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升级:做有品味的土豪
成吉思汗曾经豪言,“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而对于在全球范围内开疆辟土的中国公司来说,海外并购中面临的难题,并不比元代的蒙古大汗少:找到合适的标的,顺利完成收购流程,收购之后的后期管理,标的公司人才和技术的整合,收购投资之后的价值转换等,每一步都蕴藏着危险与机会。
决定这一过程能否有美好结果的因素,不但是收购方本身的计划和远见,也涉及被收购公司的底牌,和过程中的跨境并购服务提供方的质量。签订收购协议的那一刻,往往不是大功告成,而是探险的开始。
中国跨境投资加速长
“Although U.S. economic data releases generally met market expectations, domestic financial conditions tightened modestly as concerns about prospects for global economic growth, centered on China, prompted an increase in financial market volatility and a deterioration in risk sentiment during the intermeeting period.”(虽然美国的经济数据大体符合市场预期,但是美国国内的金融市场 信心,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尤其是中国经济情况大幅波动,而受到打击。)
在2015年9月的联储会议纪要上,联储仍然选择不加息,并第一次在公开发布的记录中,提到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心。金融危机之后九年,美国经济仍在低息的温床中复苏,本来信心满满的华尔街所预期的加息,因为中国而爽约,其中对中国经济总体状况的担心,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投资却是中美两国的经济亮点,尤其是中国资本到美国投资的趋势,非常强劲。美国国际集团( AIG)信用研究部总监、全美华人金融协会会长魏晨阳对腾讯财经表示,虽然中国经济放缓,中国对美投资仍逆势上涨的势头,引人侧目。
今年1到7月份的数据中显示,中国在美国投资收购的案例共72个,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交易金额达到300多亿美元。市场人士表示,7月中国股市大幅震荡之后,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需求量不降反升。
2015年10月招商银行在纽约举行的“中美跨境并购论坛”上,招商银行纽约分行行长焦程跃对腾讯财经表示,中国经济国际化已经进入到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中,中国对外经济主要是进出口贸易,在第二阶段则升级到投资驱动型,而收购和兼并活动是投资的重要表现形式。
谁是主角
海外并购,已经不是中国大型跨国公司和国企的专利,随着国内政策的放宽和私营版块的崛起,中型民营企业登上并购舞台。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领导人峰会上表示,在未来10年内,中国对外投资,将会增长两倍达到1.25万亿美元。这个大的趋势显然不是国企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
投资主体的多样化也体现了中国国内政策的支持。焦程跃对腾讯财经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和政府的政策方向一致,政府方面也有一系列措施支持。比如,让像我们这样的银行在贷款方面给与海外并购的公司更多支持。这种融资支持是外国银行不能提供的,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公司的具体情况。”
对美国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得非国有企业成为投资的主力。据统计,2015年前7个月有9宗中国国企对美投资交易案例,涉及金额约为20亿美元,而非国有企业对美投资交易63宗,涉及金额70亿美元,占总交易金额的77%。对美投资企业的来源地也相对集中,2015年前七个月,在美投资的企业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和广东,参与交易共43宗,涉及交易金额约63亿美元,占总交易额的70%。
美国汉世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吴皓,对这些企业给出了更精确的画像:中国成长型企业拥有进入国际市场的强烈意愿,希望通过收购海外的技术,品牌和资源来增强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但同时,多数中国企业缺乏跨国并购所需的市场知识,专业人才和过桥资金。
在橄榄枝的另一头的美国企业,即潜在投资标的也有它的特点。美国的跨国集团通常已经通过中国分公司进军中国市场,而美国中型企业则更可能选择被收购来获取“中国价值”。这些美国企业渴望利用中国优势来提升利润。复兴国际高级董事总经理仲雷在全美华人金融协会(TCFA)的年会上对腾讯财经表示,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体量如此之大的国家现在还在保持高速的增长,这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机会。” 但是同时,多数外国企业缺乏对中国的了解,在合并后也缺乏足够的管理人才,这也是如火如荼并购背后的潜在风险。
数十年被收购行业变迁史
中国人全球置地已经不是新鲜事,在中国公司对美国的收购投资中,房地产和酒店位列投资对象之首。高科技和金融保险业紧随其后。以房产为例,去年,中国对美国民用地产的投资,首次超过加拿大,成为外国投资美国民用房产第一的国家。中国买家对美国商业地产的投资已经超过日本,跻身前三,仅次于德国和加拿大。
这样的格局是经历变迁而形成。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公司的海外之旅有“举国体制”的印记。一般是由国企等大型机构牵头,收购对国家经济命脉非常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等资源,作为经济整体调配的一部分。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数据,在过去五年中,对资源的收购占比下降到20%,而75%的收购目标是技术,品牌和市场。在医疗保险,高科技,制造业和农业板块方面,中国公司的收购比重也有显著的增加。这进一步加深了每一个标的的复杂程度。
在置业等财务性投资之外,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的拥抱战略性投资,以其达到行业内整合和多元化发展的目的。2013年复兴国际在美国以44亿美元的价格吞下纽约地标第一大通曼哈顿广场(Chase One Plaze)之后,2015年,该公司再下一城。以18.4亿美元的价格拿下美国保险公司Ironshore的全部权益,这也只是复兴海外收购保险业的一瞥,复兴国际CEO梁信军表示,“这些海外保险资产要符合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与复兴业务保持协调,彼此产生协同效益,并对复兴的投资和产业布局有力。”
复兴高级董事总经理仲雷对腾讯财经表示,一个消费者和外界的接触机会很多,从衣食住行到更高级的需求,所以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机会可以和消费者接触,而复兴全球范围内投资的不同行业可以在各个层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两个行业之间由于都在复兴的战略之下,又可以有很多联动。
中国不当土豪
在中国公司对美国收购飞速增长的同时,经验、能力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也使中国公司面临着很多挑战。仲雷说:“在寻找投资标的的时候,很多事情,要跑步前行,因为窗口期很少,没有时间。只有Multi-tasking(多项任务同时进行)。”
更多的企业在启动收购时的首要问题,是并购战略不清,在锁定目标的时候没有清晰地逻辑和思路。而在找到标的后由于人才等因素的限制,没有意识或者没有能力去做应有的尽职调查。这两点往往导致投资后的融合和管理对于中国企业成了极其艰难的过程。
寻找到好的收购目标并完成收购,往往是并购的“万里长征第一步”,在投后管理方面,中国企业需要更专业化的发展。比如,中国对美国的投资增多也伴随着中国以前的投资首选亚洲其它国家,受到了相对的冷落。这种结构性的变化导致在投后管理方面,收购后两家公司融合方面也产生了新的文化挑战。
焦程跃对腾讯财经说:“现在外国公司十分希望被中国公司收购。因为中国公司对于高科技的渴望,让他们愿意出高价。但是另一方面,就像嫁女儿一样,谁家都希望女儿找到一个好丈夫。美方在卖公司的时候也会做尽职调查。中国公司以前可能以为只要出高价就可以,实际上远非如此,要有钱,也要有“人品”,有德才可以。所以中国公司要展现“品格”和专业的一面。”
责任编辑:Jef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