其他服务而非贷款。”另外,在抵押方面要求也趋向严格,“纯信用贷款基本不发放”。 一位国有大行西部分行人士也表示,下半年会重点关注有明确政策导向的产业,比如棚户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等,“综合收益是首先考虑的因素,其次才是规模”。 由于资本压力、存款短板、授信集中度和不良率等监管指标,以及经营理念的变化,如果货币政策导向不转,商业银行短期信贷激增的空间并不大。 钱从何来 《财经》记者了解到,在信贷这一融资渠道受限情况下,中央有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重点通过地方债和企业债扩容,以及政策性银行支持来解决资金之渴。值得一提的是,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将成为此次投资的亮点。 近期,央行特批国开行1000亿元“软贷款”新增额度,用于支持棚户区的改造。棚户区改造被认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落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拉动投资、消费需求,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此次国开行“软贷款”与商业银行普通贷款的不同在于,可以作为项目资本金,“杠杆式”撬动更大规模的融资。其他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储备相关项目,并给予地方分行更多授权政策倾斜,以支持相关项目。 债市方面,作为新一轮投资的先锋,中国铁路总公司于7月和8月连续发行债券融资400亿元。就在此前的7月3日,国家发改委做出批复,同意铁路总公司2013年分期发行15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所筹资金全部用于哈尔滨至齐齐哈尔铁路客运专线等73个铁路建设项目。这意味着在剩下的四个月中,铁路总公司将密集发行剩下的1100亿元债券。 一位供职于国有大银行公司部铁路融资团队人士介绍,由于受授信集中度15%的限制,目前对铁路贷款新增难度较大,近年来债券成为支撑铁路建设最可靠的资金来源。债券融资占铁路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 曹远征认为,目前铁路负债率并不严重,主要问题是债务期限偏短,与长期投资错配。“未来可通过债务品种多元化,来改善当前负债结构并大幅缓解压力。” 但是,自今年以来债市动荡,需求萎靡,这为新债入市融资增加了不确定性。 除了重点企业的直接融资,地方政府发债亦为投资的蓄水池。#d1cm#page# 8月19日,财政部代发2013年第七期和第八期地方政府债券,利率均创下了历史新高。253亿元的三年期债券中标利率为4.29%,较上一期的同期限品种利率上升0.37个百分点。255亿元五年期债券中标利率为4.43%,上升0.58个百分点。利率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参与投标的资金倍数却跌至年内新低。 一直以来,银行皆是大型企业以及城投债的大买家。但今年的新情况是,银行对投资债市积极性在下降。 一位国有大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坦言,“我们很担心债券的风险,特别是信用债。”他透露,投资债券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拉生意,“如果不买一些,就拿不到承销的资格。而存款和咨询等金融业务也会受到影响”。 部分银行对于信用债的投资已执行“信贷标准”,需要会签授信部以及风险管理部等,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考虑。铁道债在银行投资中普遍划为企业债,但风险权重较普通品种下降,在资本占用方面也有较大比例的优惠。 与此同时,民间资本投资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有所放开,就在8月19日,国务院还出台了铁路投融资改革文件,以吸引民间资本。不过,业内人士普遍担忧,基础设施投资回收时间长,民间资本进入后亦难拥有收益分配权和话语权,致使其对于投资充满顾虑。 曹远征建议,铁路融资如要实现突破,需要改变铁道部撤消后仍然保留的铁路统一负债的模式。“零敲碎打而不是铁板一块,才能吸引民资改善资本问题。” “实际上,社会资金并不少,主要看铁路投资是不是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一位国有银行公司部交通业务部人士说,多元化的融资早已存在,吸引新资金进入的关键是如何分离公益性和盈利性两部分,既保证公益服务,又能真正增加铁路本身的盈利性,比如票价定价机制怎样放开。 “目前,银行对铁路的融资基本维持此前铁道部的政策,利率和额度都未有大的变化。一切还要看进一步的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细则。”上述人士说。 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方面,地方也开始探索。近日,武汉市出台文件,鼓励民资参与公路、桥梁、隧道、水厂、污水处理厂等的建设。北京市发改委亦表示,将把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综合交通枢纽、污水处理、固废处置和镇域供热等六大基础建设领域列为试点,拟推出126个项目,引进社会资本1300亿元。 “改革引擎”需启动 《财经》记者获知,在逐步实施投资拉动和结构调整的同时,决策层出于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的考虑, 也在酝酿启动实质性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位接近国家有关部委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即将在今年秋季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其中准备较为充分的财税、金融、能源等领域改革有望率先启动。 2013年3月,国办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减少和下放一批投资审批事项,并列明取消审批的投资项目。5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2013年的“经济改革清单”。刚刚履新的政府,率先推动的是机构和审批权改革。“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这也是改革的方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称。 上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前后,是经济新政策发布的第一个“密集月”。7月下旬起,国务院先后推出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营改增”试点扩至全国、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和改革举措。8月21日,李克强再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取消和下放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之后,防止其“反弹”的严控措施。 在7月9日召开的部分地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也把改革与“稳增长”“推动结构转型”并列讨论,并指出“加快行政管理、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上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于经济低迷期,同样是面临重重阻力。但通过改革释放的生产要素,启动了中国经济的引擎并将红利延续至今。如今,新一轮投资箭在弦上,新一届政府亦再次祭出改革大旗。 改革能否真正“壮士断腕”,投资与改革的“组合拳”能否再次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一切仍有待观察。[详细]2013-08-27 08:54

