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郎咸平教授在南京有个讲座,本人有幸去学习聆听他对中国经济的一些见解,据他的经济团队的调查,中国的产能过剩的比例高达65%左右,而我们的邻国日本在战后也经历过这样的产能过剩阶段,产能过剩的比例为35%,日本前后用了10年的时间得以消化,我国地域广袤,各地发展及不平衡,市场容量比日本大得多,保守的估计消化这次产能过剩的时间3-5年,这绝非危言耸听,所以我们的生产厂家和代理商朋友对本轮的调控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准备打一场持久战。等这轮调控结束,估计有的生产企业和代理商已经不复存在啦,因为中国的工程机械市场无需那么多品牌和那么多代理商。
那么,2012年真的是工程机械的末日吗?突破口在哪里?
让我们静看市场变奏,仔细分析,外需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现在欧盟都在寻求中国的救助呢,中美之间贸易摩擦不断。那么只能靠内需。内需中消费是一个比较平稳的部分,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一般也不作为宏观调控的直接对象,剩下的就是投资。对于政府而言,产业性投资一般并不是政府的职责范围,剩下的就是基础设施投资了。通过国际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已有一定改善,但是总体上依然十分落后。不论是大中城市,还是全国范围内,我国的公路、铁路、地铁密度,都远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以及主要发展中经济体,还有好几倍的提升空间。全国各大城市,甚至县级城市,普遍存在的拥堵病,是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最生动的说明。刚刚发生的北京"7·21暴雨灾害",以及各大城市此起彼伏的内涝,清晰地告诉我们,城市的"内功"欠缺太多。这些看得见的需求引导的投资,应该不会太错,既方便了生产生活,还能降低各种交易成本,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西等国先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与基础设施落后有很大关系。
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之外,还需深化改革,为长期的经济发展积蓄制度能量。已经发生的汇率机制改革,刚刚开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争论、试点已久的土地、户籍制度改革,虽然都不尽如人意,但是毕竟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