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首页 > 《今日工程机械》营销 > 封面文章 > 正文
热门: 挖掘机大全 产品疯狂促销 用户都在看什么

中国工业现有体制的形成与格局

www.d1cm.com2013/12/31 09:42来源:第一工程机械网作者:《今日工程机械》郑贤玲

改革的第一阶段(1978-1983年)中国工业的最大变化是:市场机制的建立选择了轻工业特别是加工贸易业务的发展,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三资企业” 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中国长期以来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得到了一些改善,但国有企业自身的性质和经营模式并没有发生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1983年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国家对国有企业推行“利改税”的改革,企业承包一定份额的利税,并建立了企业 经营盈利目标。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成为传统国有企业改革重要的转机。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并提出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的“两权分离”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大中型企业实施承包经营。1987年底,全国预 算内企业承包面达78%,大中型企业达80%。

承包后的国有企业有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但产权关系和政企不分的现实问题依然没有改变。企业不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有企业私有化依然不合法,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重工业企业与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方向背离,企业经营的困难进一步显现。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十三大还提出建立合理价格体系、实行政企分开、 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针,但依然施行的是“按劳分配”,只承认国有企业有经营权,不承认国有企业作为法人应该享有法人财产权,认为劳动力不是商品,土地、矿 山、银行、铁路等一切国有企业和资源也都不是商品。

改革的第二阶段(1983-1992年)涉及到工业企业的市场地位,实施了经营承包责任制;但由于传统国有企业存在市场供需矛盾与中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矛 盾,而且企业追求盈利,出现了很多短期行为,如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减少设备折旧、压缩研发开支等;由于产权不清,承包制甚至导致了一些国有资产侵权行为。 这一阶段,国有企业总体上是在市场需求不畅的情况下实施改革的,也因此导致了改革矛盾的深化和改革的艰难。

图1:中国工业发展的3个阶段

图1:中国工业发展的3个阶段

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明确工业企业产权关系

改革并不顺利,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引发了“姓资”还是“姓社”的大讨论,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才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同年,党的 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试点开始,从原来单一的“按劳分配”过渡到“按资分配”与“按劳分 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1992年,全国各城市经批准建立了近400家股份制试点企业,全国股份制企业达到3700多家。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决定》规定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充实和发展了“两权分离”理论,提出了国企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股份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

改革的第三阶段(1992-1998年)是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深水阶段,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得以建立。这一阶段,市场调节对工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 用,国内需求与国外贸易增长,民营企业与三资企业迅速增长,快消费品和一般贸易品得到快速发展,中国轻重工业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得以缓解。

(责任编辑:Leon)
  版权声明:本文系《今日工程机械》杂志独家授权第一工程机械网发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杂志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热线:010-64866846 E-mail:news@d1cm.com
热度排行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