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地震国产机器人初亮相 专家称应加大投入
——研发历程——
自主创新填补救援机器人的装备空白
救援机器人,公众最近最深的记忆,恐怕就是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及核辐射灾害后出现的机器人。当时福岛核电站由于核泄漏,搜救人员难以进入现场,由机器人进入拍摄了珍贵的图片和视频,了解到电站内部受损情况。
“我国将这种在特殊环境服役的机器人称作特种机器人,类似于国外服务机器人类别中的专用服务机器人。”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刘进长研究员介绍。
“在此领域,欧美发达国家起步较早,二三十年前就开始着手相关工作。”齐俊桐介绍,“我国已逐步形成了地震救援队伍体系,然而,在救援机器人装备方面尚属空白。相对西方发达国家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的技术装备研发水平,我国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家救援队使用的装备绝大多数来自进口。”
“开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装备,替代和辅助救援人员进入危险环境开展地震搜索任务,非常迫切。”刘进长说,为了改变我国应急救援装备依赖国外进口的被动局面,满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高效处置的实际需求,我国从“十一五”开始重视地震搜救装备的研发,并立项支持研制此类机器人,“十二五”滚动支持一些项目,旨在形成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应急救援装备系列产品,增强我国在地震应急救援领域技术的核心竞争能力。
——专家建言——
“应加大对应用救援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投入及储备”
“本次任务是我们研制的机器人第一次实战救援应用,对于进一步测试、检验这三款样机的实用性、可靠性、现场可操作性、以及与搜救队员的协同互助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齐俊桐也承认,科研成果转化成装备还需要一个过程。
“救灾没有彩排,我们以前也做过搜救演练,但面临实战,效果还是有差距,每一次任务都要争分夺秒。未来发展趋势是机器人和救援队一起走,这就要求‘提速’机器人运输和工作效率,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系统的整体性和可靠性,加强装备的便携性。”齐俊桐说:“这方面还有改进的余地,我们正在与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交流下一步如何改进形成装备,并推动救援机器人批量化生产。”
“科技计划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以后还可以不断在上面扩展应用。”刘进长说,例如,旋翼飞行机器人最早是面向地震救灾需求,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海面溢油监测与作业、高压线巡检、高压输电线路架线、农业农药喷洒等。
“此次通过现场实施及参与救援作业,对今后总结形成一套科学、规范、高效和安全的机器人救援作业操作方法、制度和标准,意义重大。”陈利明也认为,要设计出一套可适应现场救援的智能化功能装置,需要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现在关键是如何提升产品机构质量及整体的作业可靠性。
“国家应加大对应用救援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投入及储备,并从资金、资源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持。”陈利明建议,应从国家层面推广大型救援机器人的普及和应用,进一步加强、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国家和地方政府将‘应急’作为一个常态化的能力和资源进行储备,保证‘应急’时‘一拉就响’,才能实现救援的目的,否则就丧失了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 陈利明说。
责任编辑:Daisy
买车卖车 养车维修 疑难故障 学大招
扫码加群 BOSS团同行好友等你交流