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业绩要“有机增长”还是“无机增长”?

在制造商的“加法”与代理商的“减法”之间,企业应该怎么做?做“加法”和做“减法”需要的是什么?

2018年的端午节,我们全家回浙江江山扫墓,这里是妻子的祖籍,也算是一次认祖归宗之旅。妻子的祖爷爷是清朝的建威将军蔡福谦,曾经在光绪元年(1875)作为钦差大臣左宗棠的副将去新疆平定叛乱,他曾被左宗棠收为义子,在蔡家宅院的正厅之上,悬挂着左宗棠书写的一副楹联:“从古爱人须学道,自来明善可诚身。”这次江山之行还专程去祭扫了蔡福谦将军的墓。

在江山一共停留了两天半时间,每顿饭吃的都是叔叔自己种的绿色蔬菜,百分之百的有机食品,与城里商场购买的蔬菜完全不同,从地里采摘到餐桌食用还不到一个小时,味道非常好,饭菜的味道总能勾起我儿时的回忆。

食品要有机,企业的业绩增长要“有机”还是“无机”?

食品要有机,企业的业绩增长要“有机”还是“无机”?

我们应该追求“有机”还是“无机”?

有机食品是当下非常时髦的一个词,有机(Organic)即含碳的,不使用化肥、自然生长的意思;与之相对的是无机(Inorganic),指除碳酸盐和碳氧化物外不含碳原子的化合物,使用化肥干预植物生长而获得的结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数量越来越多,解决温饱问题就成了人类面临的一大考验。科学家通过发明化肥和农药成功地让粮食和蔬菜的产量翻了几翻,基本上消灭了地球上的饥荒问题。但与此同时,人们碗中的食物也悄悄地从有机变成了无机,口感和营养均不可同日而语,大米没有大米香,蔬菜少了蔬菜味。

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度过了生存需求的初级阶段,可是人们仍然在大规模地生产那些口感糟糕、不健康的“无机”粮食、蔬菜和水果,主要原因还是出于经济利益。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只有自动化和大批量的生产才能有利可图,而农药和化肥保证了在各种自然条件下农作物的产量。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可财富的增加并没有让人们感到更幸福、更满足,相反却让很多人变得更焦虑、更贪婪,很多人希望赚更多的钱,还要以最短的时间成为亿万富翁,人的耐心变得越来越差,如果以幸福感来衡量人们生活的质量,那么时代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人类总是想方设法用人为的手段来加速自然生长过程:施肥来提升粮食和蔬菜的产量,用膨大剂来增加水果的个头,用人工饲料来养猪以提高生长速度,甚至降低首付款来增加市场需求!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越来越多,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却越来越少,自信心的膨胀与日俱增,似乎自己就是地球的主宰,用越来越多的人工手段来制造食物、调控经济、干预市场、改变规律,似乎一切都可以人为操纵,难道是因为我们吃进去的“无机”食物太多了?

人类真的能干预自然和经济?

“有机”的概念不仅存在于食品中,工业领域同样存在“有机增长”(Organic Growth)与“无机增长”(Inorganic Growth)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2008年四万亿的经济刺激就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干预行为,人为地放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导致短时间市场极其火爆,每家制造商的产能都出现了严重不足,全行业都在扩大投资、提高产能。而几年之后当市场回归理性时,产能过剩就成为必须面对的结果。2020年的新冠肺炎,让很多国家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经济刺激,货币增发,大水漫灌,其不良后果将在几年之后逐步显现出来。

20世纪80年代,一群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就不断地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他们的主张逐渐地被英美等国政府所接受,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事实上,不干预就是鼓励市场充分地自由竞争,以便创造出更加健康的“有机增长”。

“有机增长”就是企业致力于提升客户忠诚度、员工参与度及客户价值,通过提升产品质量与增值服务创造良好的口碑,从而扩大市场份额,获得销售及利润的自然增长;“无机增长”则是指企业通过人为干预而取得的增长,企业通过大规模的并购、广告促销、大幅降价、降低首付款、非理性以旧换新、终身免费服务、延长质保期和牺牲后市场等手段来增加销量。

