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刚路机孙建西:沥青路面上永远有做不完的事
达刚路机董事长孙建西
公路机械行业里的“拼命女郎”
1988年,陕西开始修建西临高速公路,施工方进口了国外大型沥青混凝土搅拌站及桶装沥青。但未考虑到桶装沥青的融化问题,由于沥青混凝土搅拌站的沥青用量大,传统的沥青融化方式根本无法满足生产需要,无奈下中国公路二局设备处处长黄克定登门求助西安公路学院(现为长安大学)李太杰教授:“太杰,想个办法把沥青从桶里倒出来?”李太杰当时回答:“我想想。”
三天后,李太杰利用燃气废气脱桶的工艺草图跃然纸上,同时在铁道部三桥车辆厂展开试制。整整一个暑假,年过半百的李太杰教授每日蹬自行车晨去夜归往返30多公里。世界第一台也是中国人原始创造的利用燃气废气脱桶的设备,成功投入到西临高速的建设工地。该产品的技术路径独特,利用燃气废气脱每吨桶装沥青可节省20多公斤柴油,油耗不到国外设备的五分之一。 “随着公路沥青路面修建速度的加快,达刚公司在1995年创造出世界第一台带有自动清渣功能的大吨位导热油沥青脱桶设备。此技术将野外工地一次性设备使用寿命改变为无期限寿命。达刚服务于世界的六百多台脱桶回收阻截千亿立方的废气,为保护世界人民共同的家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技术的发明者李太杰、陈达刚教授应载入史册!“李太杰教授是公司的技术灵魂,我只是方案的实验和执行者。”提起李教授,孙建西总是敬佩有加:“在他的身上,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他做事严谨、一丝不苟,达刚没有试验平台,他独特的、巨量的数学计算模型验证了系统的精度。他的学生曾认真的说:要搞工程机械必须学好“机械性能课”(李太杰老师编写的教科书),要做人就得学李老师。”孙建西说,李老师的治学严谨及单纯善良的品德奠定了达刚对用户认真负责的基础。达刚路机在孙建西接手时,体量较小。公司产品单一,但不惧困难的她竟然通过不懈的努力填补了中国沥青路面设备和技术的空白。为了研制出中国公路建设急需的世界领先级“智能型沥青洒布车”,七百多个昼夜,计算、设计、确定发动机、液压、行走的同时给沥青洒布车加载雷达控制系统,实现动态下保证洒布精度符合工艺要求,为了实现这个想法,进行方案论证,海量的数据计算。孙建西说,“连续两次过年,大年三十我们都是在办公室,过的是喝一杯冷牛奶、啃一块面包的年夜饭。”
1999年的大型企业还没有市场化意识,每走一步都无比艰难。孙建西如是说,“样机一出,调整传动配合比校正部件误差简直是进了炼狱,头顶四十度左右的烈日,站立在265度的工作装置中间,经常从头到脚被数据误差导致的沥青喷射覆盖,情急之下只能捂住眼睛。”孙建西说,一场实验下来,她从头到脚都是沥青,而沥青只能用柴油才能清洗干净,测试结束离开工地时,一桶二十五公斤的柴油桶里有三分之一的都是从身上和脸上洗下来的沥青沉淀物。
在孙建西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张当年做实验的照片。照片上的几个人包括孙建西,人人都是浑身上下沾满了沥青,只有脸上反射着柴油清洗后的光泽。她说,“后来用柴油洗的多了,我都觉得柴油都有一股香味。”
产品实验成功之后,推销又成了关键。2003年,孙建西自己带着产品样本乘火车来到无锡。当时全国各地都实行了外来人口的住宿隔离制度,普通的宾馆不让住,当地政府指定让住到一家星级宾馆,而这家宾馆一天的房费就要上千块。“当时企业处于初创期,哪舍得花这么多钱,我就挤到火车站呆了三天,像个盲流一样”,孙建西对当时推销产品的场景记忆犹新,“当时业主怕感染紧闭大门不让外人进入,我就找了个树枝把产品样本挂上去,从铁栏杆中间把样本递过去”。非啊典结束,这个树枝递过去的样本为公司带来前所未有的销售业绩。就是靠着这样的拼搏,达刚路机在逆境中攻坚克难、逐步成长。
做人做事要“知道感恩,懂得敬畏”
“普通的女人,都是以家庭为中心。你为什么这么拼?”面对记者的疑问,孙建西说,是家庭教育给她带来了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就是“知道感恩,懂得敬畏”,而又是价值观指导了她的言行。
孙建西说,她的爷爷奶奶都是民国时期的大学教授。爷爷在河南大学任教,奶奶毕业于燕京大学,她从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她说,解放后的历次运动,爷爷都是被批的对象,一家人辗转流离,从河南大学到西北农学院,再到甘肃农学院。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生活怎样的艰辛,爷爷都教育她“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事要多替别人着想。”爷爷的一生郁郁寡欢,孙建西说,作为精通几门外语的高级技术人才,爷爷一生并没有在学术上有大的作为,这是时代造成的悲剧之一,也是无数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即使面对1960年的饥荒,她也能从爷爷的教育中“知道感恩,懂得敬畏”。她至今都记得爷爷当年的话,“中国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耕地面积只占世界6%,政府要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是非常不容易的。”孙建西回忆童年说,那时我每日只喝稀饭,饿着肚子也知道国家的不容易,爷爷让我懂得敬畏,知道感恩!
孙建西清楚地记得,在她上小学四年级的一个春天,奶奶给她买了一套新秋衣。西北的春天早晚温差大,中午放学脱掉的秋衣到下午放学就不见了。她去问奶奶,奶奶说,“李嫂家的孩子没衣服穿,给他们了。”虽然很委屈,但孙建西还是很理解奶奶的做法。她说,“那个艰难岁月,我印象中的奶奶整天在帮困济贫。作为一个清末生、‘五四’长的‘洋学生’,捐助人是她老人家生活的一部分。
回忆这样一段心路历程,孙建西说,个人在大时代面前是无能为力、微不足道的,因而要庆幸自己遇到现在这样的好时代。“这样的时代,给了你机遇,你可以去做事,去努力拼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我发自内心的感谢时代的知遇之恩!”
孙建西说,正是由于这样的家庭教育和思想禁锢时代的经历,让她不关注物质生活,至今她的生活都很朴素。“吃饭一碗面就行,出差也不讲住宿条件。”她说,对工作的痴迷达到忘我的境界,去年到南美一个国家去考察公路施工,在中午环境温度达四十度的高温下,她乘坐的车连空调都没有,在近万公里土路上连续颠簸了二十多天,长时间的颠簸使她腰椎严重受伤,至今尚未痊愈。
电影《归来》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历尽劫难归来的陆焉识给冯婉喻读他当年在农场写的信。粗粝的西北风,一望无际的雪山,在艰难的自然环境里,他依然关注小草的生长。他读到,“到了春天,这些草就绿了。”在一个历史时期过去之后,那些满目沧桑、满身伤痕的人回到正常生活后,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重建,因为生活还要继续。
也许,中国人的韧性就在于此。
责任编辑:Dais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