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路口 迎新破冰——中国核电的梳理与展望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中国核电送走了纠结和收获的2014,迎来了充满期待和挑战的2015。
过去的一年,核电行业静等“破零”。然而,红沿河和石岛湾从夏入冬,未能在年尾呱呱坠地;“华龙一号”过关并落地,未来核电机型选择增加更多变数。
过去的一年,中国核电跃升为政府外交“新名片”,历史性地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全方位拓展国际合作,并参与国际竞争,来年势头会否更猛?
过去的一年,体制改革将核电行业拉进争议的漩涡,无论是“大一统”还是两两合并,行至年底终无结局,为来年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
过去的一年,核电股争抢上市,成为资本市场最热的“明星”。随着第一股——“中广核电力”在港IPO,核电作为潜力题材被追捧才刚刚启幕。
过去的一年,核电成为“小苹果”的主角,掀起了利用新媒体科普创新的高潮,更近邻、更亲邻,更接地气。新媒体同时为行业、企业搭建了发声和信息公开的新平台,审视和探讨有了相对公正的场地。
……
回顾中国核电的2014,虽未重启但收获丰硕,虽错综复杂但脉络清晰。展望“十二五”收官之年,变革延续,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无论产业发展,抑或公众沟通,都需脚踏实地,在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健康发展,服务国家利益。
恢复建设 迎接重启
一边建设、投产,一边等待,2014年中国核电的建设状态在恢复中略显疲软。
福岛核事故后恢复正常建设以来,国内先后开工建设7台新机组,但作为事故前国务院已审批核准的项目,这些机组并没有真正拉开核电重启大幕。2014年全国“两会”,核电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从之后的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沿海核电重启口令由“适时”变为“抓紧”,但“零的突破”始终未来临,接力棒交到了2015年手里。
2014年共有5台机组投产,分别为:阳江1号机组、宁德2号机组、红沿河2号机组、福清1号机组和方家山1号机组。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至此增至22台,总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达到2029.658万千瓦,在建26台机组,约2800万千瓦。投产高峰的出现,说明“十一五”期间开建的机组陆续商运已经来临,而在建规模依然保持着世界第一。
按最新规划,到2020年在运机组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的预期没有变化。以此计算,从2015年到2020年六年时间要新建4000万千瓦,即每年平均开工6台左右核电机组。所以,2015年既是“破冰年”,又是重启后的首个高峰,包括红沿河二期、CAP1400示范工程、“华龙一号”国内示范工程等在内的项目眼下万事俱备,只等开工,这三个项目已经保证了今年5台机组的开工量,如还有其他项目能够加入,开头真心不错。
三年多来,中国政府和核电行业以安全为核心,理性回归、反馈经验、改进升级,对30多年的核电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审视、总结,践行守护核安全。2014年的谨慎重启,一方面在于原本批量化建设的AP1000机型,因示范工程工期问题,后续一批项目选用什么机型、何时开工,争议不断;另一方面,尽管高层不断敦促和发令,但主管部门迟迟没有践行,被业界看成是“行动迟缓、办事不利”,机型问题不至于一台都不开工,其中缘由自然引来各种揣测。
政府推销 合作深化
“核电‘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个核工业人呼吁已久的声音,从2014年起变成了真真切切的现实。从国家高层出面推销,到达成实质性合作,核电成为公认的外交“新名片”,合作伙伴拓展至更多国家,合作内容延伸到整个产业链。
2014年,以高层外交活动为背景,国内企业和核电主管部门先后与法国、阿根廷、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捷克、哈萨克斯坦等国签署了核能核电领域的合作性文件,包括协议、备忘录等。而且,中国企业参与英国欣克利角C项目,以及阿根廷和罗马尼亚重水堆项目均已敲定,并以此为参与投资和建设的契机,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为日后在其他项目上继续合作、甚至主导合作打下了基础。
此外,与国外企业签署的各种合作文件,涉及包括核电技术服务、工程建设、核电站运营维护、燃料供应、退役及废物处理等在内的整个核电产业链,而且核电设备供应、企业管理、市场开拓也在合作之列。
在行业层面,2014年伊始,由中核、中广核和国家核电牵头联合发起,核电技术开发、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装备制造、工程咨询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等14家单位参加的“中国核电技术装备‘走出去’产业联盟”成立,外界称之为“抱团出海”。但年轻的联盟能否真正发挥“合心合力、拧成一股绳”的作用,尚待观察。
随着世界核能新一轮复兴,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发展核电的队伍,加剧了国际商用核电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而中国以一个“新手”角色参与其中,最大“敌手”不外乎美国、法国、加拿大及日韩等核电强国。 “台上一争高下,台下需练内功”,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推进,中国核电产业正通过全面开放、全面合作的方式,搭建桥梁、建立关系、耕耘培育,以成功案例证明其在设计研发、建设运营、投资管理等方面坚实的能力。
必须提及的是,新的一年,核电外交和国际合作会走向更深更远,但顺利“出海”仍需扫清障碍和束缚,以万全准备应对挑战和机遇。
华龙落地 机型“竞技”
“华龙一号”历经两年曲折磨合,在2014年下半年实现了过关和获批落地,在中国核电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8月21-22日,“华龙一号”通过了由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组织的权威评审,被确定为可以出口的核电机型。中核与中广核同日签署技术融合协议。国家能源局当时表态:中国核电将从“借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作为“走出去”的重要品牌,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之后,“华龙一号”国内示范工程4台机组于先后获批落地,但终未实现开工计划。
作为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核电技术品牌,“华龙一号”是核电‘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支撑,国内示范项目作为参考电站,也决定着海外项目的命运。因此,中核与中广核希望示范机组能尽早开工,给海外市场的观望给出答案。根据目前的情况,时间会锁定在2015年。
“华龙一号”虽然被定义为准出口机型,但也不能绝对断定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仅仅限于四台机组。主流技术AP1000所面临工期推迟现状,影响了后续工程开工,也给了“华龙一号”更多机会,而未来获批新建的核电机组机型,会否又要做选择题?业内有分析认为,新建机组的技术路线选择,是我国实现2020年核电规划目标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要打破僵局,实现高效发展,应该考虑“两条腿走路”、多种机型并行发展。
中国核电今天能拿出自己的品牌,实属不易,应倍加珍惜。2015年,无论是“华龙一号”,还是AP1000和CAP1400,在实现核电强国梦面前,最好能齐下一盘棋。
责任编辑:Eas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