企业莫要倒在“无机增长”的路上

企业莫要倒在“无机增长”的路上

“无机增长”多数只是昙花一现,企业却需要很多年来消化其造成的不良影响。为了消化过剩的产能,企业不得不采取惨烈的价格战手段,赠送配件、延长质保期、终身保修、甚至零首付等激进做法增加销量,期望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把未来的潜在需求提前释放出来。这些揠苗助长的市场行为吸纳了不少低端“投机客户”,很多制造商和代理商都为自己的急功近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少企业还倒在了发展的路上。

回首往事,我们发现人为干预的“无机增长”给市场带来的破坏,不亚于“无机食品”给身体带来的伤害。我的脑海里常常会浮现出两个问题:外国成熟代理商如果遇到中国这样的火爆市场,能多赚多少钱?中国代理商如果置身于国外这样的低迷市场,有多少家能生存下来?对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常常让我惊出一身冷汗,因为中国市场不可能一直高速增长,当市场饱和之后,代理商该靠什么生存和发展?中国代理商准备好了吗?

制造商的“加法”与代理商的“减法”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毁灭的种子是什么?第一个就是繁荣本身。”近几年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又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这让许多制造商又开始大脑充血,久违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又成为他们的主要绩效指标,有些厂家把市场划分为几个“战区”来争夺占有率,主管负责人立下军令状,即使设备销售不赚钱也逼着代理商卖,市场销量连创新高,代理商却愁眉苦脸,因为赚钱越来越困难,这真的正常吗?与此同时,已经没有人还追求一流的产品质量和杰出的客户服务,制造商们都忙着搞降成本和低配置,以便能在价格战中胜出。这些做法难道没有违背商业的本质吗?

几乎每位制造商的高管都有自己的业绩指标,完不成业绩年底就得走人,这种体制决定了他们不会考虑长期发展战略和代理商利益。所以制造商多是短期战略,追求“无机增长”,以便保住职位,拿到奖金,很多做法缺少战略远见。看看,这些年有多少老客户流失了,各品牌都采取了什么有效措施来阻止客户流失?没人关心客户忠诚度,似乎中国市场的客户源源不断,没有老客户回头,自然会有新客户补充;没人关心后市场发展,因为见效太慢。制造商对代理商只要求一点:坚决完成厂家的销售任务!

营销老总的数字就是命令,分解到各代理商就是任务,而且任务每年都在提高,代理商的返利都与任务完成情况挂钩,拿不到返利就无法赚钱,以此逼着代理商做“加法”,增加人员,下沉网点,增加配件库存,增加市场参与率和覆盖率。可是经过之前5年的市场下滑,代理商对市场的态度更加理智,很多代理商一直在做“减法”,他们认为存量市场需要的不是增加市场参与率,而是提高运营效率,提升客户忠诚度,让企业活着才是硬道理!

做“加法”只需要资金和勇气,做“减法”则需要思考和智慧。到底是代理商胆子变小了,还是制造商急功近利、追求“无机增长”?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以配件业务为例,笔者遇到一些品牌的代理商,他们配件库里有大量的过剩和呆滞库存。我问他们为什么要采购这么多?为什么明明仓库里还有货却又进行采购?得到的答复是:“没办法,为了完成厂家的任务。”

企业活着才是硬道理

企业活着才是硬道理

代理商的库存就是厂家的销售业绩,完成厂家任务的压力让代理商不可能理智、科学地做好配件库存管理。整机销售也是如此,销售任务的压力让他们难以理性地选择客户,规避风险。当前代理商的问题不是配件库存不足,而是库存零件的准确性太低,运营效率太差,可是没有哪家制造商能帮助代理商解决这些问题,采购任务的压力只会让这个问题雪上加霜。当库存出现积压时,多数制造商都没有呆滞库存回购政策,生怕影响到自己的业绩和奖金。压货时他们十分积极,回购时却推三挡四,只好让代理商独自承担呆滞库存的风险。缺少双赢理念,不关心代理商的盈利和生存状况,这就是典型的“无机增长”。

