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津工业园聚力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重庆市江津工业园区于2010年被授为“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通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江津工业园区已经培育形成以基地示范产业即装备制造为龙头,汽摩、电子信息、新型材料、食品加工为支撑的产业体系。2014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65.9亿元,同比增27%,占江津区工业总产值88%;规模企业总产值1032.7亿元,同比增26%;入库税金30.5亿元,同比增15%;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298.3亿元,同比增14%,占江津区GDP的53.8%,工业园连续12年被评为“重庆市十强工业园区”。

产业实力跃上“新台阶”

装备制造业是江津工业的第一产业。基地始终坚持集群发展理念,全力加快装备制造“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并取得显著成效,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爆发式”增长。近年来,基地入驻企业、工业投资、产值、税收等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现已投产装备制造企业455户,规模以上企业175户。2014年,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57.9亿元,同比增26%,占园区工业总产值65%。

二是“链条式”集聚。坚持“大项目—产业链—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三大装备制造集群。首先是以重庆齿轮箱、重庆潍柴三一重工、江增重工、江津ABB增压器、江电电力等企业为龙头的通用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传动设备、柴(汽)油动力机械、增压器、铸锻机械、数控机床、工程机械、输变电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设备及配套产业,2014年实现产值288.4亿元;其次是以小康汽车、北汽特车、耐世特、潍柴汽车、铁马汽车、润通动力等企业为龙头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乘用车、商用车、摩托车、工程车、特种车等整车制造及零部件产业,2014年实现产值279.2亿元;再其次是以赛迪重工、建工工业、龙煜铜管等企业为龙头的金属制品制造业,重点发展工业炉燃烧装置、冶金成套设备、液压润滑设备、机电液一体化设备及配套产业,2014年实现产值124.4亿元。基地装备制造产业集中度达到97.9%,整机与零部件企业的产值比例为2.5∶1,实现了从“做企业”到“做产业”的转变。

三是“科技化”支撑。基地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拥有重庆齿轮箱、重庆潍柴、重庆建工3个国家级技术中心;有省级技术中心9个,有效专利600余件;基地德感组团是重庆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绿色装备制造列入重庆“121”科技支撑示范项目,重庆齿轮箱、重庆潍柴先后获得“重庆市市长质量管理奖”,重庆齿轮箱被评为“国家首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四是“品牌化”发展。继命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后,2012年又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绿色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德感组团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联合表彰“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称号,获誉“重庆特色产业新名片”,跻身重庆产业版图新地标。

提质升级“新突破”

基地遵循工业经济发展规律,坚持扩大增量和优化存量并重、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举、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并行,以实干推动产业发展。

打造开放平台。一是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全方位构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二是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三是积极争创国家级经开区。着力推动经济要素、经济活动向园区集聚,促进二三产业在园区融合发展,争创国家级经开区,提升开发开放水平。

坚持集群发展。一是锲而不舍招商选资。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坚持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绿色招商等,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着力招引龙头企业,培育骨干企业,集聚小微企业,拉长变粗上、中、下游产业链条。二是全力以赴促建项目。坚持以目标倒逼进度,以时间倒逼程序,以督查倒逼落实,建立健全重点项目责任制、领导联系企业制度、“项目秘书制”等,协调解决好企业建设、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动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产。三是创新模式建设标准厂房。

实施创新驱动。一是深化“产学研”机制。引导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和研发平台,加强与集团总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产学研”合作,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推进“两化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加大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物流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力度,提高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三是培育自主品牌。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积极协调工商、质监等部门,分类别、有重点地对企业加强标准化、计量、认证等方面的帮扶指导,构建名优特产品申报绿色通道,推动“造产品”向“创品牌”跨越。

优化投资环境。一是强力推进“产城融合”。二是有序完善基础设施。三是精细服务管理。

新常态下“新作为”

