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令人沸腾的大消息:粤港澳大湾区要建世界级机场群

2019/03/28 09:40央视财经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发展重要战略的情况下,建设成具有世界级竞争力城市群需要与之匹配的航空运力支撑。

近期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指出,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机场群。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各大机场建设、运行情况怎样呢?

政策加持市场需求旺 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建设提速

2018年10月,黎智和同事们一起来到了惠州,开始建设惠州机场二号航站楼,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新航站楼已经基本建成。

中建三局惠州机场扩容扩建总承包工程项目经理 黎智:开工时间是2018年10月30日,从进场至今经历了五个月,其中两个半月的时间完成了主体结构封顶。计划在2019年下半年全面完工,然后投入运营。

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的惠州市,毗邻深圳香港,西邻东莞、广州,是珠江三角洲、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东岸的主要城市之一。2015年,惠州机场正式建成启用,到目前为止,已经和国内的22个城市直接通航。

广东机场集团惠州机场公司执行董事 杨勇:这四年发展比较迅速, 2018年实现了旅客吞吐量188万人次,同比增长了96.5%,比上年度接近翻一番。两个航站楼一起用的时候,可以达到400到500万年旅客吞吐量,所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当中,惠州机场会服务于惠州市,还有周边1.5小时半径内的公务、旅游。

除了惠州平潭,另外几大机场也都在不断改扩建过程当中,巨大的航空运输需求是主要推手之一。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客货运需求量将分别达到2.33亿人次、1000万吨;到2030年,客货运需求量将分别达到3.87亿人次、2000万吨。

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陈金祖:3号航站楼已经超过了负荷,所以去年启动了新一期的扩建,主要包括三个核心的项目。一是第三跑道争取能够在下半年开始建设,去年12月21日,我们把卫星厅项目开工建设,这个项目实际上是3号航站楼的一个配套项目,远期要围绕着国际航空枢纽的打造规划建设四号航站楼。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邱嘉臣:T2在2018年投产以后,整个白云机场(14.590, -0.01, -0.07%)的运行是比较安全平稳的,T3已经启动了前期的工作,它的行业初审民航局已经通过了。这个也是今年的一项重大的工作,三期建设包括第四跑道和第五跑道,还有第三航站楼。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支持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建设和澳门机场改扩建,实施广州、深圳等机场改扩建,开展广州新机场前期研究工作。业内人士认为,政策利好势必会直接助推湾区内轨交基建工程落地,同时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融通基金研究部交运行业研究员 戴福宏: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主要有七个机场,改扩建速度是相当快的,在改扩建过程之中,区域内的基建或者轨交公司,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在改扩建完成之后,客流量会不断地上升,区域经济会跟全球经济更加地融为一体。

“规划纲要”强调机场错位发展 世界级机场群雏形已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强调机场要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湾区内各个机场分别在大湾区机场群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和世界其它湾区的机场群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又有哪些不同呢?

周先生今天要从广东惠州前往郑州出差,航班没开通之前,他必须要先到深圳或者广州转机,一来一去至少多花两三个小时在路上。

广东省惠州市市民 周先生:一般提前40分钟到这就可以了, 以前可能到深圳一般提前一个半小时, 加起来应该差不多4、5个小时。现在航线也挺多的,不过开通更多航线当然更方便,因为对经常全国出差的人可能更加好一点。

像周先生一样,感受到机场建设、直飞航班便利的人不在少数。机场值班经理告诉记者,目前该机场内航班平均客座率已经达到八成以上,当地的商务、旅游、探亲旅客可以直接从惠州飞往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会城市。

广东机场集团惠州机场公司副总经理 林伟文:走差异化的路线,主要走廉价航空,走快捷。

《规划纲要》指出,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提升广州和深圳机场(9.630, -0.08, -0.82%)国际枢纽竞争力,增强澳门、珠海等机场功能,推进大湾区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邱嘉臣:实际上,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已经是有一些差异化的东西在里面, 广州白云机场跟其它几个机场最大的一个不同点是,广州有一个很强大的网络型航空公司,去年白云机场的中转旅客总共是1731万的国际和地区旅客,但是中转旅客达到了890万,中转比例是相当高的。

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陈金祖:深圳机场最大的特色,从未来判断,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国际业务一定是在粤港澳大机场里面发展最快,也是最亮丽的。

民航资源网数据显示,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珠海金湾机场、香港机场、澳门机场)旅客吞吐量合计超过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830万吨,运输规模居全球湾区机场群之首。