四万亿“无机增长”所带来的风险和副作用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很多企业还在为前些年的不理智行为埋单。现在,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增长让一些人又开始失去理智,难道我们这么快就忘记了几年前的痛苦了?如果缺少反思能力,这个行业永远也不会有光明的未来。

笔者认为,如果说代理商需要做“加法”,他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增加改善客户体验方面的投入,从而提升客户忠诚度,解决客户流失问题,老客户的重复购买、钱包份额和朋友推荐会在无形中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实现“有机增长”。这种投资虽然见效慢,却能给企业带来长期、健康、可持续的“有机增长”,因为在业绩增长的同时,企业的客户资源也在不断地增值;与此相反,“无机增长”则是病态、短期、不可持续的,代理商必须克制急功近利的冲动,如果不能制止老客户的流失,仅靠价格战所带来的“无机增长”,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的幻影。

每家企业都在追求业绩增长,你们是追求“有机增长”还是“无机增长”?

(来源:杰克的下午茶)

责任编辑:Abner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网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网编辑部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稿。
相关阅读

重磅!山特维克集团宣布调高业绩增长目标

2021年年初,山特维克升级了集团发展战略,决定全力推动增长。今年,山特维克将整个商业周期的业绩增长[详细]2022-12-08 18:11

康明斯2021年销售额达240亿美元,同比增长21%

2021年销售收入240亿美元,净收益21亿美元 全年息税前收益率14.7%,摊薄每股收益14.61美元 预计2022年销售收入将增长6%,息税前收益率有望达到15.5% 康明斯中国含合资公司在内实现销售收入7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发动机销量超过64万台 康明斯公司(纽约证交所代码:CMI)公布2021年业绩,年销售额达到240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21%,实现历史最好成绩。其中北美市场销售收入增长17%,国际市场增长27%。2021年,康明斯在所有主要地区的销售额,相比受新冠疫情严重影响的2020年,均实现增长。其中,康明斯中国包含未合并合资公司在内实现销售收入7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国业务发动机销量超过64万台。 康明斯在2021年息税前收益(EBITDA)为35亿美元(息税前收益率为14.7%),2020年为31亿美元(息税前收益率是15.7%)。 康明斯实现全年净收益21亿美元(摊薄每股收益14.61美元),2020年净收益为18亿美元(摊薄每股收益12.01美元)。 2021年第四季度康明斯全球销售收入为59亿美元,与2020年同期持平。北美市场销售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在全球多数市场提振的带动下,国际市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6%。 第四季度息税前收益为7.05亿美元(息税前收益率12.1%),去年同期为8.37亿美元(息税前收益率14.4%)。 第四季度净利润为3.94亿美元(摊薄每股收益2.73美元),2020年同期为5.01亿美元(摊薄每股收益3.36美元)。 康明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兰博文(Tom Linebarger)表示:“得益于经济的强劲复苏以及客户对我们产品的旺盛需求,康明斯2021年再创销售纪录。但我们的行业持续面临严重的供应链紧张,导致制造、物流和材料成本上涨,利润率低于预期,尤其是在第四季度。” “2022年,我们通过采取多项降本增效和运营改进措施,推动利润率的提升。康明斯富有成效地应对了2021年的挑战,我们有强劲的基础持续投资于未来增长,同时继续回馈股东。” “跨行业向低碳能源动力过渡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力,并且需要更丰富多元的创新技术矩阵来实现这些目标。这样的脱碳努力为康明斯带来了巨大的增长机遇,帮助我们众多主机厂合作伙伴和终端用户达成气候目标的同时,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动力解决方案。康明斯的关键能力独具优势,让我们在'零碳之路'上先行一步。” 2022年展望 根据当前预测,康明斯2022年全年销售收入有望增长6%,息税前收益率约为15.5%。预计大部分区域和主要市场的销售收入都有望提升。 2021年亮点 继在中国市场成功上市15升天然气动力,康明斯宣布将在北美市场推出用于重型卡车的15L天然气发动机。15L天然气发动机是康明斯“零碳目标”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零碳目标”战略是康明斯践行行业脱碳的最佳途径,专注于减少广泛在用技术的碳排放,并投资于具有零碳潜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储备。该战略重点是新型动力总成,包括先进的柴油机、天然气发动机、氢内燃机、混合动力、纯电动力和燃料电池动力等,以及增加对低碳燃料和可再生电力的使用。 持续扩大的产品阵容将有助于康明斯实现PLANET 2050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中包括到2030年将新销售产品的排放量降低30%,以及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与巴黎气候协定的目标保持一致。 康明斯与中国石化资本公司发起设立的恩泽基金宣布成立50:50的合资企业——康明斯恩泽(广东)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加快中国绿氢产业化,成为“用得起、用得到”的能源。合资公司将投资生产电解水制氢设备,一期预计于2023年实现500兆瓦能力,随着规模化生产五年内扩容至吉瓦(1000兆瓦)级。康明斯恩泽还将为制氢市场提供多种产品系统解决方案,以满足从小到大不同规模制氢的多元化应用需求。 八月,康明斯宣布为其滤清业务探索战略替代方案,相信此次业务剥离将为双方创造价值。康明斯能够更加专注于关键战略计划,继续在核心和新技术领域创新。滤清业务能够更加专注于相关业务,提升运营灵活性。剥离的方法和时机在评估中。 为应对COVID-19新冠疫情的流行,康明斯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应对,在工作场所或附近为我们的员工及其家人、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疫苗。通过与政府和医疗保健机构合作,我们为员工协调了超过45,000剂核准的疫苗。 2021年10月,康明斯入选标普道琼斯全球和北美可持续发展指数榜单。这是康明斯连续第16次入选标普道琼斯北美指数,也是自2013年以来首次入选全球指数。这些久负盛名的指数根据企业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进行评级。(来源:康明斯中国)[详细]2022-02-05 17:52

