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处境艰难,煤矿亏损面持续扩大。山西、内蒙等产煤大省(区)先后出台地方政策扶持煤炭企业,黑龙江、河北等地则加快结构调整,上大压小。
煤炭行业周期性产能过剩严重,行业、企业该如何应对?《第一财经日报》日前专访了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田会。
田会长期在煤炭行业工作,先后在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担任领导职务,几十年一直与煤炭打交道。
他认为,煤炭行业黄金十年已经终结,煤炭行业短期内不会走出产能过剩的阴霾。在相当长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
煤炭首次融入国际市场
记者:去年进口煤炭达到3亿吨,今年以来进口煤炭仍不断增加,你认为这将如何影响国内煤炭行业?
田会:我认为国内煤炭行业目前面临两个最紧要的问题:一是国内产能周期性过剩的压力;二是首次融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
过去,煤炭的产业政策是立足国内、保障供给,煤炭行业并没有参与世界市场竞争。
前几年,中国能源需求量突飞猛进,各国都知道中国缺煤,印尼、美国、澳大利亚的煤炭大量进入我国,但国外的产能在我们的规划之外。
目前,多种因素推动统一的国际煤炭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决策要在国际背景下思考问题。进口煤对沿海冲击最大,原来国家规划都是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现在国外的煤炭横跨太平洋而来,将阻击中西部的煤炭供给,这势必改变国内煤炭供给格局。
记者:你对国内煤炭行业的前景有什么看法?
田会:我判断未来五年,煤炭行业走不出产能周期过剩的阴霾。
长远看,煤炭行业前景决定于四个因素:经济增速对煤炭行业影响最大;其次是经济结构,第二产业是用能、用煤大户,经济结构调整效果影响煤炭未来;第三是能源结构,鼓励发展新能源和清洁生产,但不足只能由煤炭填补;第四是能源安全。在相当长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这一点不会改变。
政府要做好“三件事”
记者:行业不景气是产业整合的良好时机,你认为煤炭行业的重组整合会向前推进吗?
田会:我认为煤炭行业势必重组,煤炭应该形成寡头竞争,最好形成8~10家大型企业。要遵循扶优扶强的原则,这样可以在能源领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减少资源浪费,保证生产安全。剩下的大型企业,不一定是国企。
记者:煤炭是很多地方的支柱产业,煤炭整合是否会遭到地方政府抵制?
田会:不会,因为安全要求不断提高,地方政府推动整合的积极性很高。
产能过剩环境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抓三件事:一是提高产品标准,淘汰落后产品,应禁止劣质煤(包括褐煤、高硫煤)进口和出省;二是关闭小煤矿;三是规范国有企业行为。
记者:最近各地出台的扶持煤炭行业的政策,你怎么看?
田会:最近地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分两类:一类是清理不合理税费;另一类是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前一类应当大力提倡,后一类有违市场规则,当然在目前环境下,地方政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首先,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必须这样做。
其次,在经济形势转差时,国有企业会遇到更大麻烦。这是由于国企目标非唯一性决定的,国企除了经济指标还承担了过多社会责任。地方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必然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国企不出乱子。
直至今天,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不是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它们社企不分、主辅不分,业绩考核非目标唯一性决定了国有企业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另外,国企的国有产权不能自由流动也给重组带来障碍。国企的机制不灵活造成经营不灵活,行业不景气也只能顶着。
因此地方出台的扶持政策除清税费外,更应尽快实现煤炭企业的社企分离、主辅分离,使其成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