人民日报聚焦新一轮投资热:与当年四万亿不同

为缓解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投资将在稳增长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近日称,中国投资需求潜力依然巨大,支撑投资增长的基础比较稳固,全年投资有望保持稳定增长。他透露,下半年,国家将采取多方面措施,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有关专家指出,新一轮投资更加注重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不是简单地为刺激经济打一剂“强心针”,而是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可持续性发展。与当年“四万亿”不同 一段时间以来,大家有点谈“投资”色变。然而,事实上,今年以来,投资较好地发挥了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据徐绍史介绍,今年投资保持平稳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比去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增速总体比较稳定。民间投资增速快于同期整体投资增速,增长23.4%,占比持续上升达63.7%,比年初提高2.3个百分点。 人们对“投资”心有余悸,与当年“四万亿投资”的负面效应有关。专家指出,相比“四万亿”,此轮投资定位更准确,目标更明确,更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未来可持续发展。 “当时四万亿投资是应急,有些项目没有充分论证其可行性和风险性,而且政府行政干预过多,造成了投资效益不太高,有些还加剧了经济结构的扭曲,加剧了产能过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此轮投资是通过增量资金投入,带动资本的存量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政府不再大包大揽,其资金只是起引导作用,更多的是把投资机会让给了民间和市场。 据了解,新一轮投资重点明确。徐绍史说,要保证有限的政府投资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主要包括:“十二五”规划明确的重点建设任务,棚户区改造及市政配套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具备建设条件的能源项目,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 有重点有选择不一哄而上 新一轮投资是否会造成新的浪费和产能过剩?专家指出,如今的投资都是在补短板行业和历史欠账,不会造成浪费。同时,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有助于提高投资效率。 新增投资不会“撒胡椒面”。徐洪才指出,很多新投资是在补短板,如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铁路投资、大中城市城际铁路和地铁建设,这些投资能改善人流和物流效率,改善民生,也是低碳绿色的投资;还有的投资比如宽带建设等,有利于新的消费热点形成;再比如地下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城镇化和环保建设。 “以上投资是有重点的,有选择的,不是一哄而上,也不是投向产能过剩和高污染的重工业。”徐洪才说。 政府在投资中从主角转变为引导、服务和监管的角色,也让新一轮投资具有了新意。徐洪才表示,政府简政放权,改善服务,加强监管,降低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成本。 “只要政府不再大包大揽搞投资,交给民间企业去干,我国可以实现高投资率和投资效率提高并存。”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微博]说。 未来要加强项目风险管理 对于未来投资,徐绍史透露,下一步国家将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激发投资潜在活力,提高投资效益,促进投资平稳健康增长。 徐绍史介绍说,一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出台经修订的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最大限度地取消和下放核准权限;二要继续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督促地方、部门推出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的重大项目;三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大力发展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四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公用事业等领域;五要建立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 专家指出,投资要更加科学合理,要挖掘投资的内涵——发展、质量、效益。 徐洪才提醒说,未来投资要加强对项目的风险管理,加强对政府预算的硬约束,强化问责制。同时,在投资时,要避免盲目性,多考虑投资的综合效益,多考虑政府转变职能和促进各项改革事业的推进,不是单纯为投资而投资。[详细]2013-08-14 09:39

2013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促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20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2013年将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来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将落在以下方面: 其一,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支持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清理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减轻企业负担。 其二,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突出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公共文化等的支持力度。增加农业水利的投入。促进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等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镇化建设。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其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保障科技重大专项顺利实施,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等,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支持实施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林业补贴政策。 其四,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财政绩效管理,强化财政监督制衡,提高预算公开性和透明度。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金融风险。[详细]2012-12-23 20:31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现代(江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现代工程机械事业本部总部位于中国上海,生产和销售包括履带式挖掘机、轮式挖掘机、迷你挖掘机在内的多种建设装备,并不断研发满足未来的新装备。现代工程机械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秉承“品质至上,客户至尊”理念和钻研创新精神,凭借现代重工世界500强的先进的技术、可靠的产品质量、完善的销售网络、优质快捷的售后服务和灵活的金融支援,与经销商、用户实现共赢!现代挖掘机在中国市场累计销售十几万台,已经成为适合中国工程建设市场的装备,深受经销商和用户的认可!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