卡特彼勒2021年第二季度建筑机械销售额同比增长29%,亚太地区增长8%

【第一工程机械网 编译】卡特彼勒日前公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业绩情况:总销售额为129亿美元,同比2[详细]2021-08-05 16:21

工程机械三季报点评:头部公司业绩再创历史新高 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2019年前三季度工程机械行业高景气度仍延续,各品类工程机械销量持续增长,带动行业整体营收快速上升。[详细]2019-11-07 11:49

业绩突出 工程机械行业全年有望实现高增长

日前,徐工机械(000425)、柳工(000528)、中联重科(000157)等工程机械上市公司中报业绩预报都已经发布,各公司净利润明显增长,且幅度较大。记者了解到,徐工2017年中报预报,归属母公司净利润5~6亿元,同比增长293%~372%。柳工中报预报,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38~2.46亿元,同比增长1390%~1440%。中联重科中报预报,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1~13亿元,同比增长231%~255%。山河智能中报预报,归属母公司净利润7938~8820万元,同比增长350%~400%。山推中报预报,归属母公司净利润4500~6000万元,同比增长226%~335%。从几家已经发布中报预报的上市公司来看,今年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着实令人欣喜。记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2016年同期基数较低,二是因为这些公司都符合工程机械板块强有力回暖的预期。从行业发展看,这些公司的业绩增长有支撑,后劲仍然十足,上半年属于传统旺季,下半年增长幅度会环比下降,但不影响全年高增长的态势。“挖掘机指数”尤为亮眼 日前,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就曾在相关座谈会的发言中着重提到了“挖掘机指数”。什么是“挖掘机指数”?它是指借助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将一台台机械通过机载控制器、传感器和无线通讯模块,与一个庞大的网络连接,每挥动一铲、行动一步,都形成数据痕迹。大数据精准描绘出基础建设开工率等情况,成为观察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变化的风向标。因此,挖掘机的市场销量也就成了观察固定资产投资的微观窗口。“挖掘机指数”由此而生,它被视作基础设施建设的反映、经济动向的重要参照。今年以来,挖掘机指数尤为亮眼。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分会的数据显示,6月纳入分会统计的26家主机制造企业共销售挖掘机械8933台,同比涨幅100.8%。2017年上半年,这26家主机制造企业全国挖机累计销量达70821台,同比增长110.3%,已经超过2016年全年销量。基建项目复批有望 日前,汉十高铁、郑万高铁、蒙华铁路等重点在建铁路项目进展顺利,安九、黄黄高铁等计划开工项目和襄常、十西高铁等储备开工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截至5月底,湖北省铁路在建项目进展顺利,其中,汉十铁路今年完成投资31.8亿元,占年度计划105亿元的30.3%;郑万铁路今年完成投资27亿元,占年度计划55亿元的49.1%;蒙华铁路今年完成投资14.3亿元,占年度计划50亿元的28.6%;黔张常铁路今年完成投资4.4亿元,占年度计划10亿元的44%。拟新开工项目方面,中国铁路总公司与皖鄂赣三省已经联合批复了安庆至九江铁路初步设计,预计9月上旬开工;黄冈至黄梅铁路中国铁路总公司已组织完成可研审查,计划年底前开工;荆门至荆州城际铁路,已报请省政府审定建设方案,即将开展设计招标;汉宜铁路大福站至仙桃城区铁路,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在审查接轨方案。规划项目方面,中国铁路总公司已分别完成襄阳至常德铁路设计招标和十堰至西安铁路实地踏勘,总体方案已基本确定,其中襄阳至常德湖北段已确定襄荆宜线路走向,预计今年底前完成可研审批,计划明年开工;汉十铁路孝感至武汉直通线、武汉枢纽总图改造等重大项目,也争取到中国铁路总公司支持,已安排技术审查,有望明年开工建设。稍早前,延安至榆林、西安至安康高铁预可研方案经铁路总公司审查通过。据了解,延安至榆林高铁、西安至安康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中包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分别约为415亿元和314亿元。