香港机场管理局主席 苏泽光:香港、澳门跟广东省政府在2017年也签订了一个框架协议,大家分工分流。对香港的期望就是,将来大湾区具备了所有的条件,商业、航运、物流、高科技、消费等等,可以同其它的湾区,东京、纽约相比, 这个潜力更大。

融通基金研究部交运研究员 戴福宏:从旧金山和东京的湾区的机场上来讲,它们数量并没有那么多,但是也可以看到,另外几个湾区的机场发展比较成熟了,它们机场之间配套以及定位都比较合理,而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场群的话,它们相应的配套服务以及协同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空间。

责任编辑:Yaodl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该内容由行业企业、终端个体、第三方机构提供,本网仅起到传播该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问请与转载来源机构联系解决,感谢支持。如发现侵权,本网编辑部将协助进行处理或撤稿。
文章关键字粤港澳大湾区 机场
相关阅读

粤港澳大湾区首座超大液化天然气储罐主体完工

中国海油2月7日发布消息,金湾“绿能港”二期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首座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完成[详细]2023-02-07 14:33

总投资超6000亿!粤港澳大湾区“海陆空铁”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

1月28日,广东省召开了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当天下午,在“狠抓重点项目、重大平台建设,全力推动有效投[详细]2023-02-03 15:09

房秋晨会长在线出席第七届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8月31日,由香港特区政府、香港贸易发展局共同举办的第七届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香港隆重开幕。论坛[详细]2022-09-01 18:30

徐立京: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2世界莞商大会经济峰会暨半导体产业发展论坛今天(8月29日)在广东东莞市举行。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的致辞。 全文如下: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2022世界莞商大会经济峰会暨半导体产业发展论坛致辞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 徐立京 (2022年8月29日) 很高兴和大家相聚一堂,在东莞这块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共话经济大势和创新热点。由经济日报社指导,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2世界莞商大会经济峰会暨半导体产业发展论坛”正式召开,受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同志委托,我谨代表经济日报社,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经济日报一直以来高度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及东莞的发展建设。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伊始,我们就持续跟踪、深入报道。特别是今年5月,经济日报推出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报道《东莞豪迈》,以万字长文和新媒体产品生动展现了东莞努力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坚持制造业不动摇,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深刻总结了东莞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经验。全平台累计传播量达到4.45亿,传播效果喜人,影响力远超预期,反映了东莞实践在全社会引发的关注度。我们相信,经济日报和东莞共同携手,这座香飘天下的历史名城还将展现更加动人的风采。 立足东莞看湾区,站在湾区看世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形势越严峻,越要有统筹国内国外、泰然处之的底气,越要以全方位的改革开放,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抢抓机遇、开拓创新。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作为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东莞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再次谋划产业转型,向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挺进,提出打造国内富有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这一战略擘画。半导体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东莞此举顺应世界技术大潮,助力构建竞争新优势,在探索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铺开宏伟蓝图。 抢抓战略机遇,最根本的是全力办好自己的事。一是要葆有战略定力,持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实践告诉我们,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买是买不来的,化缘是化不来的。要加强技术研发攻关,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努力破解“卡脖子”难题。要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深化改革、强化创新,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 二是要畅通经济循环,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单个生产环节的竞争早已被产业链竞争所取代,拥有自主、完整、富有韧性和弹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其意义不言而喻。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加快“强链”“补链”“建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促进形成产业链集群,继续大力培育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东莞推动半导体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大有文章可做。 三是要扩大开放合作,拓展全球资源与市场。抢抓战略机遇,不仅需要我们激发国内改革、创新活力,也要多从全球范围配置更大资源与更大市场。半导体产业高度国际化,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闭门发展,必须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创造与全球半导体产业界的合作机会,提升我国半导体产业整体水平。 湾区潮涌,大道惟新。目前,第三代半导体成为未来国家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们必须主动作为、迎难而上、久久为功。产业界要有决心,政府要有耐心,研究者要有静心。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只要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我们就一定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在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期待我们的相聚,能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客户端)[详细]2022-08-30 14:19

