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绿色发展 彰显全球核心竞争力
——中联重科加快产业转型步伐,向绿色经济要效益纪实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要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国务院参事、著名经济学家汤敏认为,随着政府调结构、稳增长经济政策的推进,“快”字已不可能出现,未来中国经济将从高速发展阶段步入提质增效的中速发展阶段,不可能再出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这也意味着工程机械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还将持续,企业必须靠核心竞争力取胜。何谓核心竞争力?中联重科无疑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启示。
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领头羊的中联重科,近年来在逐步深入国际化战略的同时,也积极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绿色技术,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有效推动了企业的绿色发展。
产品转型升级推动低碳工业发展
“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绿色新材料研制、设备转型升级、研发创新设备支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等战略,引发了一场企业内部的‘产品变革’、‘材料变革’等一系列的‘绿色革命’。”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向记者如此描绘其绿色战略布局的宏伟蓝图。
“绿色发展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型,是对传统的工业发展道路的颠覆,其创新模式也要求符合可持续、低能耗、低污染的要求。”业内人士指出,混凝土和起重机设备使用环节能耗多少,事关建筑和工业节能问题。目前,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不到30年,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建筑材料混凝土的寿命不长,建筑的大拆大建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此外,混凝土的主要原料——水泥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5%,正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之一。
建筑和工业领域已成为我国节能的重点领域。作为混凝土和起重机制造的龙头企业,中联重科显然把握了这一时代契机。
2013年4月,中联重科推出的全球首座连续级配式混凝土搅拌楼为解决上述问题开出了良方。工程师们将环境因素引入产品研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的资源利用率及可持续发展程度,实现按需生产高品质砂石,并直接配成高质量、长寿命的连续级配混凝土,使混凝土强度增加50%以上、寿命提升至100年以上。与此同时,该设备大幅降低了成本及二氧化碳的排放,每生产1立方米混凝土可节约水泥用量约100公斤。按此推算,全国每年可节约上亿吨水泥,被誉为“混凝土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
在传统技术创新发展持续发力的同时,前沿技术的引入更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早在2001年,远在意大利的世界知名企业CIFA已开始着手从事全球领先技术碳纤维材料的研制。2008年中联重科大手笔并购CIFA之后,有效整合双方全球资源,依托行业惟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成功将原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混凝土泵车等工程机械产品。2012年,应用碳纤维材料的混凝土泵车臂架长度超过100米,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更为高耸建筑和大跨工程的施工提供了高效装备。该技术使泵车臂架重量减轻40%以上,泵车总重减少15%以上,轻量化带来了能耗的大幅降低。而不久前中联重科的最新力作——五桥67米碳纤维臂架泵车,采用了碳纤维新材料,采用碳纤维技术及铰点优化等成熟轻量化技术,碳纤维臂架使用寿命长达20年,重载工况泵送能力提高20%,同比油耗降低7%,进一步通过材料技术的创新促进了行业的绿色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产生餐厨垃圾5000多万吨,价值500多亿元,且处置管理不当,导致“地沟油”和“潲水猪”泛滥,严重威胁食品安全。中联重科通过不断技术攻关,将餐厨垃圾“变废为宝”。
2008年,中联重科成立“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组,改变原有的“原料—产品—市场”的线性发展模式,开始了循环经济的实践。2012年6月,建于长沙的全国最大规模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厂顺利通过各项考试,开始处理长沙城每天300余吨餐厨垃圾,这家工厂可年产生物柴油5400吨以上,发电1971万千瓦时,年节约6900吨标准煤,年碳减排1.95万吨。基于科技创新的循环经济实现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再次凸显了中联重科的科技实力,以及在绿色发展战略上的决心和信心。
责任编辑:David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