各地陆续公布本省铁路建设情况的背景是,国家发改委已经定调今年三季度铁路建设十分关键,要决战三季度,狠抓落实,确保如期完成新开工项目任务。此前的6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铁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协商会议,协调推进新开工项目和储备项目前期工作。会议认为,铁路建设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合理有效投资的有力抓手。会议指出,虽然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进度仍显滞后,各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铁路前期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推动项目尽早具备开工建设条件。2014年初,中国制定了6300亿元的铁路投资计划,实际完成情况远超预期,达到8088亿元。此后每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均在8000亿元以上,2015年达8238亿元、2016年为8015亿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年内完成铁路建设投资8000亿元以上,保持过往三年的高位水平。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今年1~5月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79亿元,同比增长2.5%,从绝对量来看,基本与上年持平。按照往年情况,三、四季度将是铁路项目密集批复期,今年铁路建设35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其中需报国家发改委审批的10个、目前已上报1个,总体进度略显滞后。从审批流程上,由发改委进行的前置审批内容大幅缩减,此前所需的10项审批内容缩减至3项,今年三季度铁路项目有望出现密集批复。一带一路促进发展 自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以来,“一带一路”相关合作稳步推进,受到各方普遍欢迎和积极参与。2017年正处于“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节点,在北京召开了意在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需求大,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充分受益。通过服务国内企业海外项目、设立海外产业园,加快布局一带一路区域市场。因此“一带一路”为工程机械行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助推工程机械行业业务多元化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更为工程机械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平台。[详细]2017-07-26 10:03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河北鹏远:坚定道路自信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广阔天地里,刘悦以其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信念,带领河...详情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海伦哲高空作业车体验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详情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卡特彼勒用服务提升价值

【第一工程机械网 原创】彼得·德鲁...详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徐工首席服务专家:程帅

【第一工程机械 原创】太行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汾...详情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专访协会租赁分会秘书长

2024年已经过半,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和竞争的白热...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