协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其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等作了全面规划,推动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本期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邀请专家探讨。 主持人:本报理论部主任、研究员 徐向梅 湾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主持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朱伟(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是粤港澳三地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2017年《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2019年、2020年、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相继出台并落地实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21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人民币;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比2017年增加2万多家。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软硬联通”助推大湾区市场一体化。一方面,基础设施“硬联通”稳步推进。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港澳进一步融入全国交通网络。南沙大桥开通运行,深中通道加快建设,跨珠江口通道已建成5条,在建4条。“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2492公里,规划到2035年,主要城市间将实现1小时通达。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加快形成,机场群旅客吞吐能力超过2.2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年通过能力约8500万标箱,均居世界四大湾区第一位。另一方面,规则机制“软联通”不断突破。跨境通关更加便捷,莲塘口岸、新横琴口岸、青茂口岸相继开通,“一地两检”“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便利通关模式实施,三分之二的出入境旅客通过自助方式通关,基本实现排队不超过30分钟;三地物流更加高效,粤港、粤澳海关“跨境一锁”便利货车快速通关模式扩大到整个大湾区,依托“单一窗口”实现粤澳货物“一单两报”,通关时间大幅压缩。资金跨境流动更加便捷,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实施,广州期货交易所挂牌运作,“深港通”“跨境理财通”、债券通“南向通”等便利措施出台实施。 协同创新驱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是建成了一批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创新载体。以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重点,推动创新载体沿广深港、广珠澳“两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横琴“两点”布局。中国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行并向港澳地区用户开放,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装置加快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体系不断优化,10家广东省实验室、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运行良好,集聚了一大批港澳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二是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更加畅通。支持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省、市科研项目财政资金跨境拨付超3.7亿元,惠及10余所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更加高效。深入推进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探索形成“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民生融通赋能高品质生活共同家园建设。一方面,更多港澳青年来粤就业创业。全面取消港澳人员在粤就业许可,港澳居民可同等享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服务。创业方面,“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已累计孵化港澳项目2800多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4100余人。另一方面,港澳居民来粤生活更加便利。港澳居民及随迁子女可同等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以及参加中高考。“港澳药械通”试点实施,大湾区内地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可按规定使用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湾区社保通”政策落地,截至2021年年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达27.92万人次。 平台建设引领粤港澳深度融合发展。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主线,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创新粤澳双方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体制,个人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地实施。截至今年6月底,合作区有澳资企业4900多家,注册资本1400多亿元。聚焦与香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统筹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物理扩区”和“政策扩区”,编制完成前海合作区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截至今年5月底,前海注册港资企业9643家,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以上港企达4117家。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功能日益完善,今年上半年新设立企业10825家,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7个(累计230个)。 新发展阶段,大湾区建设又有了新的重大使命。下一步,将着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以及横琴、前海、南沙三个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持续释放战略叠加效应和强大驱动效应。一是依托深港河套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完善联通港澳、接轨国际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二是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数字湾区”,以“湾区通”工程为抓手推进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促进深度融合发展。三是加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并推动佛山三龙湾等一批特色合作平台建设,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科技协同创新取得明显成效 主持人:作为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卢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开放室主任、研究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多来,科技协同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正加速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方面,已建成运营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与腾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资讯科技联会、澳门科技大学在前海共同发起成立“科创中国”大湾区联合体,推动建立大湾区产学研融一体化合作平台。目前,前海已建设各类创新载体100余家,布局区块链、细胞与基因(含生物育种)、深地深海等未来产业。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半导体装备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先进制造业产业联盟等产业创新联盟先后成立,“大疆无人机”“云洲无人船”等合作项目成功落地。 创新要素流动和平台建设方面,广东省完善省财政科研资金过境港澳使用管理制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已向港澳开放。广东省加快向港澳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港澳网络专线已服务港澳地区用户超200家。16类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仅需备案即可执业,GoGBA(湾区经贸通)一站式平台启用,大湾区标准创新联盟成立,南沙出台港澳专业人才在内地申报职称规范性文件,横琴启动全国首个“企业专属网页+港澳建筑工程领域跨境备案”系统,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使得大湾区要素流通更加高效。