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在四五点间,巨舰瓦萨(VASA)倾覆沉没。”1628年8月10日,古斯塔夫二世统治瑞典期间,一艘辉煌的战船沉没于她的首航。
彼时,工业革命远未开始,山特维克公司也尚未起家。三百多年后,瓦萨号被发现,她几乎完整无损地立于海底,后于1961年被成功打捞。
提及她是因为近400年后,这艘昔日沉轮与山特维特公司发生点关系:“如果不更换严重绣化的船栓,瓦萨号有可能崩塌。”于是,通过招投标,瓦萨博物馆选择了山特维克为其更换船上的近5500根不绣钢船栓,历史因此得以连接未来。
目前工程还在进展之中,每天更换约三根船栓,整个工程需要持续近十年。该工程项目经理开玩笑说:“选择我们,可能也是看重我们的历史吧,因为我们提出的保质期是100年,他们显然希望到时如果出问题还可以找到我们。”
虽然没有瓦萨号的历史那么长,但成立于1862年的山特维特也已走过150年,算是世界上较为长寿的公司之一。公司创始人为瑞典人Goran Fredrik Goransson,他的起家技术为转炉炼钢。
当年这套炼钢技术购买自正轰轰烈烈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Goran的创业故事几经坎坷,甚至还带着梦幻色彩,那个“more air, more air”(为炼钢炉增加更多的空气)的梦让他最后试产成功。
起家时的那栋黄色小楼目前依然完好,而跟中国许多大型钢矿企业一样,随着公司的发展,这个离瑞典首都斯哥德尔摩近两个半小时车程的厂区也已发展成为一座小型城镇,名曰山特维肯市,只不过它比中国的重工业城市要宁静并小得多。
在山特维肯,一位在公司工作超过42年的讲解员花了一天时间,让我们认识了山特维克的过去以及充分理解了他对那座小镇的深厚感情。展览室所在那栋红色的小楼是山特维克的前总部,是的,山特维克的总部刚刚搬走,如果我们早两周去,那就还是公司现总部。
新总部位于斯德哥尔摩唯一一处只用英文名字命名的建筑群世贸中心(World Trade Center)G座6楼,“迁都”一事是现任山特维克集团总裁兼CEO Olof Faxander所决定的,他告诉我们,总部搬迁面临着很大阻力,但从公司全球化发展层面看,不得不搬。
他认为想把国际化的领导团队吸引到公司来,在山特维肯小镇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要推进公司向国际化迈进就必须搬迁。而由于近年也正值公司高管退休潮,正是搬迁的好时候,Olof也正好借此改革公司的顶尖管理层,引进了第一批外国人进入执行管理团队。
目前,山特维克已有三个非瑞典籍的高级经理人,而分设于全球的各个分公司也开始启用当地高级经理人,这其中就包括山特维克中国公司的总裁张志强。
现年42岁的Olof是去年才加盟山特维克的,他不忌讳新官上任必须对公司做出一些改变,他认为“永远的应对情况而变化自己”正是山特维克能有150年历史的一个重要原因,上任之后,除迁“都”之外,他还把集团的事业部由原来的三个调整为五个,包括山特维克机械加工、矿山、工程机械、材料科技以及创投部。
他举了一个例子,目前山特维克最大的业务部门矿山机械15年前根本就不存在,而是因为收购了汤姆洛克后才发展成为一个全新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