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总裁殷正富:转型发展 中国工程机械新征途
二、更加注重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夯实
科技创新是制造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竭动力。经过了十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已经掌握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与国外同行数十年的积累比起来,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制约当前工程机械发展的关键技术方面,比如,轻量化模块化设计技术、高性能机电传动技术、机电液对象建模技术、物联网技术、高可靠液压传动技术、流体节能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产品可靠性试验测试技术等,需要举全行业之力,以全球化的视野,整合各种优良的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推进技术创新模式由跟随型向引领型转变;
在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方面,工程机械行业未来一定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核心,以此推动产品创新、制造技术创新、生产甚至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我们要加速信息化进程,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延伸制造业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
在绿色制造方面,我们应当通过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开发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的绿色制造流程,降低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倡导绿色产业文化;
在结构优化方面,只有不断地利用新技术来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增加中低端制造业比较优势,才能实现优势产业的升级;在形成世界级的跨国大企业的同时,也要培育出一大批充满创新活力、"专精特"的中小企业,优化产业的组织结构。
总之,要让行业走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行业创新能力也必须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中联重科101米碳纤维臂架泵车、D5200塔式起重机、2000吨级轮式起重机、ZCC3200履带式起重机等产品,不仅仅是中联重科一家企业的成绩,而是全行业共同努力的结晶,折射的是一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因此,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夯实,开启一个中国工程机械革命性创新的时代,是我们行业共同的责任。
三、更加注重国际化能力的培育和夯实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走出去",已是大势所趋,而且我们也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注重企业国际化能力的培育和夯实,走出一条新型国际化之路。
国际化,绝不仅仅只是把产品从中国卖到海外、把人派到海外、把工厂建到海外,而是去融入全球产业生态,去做一个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人文地域共同支撑起世界级企业。所以,当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战略、管理、技术、文化都以全球为维度时,"走出去"将不再意味着只从中国出发--世界既是我们的目的地,也是我们的出发地。
走出去,是进入国际大循环的竞争,是速度与耐力的比拼。在这场赛跑中,欧美跨国公司比中国企业起跑的时间早、速度快,管理理念、技术资源、本土化能力等远强于中国企业。他们早已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打开通道,早已形成国际竞争和规则。
同一赛场、起点不同、速度不同、差距不小,这就是我们走出去面临的现状。因此,起跑晚了别人几十年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尤其需要"跳级"发展,需要比别人更快的速度,需要走出一条新型国际化道路。如果我们的国际化之路仍旧依赖于卖产品、派人员、建工厂,依赖于把在中国发展的老模式复制到海外,则无异于用"走"的速度和别人赛跑,我们将永远赶不上领先者的步伐,甚至会被越甩越远。
因此,我们要谋全球而非谋中国,我们的出发地不能仅仅在中国,更是在全球各地;这种新型的国际化道路,不能仅仅按部就班地等待自然生长和进化,更要通过借力来实现"跳级"式的发展。这个"力",就是国际资本市场。借力国际资本市场,适时进行海外并购,才能使中国企业的制度、管理、技术、文化和价值观高位对接、快速成熟,才能与跨国公司站在同一水平线、处在同一个重量级。一次跨国并购就是一次国际化的成人礼,就是一次跨越,就能不断拉近与领先者的距离。
所以说,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产品走出去、人员走出去、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培育资本运作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以世界为维度,在资本市场的催化下,才能花开全球,跳级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看,我们的出发地不仅仅是在中国,而在全球。
尊敬各位领导、行业同仁,我们处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同在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行业,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给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让我们携起手来,在一个更加开放、规范的市场中,不断发展壮大,一起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新征途、为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升级奋力拼搏!
责任编辑:David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