目前已全面启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协同港澳布局建设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建成34家国家级、7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动27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277家新型研发机构以及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成体系建设。 新兴产业发展方面,2021年,大湾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7万家,专利授权量达78万件。三年多来,珠三角9市实际利用外资超4650亿元,新增港澳台资企业近2.6万家。截至今年5月底,围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现代金融产业四大产业,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新增澳资企业511家,总数达4867家,科技型企业超10000家,2021年底登记就业的澳门居民同比增长114%;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实际使用港资18.74亿美元,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已签约入驻金融机构184家,其中港资和外资近30%,2021年前海合作区在地港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56%,实际使用港资同比增长33%,占前海实际使用外资的93.8%;南沙已落户港澳企业3000余家,涵盖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 未来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一是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联合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深化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攻关,推动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香港科技大学科创成果内地转移转化总部基地、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产学研示范基地、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二是共同培育打造重大科技创新走廊和平台。高水平建设广深港、广珠澳科创走廊,高标准共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推进南沙、光明、横琴、松山湖、中山科学城和新田科技城建设,在珠西地区谋划建设粤港澳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加快构建集技术交易、创业创新、科技金融等于一体的线上线下联动平台、联合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新成果产业对接平台。三是推动科技创新要素高效流动。联合港澳探索有利于推进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法律规则和国际经贸规则,完善财政科研项目资金跨境使用的审计规程和管理流程。联合组建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担保机构,设立专项合作引导基金等新型科技金融产品,支持港澳相关基金参与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支持粤港澳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在确保数据安全前提下,实现科学研究数据互联互通。四是加大对科技协同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针对三地联合开展的前沿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化项目应用与建设提高奖励水平,对“专精特新”重点科创企业,在主营业务收入、研发投入、融资额等方面设置灵活梯度,研究出台多重支持政策。 打造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 主持人: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战略安排,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郑永年(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珠三角地区产业链完善、外向型经济发达、同属广东省易于统筹协调,毗邻的香港、澳门国际化程度高,拥有较完整的国际营商规则体系,且与粤文化同源认同感强。这样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将珠三角9市与港澳特区共同组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进行系统规划,在推动珠三角经济转型的同时,也将成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经过三年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融合框架逐步搭建。从内地融合来看,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等一批重大区域合作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了9市融合,大湾区发展整体性增强。从内地城市与港澳合作来看,横琴、前海、南沙三个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方案出台,为推进港澳与内地融合、依托港澳面向世界奠定制度性基础,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序推进,现代产业体系迈出实质性步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完成阶段性任务。 对比世界其他湾区发展经验,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仍有巨大空间。从产业体系来看,世界主要湾区不仅是城市群,更形成了技术集群、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化、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但仍集中在中低端,如何打造系统、完整、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仍需探索。这方面,深圳市近期出台“20+8”政策是一次有益尝试,其他城市也需要系统梳理并强化优势。从科技创新来看,人才和机制均不可或缺,美国主要湾区外籍人才占比超过40%,先进的人才机制及配套医疗、教育等政策促成了人才集聚效应,这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可进一步探索。 世界主要湾区有一些共同特征,即通过营造区域经济、知识和规则一体化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环境,对世界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形成吸引力和向心力,推动区域优势产业完全嵌入全球生产链,从而保持区域经济技术持续升级。这就是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优质资本、技术和高端人才都往平台集中,来了之后不想走,这也是旧金山、纽约等湾区主要平台经济技术持续升级的关键。 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可从科教、“科创—制造”、金融三大平台着手,在此基础上逐步建造宜居宜育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一是打造世界级科教平台。相较于世界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资源仍有不足,广州、深圳资源略为丰富,香港目前虽有6所世界排名位列前500的大学,但其人口不足以支撑生源。建议内地与港澳相关大学全面放开在大湾区招生,一方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流通,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实现认同融合。 二是打造世界级“科创—制造”产业平台。打造这样的平台至少需要三个条件,首先要有科技创新和技术,其次要有风险投资机制,再次要有把技术转化为产业的企业。香港科创业已有成熟的风投体系及人才储备,但由于制造业已转移到珠三角,因而缺乏具有转化能力的企业。内地有大量基础研究和转化能力强的企业,但缺乏真正的风险投资。从这个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与香港非常互补,应共同打造世界级“科创—制造”产业平台,畅通风投资本进入渠道,服务壮大湾区科创与制造产业。《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支持港澳私募基金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企业融资”,便是一种尝试。 三是打造世界级金融平台。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深交所等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保持产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大湾区可探索金融双中心体系,一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可依托广深发展,服务实体企业;一种是可与华尔街竞争的国际金融,这方面香港可发挥作用。 此外,统一且国际化的规则是建设世界级经济平台的前提。大湾区是内循环与外循环的一个连接点,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建议全面梳理与粤港澳规则衔接清单,形成大湾区统一规则。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横琴、前海、南沙三个重大平台作规则对接,建成大湾区统一市场,后向四方扩散,向北往湖南、长三角对接,向西往海南岛,向东往中国台湾地区、福建,进而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详细]2022-08-24 09:29

+加载更多新闻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专访斯堪尼亚高级副总裁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斯堪尼亚,全球领先的...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第一工程机械网微信

微信号:wwwd1cmcom

微信扫一扫

打开易购机询价小程序

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