按照“整机+配套”思路,着力做大做强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金属材料制品制造三大产业集群,提升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研发能力、系统集成能力、成套生产能力、协作配套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整体市场开拓能力以及企业信息化水平。力争到2016年,培育100亿级龙头企业1户,50亿级龙头企业5户,10亿级企业30户以上,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本地配套率达到70%以上,形成千亿级装备制造基地。

通用设备制造。重点围绕德感组团重庆齿轮箱、重庆潍柴、江津ABB增压器等重点企业,引进一批上下游企业,打造内燃机、齿轮箱、增压器、汽油发动机产业链。形成年产60万台高速柴油机、4000台中速柴油机、60万台车用汽油机、100万台摩托车发动机生产能力。力争到201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区内配套能力达到7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围绕北汽特车、小康汽车、潍柴汽车、重庆铁马、润通动力等重点企业,引进一批汽摩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打造特种车、微车、重卡、乘用车、摩托车产业链,形成50万辆微车、5万辆重卡、30万辆乘用车、100万辆摩托车、2万辆特种车的生产能力。力争到201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区内配套能力达到80%。

金属材料制品。围绕赛迪重工、龙煜铜管、建工集团、哈维斯特铝业等重点企业,打造铜管、钢铁制品、铝带薄板、冶金装备产业链,形成年产10万吨精密铜管、80万吨生铁、50万吨特钢、30万吨铝材生产能力,力争到201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区内配套能力达到75%。

责任编辑:Nora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由三一集团投资创建于1994年,总部坐落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公司成立以来,三一重工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8年,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三一重工仍然延续了以往的增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7.45亿元,较上年增长50.3%。2009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64.96亿元,同比增长20.01%,利润总额26.29亿元,同比增长70.65%。201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9.46亿元,同比增长98.43%;利润总额36.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9.33%;净利润28.75亿元,同比增长162.39%。三一重工主要从事工程机械的研发、制造、销售,产品包括建筑机械、筑路机械、起重机械等26大类200多个品种,主导产品有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输送泵车、混凝土搅拌站、沥青搅拌站、压路机、摊铺机、平地机、履带起重机等。目前,三一混凝土输送机械、搅拌设备、履带起重机械、旋挖钻机已成为国内第一品牌,混凝土输送泵车、混凝土输送泵和全液压压路机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泵车产量居世界首位,是全球最大的长臂架、大排量泵车制造企业。2002年,三一重工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创下单泵垂直泵送混凝土406米的世界纪录。2007年12月,三一重工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以492米再次创造单泵垂直泵送的世界新高。三一重工还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全液压平地机、世界第一台三级配混凝土输送泵、世界第一台无泡沥青砂浆车。2007年10月,由三一重工自主研制的66米臂架泵车问鼎吉尼斯世界纪录。2008年底,三一推出72米世界最长臂架泵车,实现了对混凝土泵送技术的又一次跨越。三一秉承“品质改变世界”经营理念,将销售收入的5%-7%用于研发。拥有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目前共申请专利2040项,拥有授权有效专利1000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国“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志性品牌。在国内,三一重工建有遍布全国的100多个营销、服务机构,拥有56个服务网点仓库、6条800绿色服务通道。其自营的机制、完善的网络、独特的理念,将星级服务和超值服务贯穿于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全过程。在全球,三一建有30个海外子公司,业务覆盖达150个国家,产品出口到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三一已在印度、美国、德国、巴西相继投资建设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三一重工已通过国家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和德国TUV认证。三一重工于2003年7月3日上市;2005年6月10日,三一重工成为首家股权分置改革成功并实现全流通的企业,被载入中国资本市场史册。2003年10月3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三一,亲切鼓励三一人:“你们已经取得了辉煌的过去,希望你们团结一心,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此后,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周永康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相继视察三一。董事长梁稳根先生是三一集团的主要创始人,中共十七大代表,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福布斯“中国上市公司最佳老板”、“蒙代尔•世界经理人成就奖”获得者。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