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十年: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2012/09/19 09:02人民日报

谁也不会怀疑,中国已是响当当的工业大国。

十六大以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在22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我国有7大类行业全球第一,水泥、汽车、家电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全球居首。尽管2008年起持续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中国工业企业规模仍然快速增长。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工业已不再满足于规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由大到强。十年砥砺,中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着重发展,尽管经济运行形势曾跌宕起伏,尽管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中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力争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院长曹先军不会忘记,虽然中国早已是世界化工大国,但用途广泛的重要化工产品有机纤维芳纶Ⅱ一直依赖进口,诸多制造领域因此受制于人。2011年5月,凭借16项核心专利技术,曹先军带领中蓝晨光造出了中国自己的芳纶Ⅱ生产线,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在有机纤维领域曾经的尴尬,是我国高端产品研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弱的一个缩影。虽然,我国有220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和石油化工装备的80%都不得不依靠进口。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中国工业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全力推进自主创新。过去10年,中国技术创新成果丰硕。

2004年全国装机的风电设备中,进口设备占90%;2010年,这一比例调转了过来,国产设备占了90%。

2005年,按产值计算,我国机床数控化率为36%;经过持续技术改造,到2009年已提高到52%,提高了16个百分点。

10年间,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创下了7062米的下潜纪录;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九号飞船顺利载人交会对接;飞腾1000国产中央处理器芯片在“天河一号”上得到验证和应用;我国自主研制出65纳米介质刻蚀机,比世界上最先进设备的芯片单位投资产出量高35%—50%,成本降低30%—35%;我国提交的TD—SCDMA和TD—LTE技术提案先后成为国际3G、4G标准……

技术创新,带来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例如,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中约有40%的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化纤差别化率由2005年的31%提高到了2009年的42.7%。

技术创新,促进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推动了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如今,CAD、产品数据管理(PDM)等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中得到普遍使用,制造执行系统(MES)、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等自动化控制技术已大量应用于生产流程控制,多数大中型企业都采用ERP、供应链管理(SCM)等信息管理系统。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已基本实现了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和ERP的集成应用。

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200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比增长44.1%,2004年增长43.1%,2005年增长24.1%,2006年增长35.8%,2007年增长39.2%。2008年,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仍然同比增长了12.5%,2009年继续增长13.0%,2010年,在经济刺激政策和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作用开始显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幅高达53.6%。2011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4.4%。

责任编辑:Daisy

文章关键字中国制造 装备制造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