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 正文
热门: 挖掘机大全 产品疯狂促销 用户都在看什么

工程机械产能过剩危机 需防范GDP导向

www.d1cm.com2013/07/04 09:21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

6月工程机械板块继续跑输机械指数及大市。6月份工程机械指数当月累计下跌21.2%,同期机械指数、上证综指、沪深300指数分别累计下跌18.%、12.8%和15.4%,工程机械指数大幅跑输大盘及行业指数。

据了解,自去年底工程机械陷入低谷后一直未曾恢复正轨,紧接着又遇上银行“钱荒”的困境,在如此环境下,工程机械厂商为了完成销售业绩,通常采取降低首付款甚至零首付的方式来吸引用户,更有厂商铺货给代理商,无偿给代理商用,疯狂制造销售业绩,但到最后非常非但没解决企业困境,反而造成工程机械产能过剩,建筑商及矿山拖欠拒付租赁工程车主的机械使用费,导致大批量坏账产生。另外,由于国内外经济减速,需求萎缩而产能无法及时退出,也是导致产能过剩的另一个原因。

产能过剩,竞争加剧

工程机械行业整体上表现为产能过剩。以挖掘机为例,据统计,中国挖掘机生产企业的规划年产能约60多万台,但2012年全年的总销量还不到12万台,而挖掘机市场的年销量预测到2015年也就15万台左右,僧多粥少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恶性竞争。

中投顾问机械行业研究员段嘉宣表示,大企业集中度不高,并且在过去高速增长期间,依靠粗放式的产能扩张扎堆中下游领域;而中小企业则依靠代工生产等方式放大产能扩张规模。另外,产能过剩也表现在国内外经济减速,需求萎缩而产能无法及时退出。

企业在前期采取“跑马圈地”的粗放的经营增长方式进行产能扩张,从而导致行业间竞争加剧。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日增,同时矿山的投资增速也逐步放缓,导致市场供需失衡,并且房地产商以及矿山自身的资金状况也堪忧,最终产生了大批量的坏账。

近几年,工程机械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眼下市场资金极度紧张,A股暴跌,投资者信心也遭受重创。在国内实体经济本已萎靡萧条之际,制造业融资难、民企融资难等问题是否再度升级?由于前期的盲目扩张导致工程机械企业产生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如果此时企业收缩战线则一方面是意味着将失去前期通过“自残”获得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则有可能丧失此次良好的转型机会。

经济放缓,工程机械复苏任重道远

自年初工程机械发出回暖信号以来,复苏道路一直波折不断。而市场经济大环境增速放缓,也给复苏带来了一定压力,在加上城镇化建设尚未完全启动、社会资金收紧和对外出口形势严峻等诸多问题,导致工程机械复苏之路任重而道远。

一直以来,库存量庞大、产能过剩是压在各大设备生产厂家心口上的一块巨石,特别是在国内市场仍不明朗的时期。而国内工程机械企业的盈利空间现状,却是被不断压缩,特别是单个产品销售净利润的减少,而后市场的盈利,将决定主机企业的盈利与否。因此,后市场是否是企业盈利的主体,是衡量一个国家工程机械市场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尺、是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利润的,而我国工程机械企业要想加速完善健全自己的后市场建设,技术革新将是关键的一环,因为只有更多的创新设计和技术专利才能提保障后市场盈利,特别是针对于工程机械的零部件方面。因此要实现企业更好的盈利模式,就必须依靠提高后市场的盈利减少对新机销售的依赖。

国内环境欠佳,国外市场如何呢?业内人士曾表示,现在是中国设备制造企业走出去的最佳时刻,一方面,中国制造的设备无论技术还是质量比过去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完全可以满足出口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海外投资建设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内施工单位走了出去,到海外承接各种工程项目。

然而,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地复苏,但增长的动力不足,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经济体需求疲软,结构调整缓慢,能源价格上扬。对我们而言,外部需求萎缩已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继续维持机械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也不再可能。

另外,由于南方很多地区下半个月进入雨季,销售出现比较大的回落,北方地区的矿山需求没有太大好转,部分地区的矿山由于安全事故进入停产检修。各地基建项目也未见大规模启动,各地政府对于投资基建态度比较谨慎,开机率出现同比下滑。加上钱荒的到来,银行必然会减少放贷的金额,而用户购机时做银行按揭会越来越难,批的时间会越来越长了,这将会导致原本具备还款能力的信用客户成为工程机械企业的新风险。

因此,在内忧外患的现状下,国内工程机械企业首先应立足于扩大内需,守住自己的市场,与此同时,在走出去投资兼并时要谨慎、理智、科学、安全。企业在结构调整中,还应加强自主创新,攻克高端制造,既替代部分进口,又促进出口产品由中低档向中高档提升。确保传统出口产品保持市场份额,从而稳定产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不论市场环境如何恶劣,保持一颗发展的心态也同样重要,工程机械市场复苏之路任重道远,还需众行业企业共同发力。

反思:“GDP导向”让装备制造业产能过剩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话题已谈论多年了,但实践中的效果不值一提。应该说,在一个主要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宏观环境中,企业的投资性扩张才是能够与之相适应和匹配的。

丘吉尔曾经说过:“美国人总是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但都是在把能犯的错误都犯完之后。”但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在面对转型这一课题时,仍陷于迷惘之中。

近年来,装备制造业由于产能过剩而导致的行业竞争加剧的现象一直非常突出。产能过剩影响了中国的许多行业,包括工程机械、化工,钢铁和可再生能源这样的新兴产业。汽车行业也好,工程机械行业也罢,都已经出现了不少过度竞争的情况,比如超低价销售、零首付政策等等,已经严重影响了整个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健康和正常的市场秩序。装备制造企业的这种外延式扩张,在消耗掉大量资源的同时忽略了内涵,我国的装备制造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行业内普遍呈现出“肌无力”的病状,而技术“空心化”的局面依然如故。

企业要发展,行业要消除病灶,具备核心竞争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行业的增长方式。在这一点上,业界普遍形成了共识。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生态环境决定了适者生存的基本原则。不同的增长方式是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一种选择。有怎样的发展环境,大多数企业就会选择能够相匹配的发展模式。如果外部环境没有大的变化,企业可以轻易地廉价获得生产要素,环境成本中的一部分可以外部化,利润还在增长,无论是装备制造行业还是企业,谁也不会平白无故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不会冒险搞技术创新。而这种增长方式生命力之所以顽强,显然不是在市场化为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形成的。

时下,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GDP仍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地方政府很容易将对GDP增长的诉求,转嫁到对督促企业规模的膨胀上。工程机械产业之所以存在低端产能普遍过剩的状况,事实上与地方政府所起到的推手作用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转型与创新这种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的内容,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显然是远水难解近渴。基于此,紧紧围绕装备制造业上大项目、新项目,自然而然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热衷、偏好的选择了。

应该说,体制机制问题不解决,装备制造产业没有前途。显而易见,突出效益原则是产业转型的前提。对于那些国有的装备制造优势资源,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处置方式,没有一个得以不断优化其功能的机制,产业转型很可能就是一句空话。

(责任编辑:Winnie)
分享到:
向本网编辑提供资讯线索 热线:010-64866846 E-mail:news@d1cm.com
热度排行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