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与印度ELECTROMECH公司的投资故事

2014/10/21 10:12瞭望东方周刊

印度这个市场的门槛并不像外界想的那么低,它绝不放低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但又视价格优势为第一竞争要素

自2012年8月,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重科”)与印度ELECTROMECH公司(以下简称“EM公司”)签署在印合资建厂协议,至今两年过去了。

随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印,中联重科在这个熟悉而又陌生国家的经历,显然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总部位于长沙的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能源工程、环境工程、交通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重大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22年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50%。

中联重科与印度ELECTROMECH公司签署在印合资建厂协议

中联重科与印度ELECTROMECH公司签署在印合资建厂协议

作为全球增长最为迅速的工程机械企业,中联重科一直努力构建全球产业链。2012年,中联重科计划落子印度。

在此前后,中联重科先后实施了并购意大利的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引进德国JOST技术并在德国建立研发基地等重大举措。

虽然诸多企业折戟南亚次大陆,但中联重科副总裁、建筑起重机械公司总经理黄群显然对这次尝试的现状比较满意,“这次合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性的全方位的合作,让我们的海外经营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她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毕竟,尽管两国企业存在很强的竞争性,投资与合作的前景似乎更加诱人。设想一下:13亿人口加12亿人口,背后的能量有多大?

不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中联重科的调研报告显示,根据印度“十二五”经济计划(2012-2016年),5年内印度将投入1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占GDP的10%左右。

得益于基建领域内的大规模投资,印度工程机械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均将达到15%至20%。2011年,印度市场塔式起重机——通常所说的“塔吊”销售额约合9300万美元,而且其后10年将保持21%以上的年均增长率。

然而,黄群一开始却并不看好印度市场。早在2007年,黄群第一次去印度,就险些被这里的环境“搞崩溃”:新德里机场到市区只有一条高速公路,“200多公里跑了六七个小时。”

所以,当中联重科调研部门拿出印度投资可行性报告、建议黄群去印度见见可能的合作伙伴时,她内心仍有疑虑。

“国内已有不少企业前往印度投资,但很多企业对于印度政府的行政效率、诚信问题担忧。中联重科在海外建厂,又是以塔机生产为试点,必须谨慎再谨慎。特别是印度这么一个神秘的国度,不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投资有待于进一步考察。”她向《瞭望东方周刊》回忆当时的心境。

这一次到印度,黄群着重考察了当地的基础建设及设备施工水平,“机械化程度不高,建造和搬运大部分靠人工。在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很瘦弱的女子,把整袋混凝土往肩上一扛就走,感觉回到了中国七八十年代。”

通过与当地市场的“亲密”接触,黄群看到的是印度工程机械市场的广阔前景以及落后的起重机械背后所暗藏的塔机需求。

此前中联重科在印度当地有独家代理公司,一直销售中国生产的塔式起重机,中联塔机在当地也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当时印度超过70%的工程机械从国外进口,塔式起重机中超过50%来自中国,而这50%中有12.3%来自中联重科。基于上述条件,如果在印度建厂,中联重科在品牌知名度及客户关系上都占有一定优势。

真正让中联重科下决心建厂的原因在于成本。“印度这个市场的门槛并不像外界想的那么低,它绝不放低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但又视价格优势为第一竞争要素。”黄群说。印度本土的塔机制造商寥寥无几,不但曾代理中联重科塔机业务的公司另起炉灶,世界其他著名塔机公司也陆续在印度建厂,价格成了中联塔机的短板。

这种工程机械体积大,占据空间大,因此运输成本不菲。“如果不在当地生产,仅靠转运出售,成本上根本没有竞争优势。”黄群说。

另一方面,印度的人工成本较之国内也“低多了”。黄群认为,这个比例可能在一半左右,“当然,由于印度的劳工法极为严格和复杂,印度工人的效率相对较低,但他们都受过专业化训练,生产制造上非常规范,足以保证产品质量。”

责任编辑:Eason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

|收藏本文
热点专题 更多>>
点击排行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易控智驾规模化落地之旅

【第一工程机械网 独家报道】近年来,我国智能化煤...详情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赛克思液压房立念演讲

2024年4月11日,以“新机遇、新优势、新作为...详情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中船现代携手斯堪尼亚

电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现代船舶稳定、可靠的电源供...详情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鼎力为何不去海外建厂?

近日,《Access International...详情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德国CLAAS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尔先生(J...详情
投稿邮箱:news@d1cm.com
服务热线:400-6789-326

CopyRight © 2000- d1c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工程机械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26412号-15 京ICP证06028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9281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8号 广播电视制作许可证

客服电话:400-6789-326 新机业务按 1,二手业务按 2,商务合作按 3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及报价 | 商务合作 | 招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2年,2000年10月在深交所上市(简称“中联重科”,股票代码000157),是中国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之一。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能源工程、交通工程等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所需重大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公司注册资本19.71亿元,员工20000多人。2009年,中联重科下属各经营单元实现产值337亿元,利税超过42.52亿元。中联重科秉承“至诚无息博厚悠远”的企业文化理念,内源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重。目前,生产经营基地分布于中国湖南、上海、陕西、广东以及意大利米兰等地,已形成中联科技园、麓谷工业园、泉塘工业园、常德灌溪工业园、望城工业园、益阳沅江工业园、上海工业园、陕西渭南工业园、意大利CIFA工业园等产业园区,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拥有国际一流的超大型钢结构厂房、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拥有覆盖全国、延伸海外的完备销售网络,强大服务体系。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获得德国莱茵TÜV认证,在国内建筑机械行业率先按照欧盟标准推行产品CE认证,并获得俄罗斯GOST认证、韩国安全认证。中联重科继承了国家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的技术优势,建有国家级技术中心,是中国工程机械协会8个专业分会会长及秘书长单位,混凝土机械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先后完成重大科研课题670多项,负责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300多项,目前是187项有效标准的制、修订归口单位,行业技术覆盖率75%以上。中联重科先后完成了90多项国家“九五”、“十五”、“863”等国家重大装备开发、科技攻关课题和专项,被科技部确定为“十一五”三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承担单位。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投票P成员单位(ParticipatingMember),每年销售收入的50%来自于新产品开发。中联重科自成立以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0%,目前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3大类别、28个系列,450多个品种的主导产品,是全球产品链最齐备的工程机械企业。其中,2008年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后,混凝土机械产品市场占有率跃居全球第一。塔式起重机年产量2000台、环卫机械产量3000台,市场占有率均居国内第一。汽车起重机年产5000台以上,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二位。中英文商标——“中联”与“ZOOMLION”均获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多个系列产品获中国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畅销包含港澳地区的国内市场,并远销海外,深受用户青睐。2009年中联重科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排名第10位;在中国机械工业100强排名第六位。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利润排名第一位,上海、深圳上市公司综合绩效排名前列;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机械工业50强”;连续多年被评为“最具成长性”企业、最具影响力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被评为中国机械工业现代化管理进步示范企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十强、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等奖项和荣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联重科以产品系列分类,形成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城市环卫机械、建筑起重机械、路面施工养护机械、基础施工机械、土方机械、专用车辆、液压元器件、工程机械薄板覆盖件、消防设备、专用车桥等多个专业分、子公司,打造一个国际化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朝着年销售收入千亿目标进军!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