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京津冀协同发展投42万亿” 财政部辟谣否认
有媒体报道称,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但京华时报记者核实发现,该消息并不属实,财政部相关负责人曾对此明确表示,并未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相关投资测算。相关专家也表示,只有确定规划、项目和时间段三大因素后才能科学测算京津冀协同发展某个阶段的投资额。
财政部否认“42万亿”之说辟谣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此消息被多家媒体报道,同时被报道的还有一条关于“42万亿”的消息,多家媒体称“据财政部测算,京津冀协同发展未来6年需要投入42万亿元”。
此后直至5月18日,都有媒体报道京津冀协同发展内容时,提到“42万亿元”这一数据。随后,又有媒体援引专家观点认为,42万亿元投资主要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加上能源、产业流动等带来的投资效应,京津冀可能撬动的资本将达到百万亿元。
不过,早在5月初,财政部就明确否认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过相关投资测算,其他部门如国家发改委等也均未披露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投入资金的相关信息。
那么,“42万亿元”的数据究竟从何而来?记者搜索发现,2014年3月,财政部网站刊登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王保安的讲话称,“预计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但该42万亿并非指京津冀,而是指全国城镇化带来的投资需求。
解读
投资测算应明确三大因素
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就此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媒体关于“财政部透露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投资42万亿元”的说法是误读,应是移花接木的不实报道。他认为,只有确定规划、项目和时间段三大因素后才能科学测算京津冀协同发展某个阶段的投资额。
贾康分析,即便2008年中央政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的全国性政策,也只有4万亿元的综合投资计划。京津冀协同发展很难达到投资42万亿元的天量规模。财政部公布的“2014年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当年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140350亿元,这也是全国财政收入的历史新高。
他表示,以全国财政收入14万亿元的规模来看,所谓“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投资42万亿元”的规模,将3倍于我国的全年财政收入规模。
“京津冀协同发展投资绝非政府单打独斗就能大包大揽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发挥财政杠杆作用,通过相对较少的财政投资,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贾康认为,所谓的投资规模,只有确定规划、项目和时间段三大因素后才能科学测算。即应在我国确定具体规划后,由有关部门具体立项,再确定在一个具体时间段内,这些项目需要多少投资额。
协同发展不会只靠天量投资
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张朝伟也向京华时报记者透露,京津冀协同发展绝对不是只靠天量投资就可以的。协同发展应增加向周边辐射,而不能一味吸附周边优质的资本、技术与产业。同时三地产业布局重在通过政府引导形成互补,发展各自的特色产业。
张朝伟表示,今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才刚刚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目前官方信息尚未披露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投入资金的相关信息。在当前政府简政放权的大环境下,政府部门很难直接作出所谓“京津冀协同发展投资42万亿元”的“决定”。
他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有关各方重点应该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行政协调,强化区域之间的合作。同时将城市群围绕在北京周围,科学规划,不再搞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通过政府引导建立良好的经济环境吸引大量社会投资,进而带动区域内城市发展有自己特色的经济,最终达到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
责任编辑:Yaodl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